刍论生态文明视野下人的全面发展
2013-04-01陈琼珍
陈琼珍
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明确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1]生态危机的背后是人的危机,正是人的片面发展导致生态危机。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科学认识生态危机的实质,系统阐述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以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一、生态危机的实质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自人类诞生之日起,生态环境就不再是纯客观之物,而是成为人类的对象性存在物,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为己所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的实践活动对生态环境又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些影响具有两面性,既能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会造成不利的负面效果。特别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一方面,人类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造了以往时代不可比拟的巨大生产力。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277社会生产力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迅猛提高,社会获得极大的进步,人自身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另一方面,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随着人类干预自然界的规模和强度不断地扩大和深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产生冲突并不断激化,自然成为人类任意宰割的对象。人类蔑视自然自身的价值以及自然规律对人的限制作用,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征服、改造、掠夺和挥霍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全球出现森林覆盖面积缩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源枯竭、环境污染、环境质量恶化、气候异常、资源枯竭和生态平衡失调等一系列问题,并日益严重,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基本生存。正如恩格斯的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3]
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威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促使人们认识和探究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和实质。对于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问题,学界主要存在四种代表性观点。“资本主义制度说”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追求剩余价值而不断强化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其必然会导致生态危机,因而主张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生态文明。“反人类中心主义说”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咎于人类中心主义,因人类活动皆以人的利益为中心而导致生态危机,因此,要解决生态危机,最根本就在于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自觉尊重自然自身的价值及其规律对人的作用。“科技异化说”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咎于科技异化,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了的发展,造福人类的同时又反过来支配、危害人类,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造成了生态危机。“消费异化说”把消费在为人类满足需求的同时又反过来支配人类的现象称为消费异化,认为社会经济无限增长模式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引发了生态危机,因而主张对消费主义进行反思和批判。
学界的这四种观点都主要是从某一角度探讨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但是都仅仅集中在问题的一个方面,没有从整体、从根本上指出生态危机的实质。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的危机,人的片面发展导致生态危机的出现。
生态危机归根结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造成的。人的实践涉及到双重关系:一是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人在实践过程中必然要与自然打交道,获得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人的生存和繁衍。发展到农业社会,人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开始对自然进行开发和改造,然而此时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是极其有限的,并不能对自然造成危害,因此也就没有生态危机问题。发展到工业社会,人的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二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是社会的人,而人的实践是社会的实践,实践活动必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因而,社会关系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实践活动的目的、过程和结果。在原始社会,人必须依附于集体,集体劳动,成果共同分享,因而也不会发生生态危机。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劳动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区分出不同利益的阶级、阶层,人们各自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活动,很少顾及他人与社会的公共利益。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因而这种社会关系势必会导致生态危机。
综上所述,生态危机说到底就是人的危机和困境,即人的发展的片面性。一方面,人类还不能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中来建构人与自然的全面关系,忽视人类活动的受动性。此外,人类还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消除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给自然带来的危害,因而也给人类自身的发展带来困境。另一方面,人类也不能全面把握人的社会关系。
二、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同一个问题的密不可分且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处于同一历史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证,而生态文明建设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证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因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发展是以现实的个体的人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也必须通过现实的个体的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人的发展,不会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开社会发展,不可能有人的发展。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坚强的保证,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建立起高度发达的生态文明社会。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本质的全面占有,而人的本质力量是处在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中,是具体的、历史的,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局限性,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和冲突,自然界会以各种方式来惩罚人类,抵消最初的目标,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生态危机正是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之一,因此,要控制生态危机,建设高度发达的生态文明社会,最根本的途径在于促进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和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与人的本质力量相联系,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综合能力提高、人的社会关系丰富以及人的真实需求的满足等方面的有机统一。只有人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人们才能依靠先进生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生产废料,消除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得到丰富,人们才能摆脱对个人利益、眼前利益、物质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性,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发展的社会环境,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只有人的真实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实现人的需求合理化、生态化,将人的真实需求与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健康生态理性,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人的全面发展还表现为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特定阶级、特定群体或特定个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237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最终实现每个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全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中,每位社会成员都能提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树立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形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科学生态意识,最终促进生态文明的真正实现。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自然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是人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让全社会成员形成为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科学生态意识。人们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净化人的精神世界,从而促进人向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迈进。
生态文明集中体现在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首先需要人能够自觉认识和尊重自然的客观独立性,尽可能地正确认识自然和自然物,按照自然的规律去改造自然。在这一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中,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生态文明还集中体现在培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科学生态意识,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层次的要求。过去,面对自然,将人的欲望的满足看作行为的惟一准则,不顾自然内在价值及其规律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成为人们普遍的行为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培养科学的生态意识,必须克服以主客二分的认识途经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蔑视自然自身的价值以及自然规律对人的约束作用等“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要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自觉避免因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损害社会及生态利益;在满足个人利益的同时,又要有利于他人及社会的整体利益,如此就能自觉避免因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给社会和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在满足当代人眼前利益的同时,又要给后代人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将当代人的眼前需求和后代人的长远需求结合起来,自觉地将对自然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现代际之间的公平正义的道德原则。
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不为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去损害他人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不为经济利益而去损害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既提倡公平正义的道德原则,也提倡一种对他人、社会的奉献精神,在塑造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同时净化人类的精神世界,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保障全人类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内在关联性:一方面,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超越性和理想性的集中体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
三、建设生态文明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生态问题是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挑战,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正如叶小文所说:“当前发展面临的压力,就是我们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动力。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下定决心,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扬弃,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4]而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中,而是要在活生生的现实中寻求解决之道。必须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实践活动中才能逐步实现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加强经济建设为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客观条件。经济建设为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的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2]74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方面的途径主要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改变过去GDP的单一评价指标,而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坚持科学发展的道路。
第二,加强文化建设为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观念支撑。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树立生态文化理念来实现。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是提高人们生态认知文明的知识源泉”。[5]加强全社会成员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更多的生态文化知识;提高社会成员生态文化意识,将生态文化理念内化为人的自觉意识,指导人们现实的生态实践活动。
第三,加强社会建设为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方面的途径主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方法。资源节约型社会主要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一方面,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另一方面,要开发新能源、发展可再生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能够协调统一、共同发展的社会。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环境友好型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强生态生产能力,增强人类环保意识等。
第四,加强政治建设为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方面的途径主要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体来说,包括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制度,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完善资源管理保护制度等。通过制度的保障使生态文明深化人们的生态道德观、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从而促进人们的生态实践活动,引导人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建设路径是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也是人类历史从必然王国迈进自由王国的过程,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还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作为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样需要人们长期艰苦奋斗才能最终实现。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于光远,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9.
[4]叶小文.生态文明与人权建设的新起点[N].人民日报,2012-12-19.
[5]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