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浅析
2013-04-01姜洋
姜 洋
(开封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河南开封 475004)
1 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绿地经历了由自然萌生到人工创意、公共绿地到生态绿地系统几个阶段。自然萌生阶段主要是指以狩猎围牧为目的的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是指以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为目的的宫苑、寺院,主要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19世纪中后期,进入城市公共绿地阶段。由于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激增,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卫生环境恶化,促使城市开辟了供市民使用的公共绿色空间。欧洲、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高潮,称之为“公园运动”。20世纪初,尤其是二战以后,欧、亚各国在废墟上开始重建城市家园。一方面许多城市开始在老城区大力拓建绿地,另一方面许多国家开始采取措施疏散大城市人口,创建新城,城市绿地建设迈入了继“公园运动”之后的第二次历史高潮。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学作为设计理念被引入绿地规划,城市绿地建设开始呈现出新特点,从而赢来了以营造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效应为双重目的的生态绿地阶段。如美国麻理兰州的圣查理绿带,相互联系形成网状绿地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摸索阶段。
1.2 我国城市绿化存在的普遍问题
近年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绿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1)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低且分布不合理。
我国城市城建、园林部门每年都花相当大的代价建成一批新绿地,公共绿地绝对值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由于近年来城市扩展蔓延加剧,加之一些城市出现流动人口激增,造成城市人口增长,使得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普遍减少。从全国222个城市的绿地规划指标分析可知,2000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 m2/人的有 140个城市,就人均公园面积而言,美国华盛顿为50 m2/人,澳大利亚堪培拉为70 m2/人,瑞典斯德哥尔摩超过80 m2/人。据世界49个城市统计,人均公共绿地 10 m2/人以上的占70%。可见,我国与国外城市相比,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差距较大。此外,有限的公共绿地在城市中的分布亦不合理,城市中公园绿地或偏于一角,或集中于城市边缘,未能均衡分布,不利于城市居民出游和绿地生态效益的发挥。
(2)未能构建起完整的城郊一体化生态绿化系统。
长期以来,许多城市的绿地规划只注重围绕城市中心做文章,市内绿化、公园绿化局部成为刻意求作的对象,而忽视了郊区、干道和河道绿化,未能按“斑块—廊道—基质”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因此造成绿化的范围和区域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3)缺少经济绿地和健康绿地。
在城市的绿地类型中,占绿地总面积比例较大的有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街头绿地等。虽然这些绿地在提高环境质量上起着很大的生态效益,但不能忽视绿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经济绿地有苗圃、花圃、草圃及绿地的建设、养护管理等。经济绿地和健康绿地的匮乏使城市绿化建设没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4)绿地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格。
我国目前许多城市中绿地的法规条例不健全,执法不严格;在土地批租、旧区改造及单位建设项目的审批中,法定的绿地规划控制指标没有经绿化主管部门审核,项目完成没有严格科学的验收制度;碰到具体问题,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造成该建绿地的少建、缓建、甚至停建,建好的绿地又常被各种借口而任意破坏。
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体任务和城市绿地的类型
2.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体任务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应该把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地,放在突出地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安排城市绿地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是指导城市绿地详细规划和建设管理的依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体任务有以下几项:
(1)确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2)选择和合理布局城市各项绿地,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面积;
(3)根据国民经济计划,生产和生活水平及城市发展规模,研究城市绿地建设的发展速度与水平,拟订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
(4)提出城市绿地系统的调整、充实、改造、提高的意见,提出绿地分期建设及重要修建项目的实施计划,以及划出需要控制和保留的绿地用地;
(5)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6)对于重点的公共绿地,还需要提出示意图和规划方案,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可提出重点绿地的设计任务书,其中包括绿地的性质、位置、周围环境、服务对象、估计游人量、布局形式、艺术风格、主要设施的项目和规模、建设年限等,作为绿地详细规划的依据。
2.2 城市绿地的类型
(1)公共绿地:包括市、区级综合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体育公园、纪念性园林、名胜古迹园林及游息林荫带;
(2)居住绿地:包括居住区游园、居住小区游园、宅旁绿地、居住区公建庭园、居住区道路绿地;
(3)附属绿地:包括工业、仓库绿地,公共事业绿地,公共建筑庭园;
(4)交通绿地:包括道路绿地,公路、铁路等防护绿地;
(5)风景区绿地:包括风景游览区、休养疗养区;
(6)生产防护绿地: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卫生防护林、风砂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
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与布局
3.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要使城市绿地能对城市环境的改善起明显的作用,就要对城市中的绿地系统进行研究。研究它的用地比重、布局形式及绿地效应。这就是城市的绿地需要规划的原因。其实,我们有许多优越条件,如在所有制方面,土地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在建设力量方面依靠群众,开展群众性绿化运动。现在又提出要建立现代化、园林化的奋斗目标。要做到这些,就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绿地的规划布局,把城市绿地整顿好、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为把我国所有城市逐步建成园林化的城市而不懈努力。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考虑以下原则: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结合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必须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3)城市绿地应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全市居民休息游览的要求。
(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既要有远景的目标,也要有近期的安排,做到远近结合。
(5)城市绿地的规划与建设、经营管理,要在发挥其综合功能的前提下,注意结合生产,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
3.2 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
(1)块状绿地布局:这类情况多数出现在旧城改建中,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属此。块状绿地的布局方式,可以做到均匀分布,接近居民,但对城市整体的艺术面貌作用不大,对改善城市小气候的作用也不显著。
(2)带状绿地布局:这种布局多数由于利用河湖水系、城市道路、旧城墙等因数,形成纵横向绿带、放射状绿带与环状绿地交织的绿地网,带状绿地的布局容易表现城市的艺术面貌,但要考虑的问题是地下管线与建筑物的退让距离。
(3)楔形绿地布局:凡城市中由郊区伸入市中心的由宽到狭的绿地,称为楔形绿地。一般都是利用河流、起伏地形、放射干道等结合市郊农田、防护林布置。优点是可以改善城市小气候,也有利于城市艺术面貌的表现。
(4)混合式绿地布局:是前3种形式的综合运用。可以做到城市绿地点、线、面结合,组成较完整的体系。其优点是,可以使生活居住区获得最大的绿地接触面,方便居民游息,有利于小气候的改善,有助于城市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丰富城市总体与各部分的艺术面貌。
以上4种布局中,当然是混合式最好。但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地定额少,绿地覆盖率低,真正做到绿地组成“有机的系统”的还很少,这是需要今后努力的。
4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特征与生态建设的原则
4.1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特征
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有抗外界干扰和自我维持的能力。
(1)综合整体性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中,不同的绿地类型代表不同的景观生态元素,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绿地类型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个系统论的核心思想得以体现,使整个绿地系统发挥更大的综合功效。
(2)有机关联性
绿地系统是一个具有有机关联性的开放系统。绿地系统是城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其它子系统构成城市交合系统,各子系统相互独立,并且组成城市系统的有机成分,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同时,绿地系统中的各个绿地类型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
(3)动态稳定性
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转换,绿地系统的内部发生着变化,但按时空序列及整体系统对外却显现着一种稳定性。
(4)多功能性与功能最佳结合
每个绿地类型都具有多种功能,在某些具体条件下,就其功能之间关系而言,有的相辅相成,有的相互排斥,或者说二者兼有(彼此渗透)。要使各种功能尽可能融为一体,使相互排斥的功能分开,达到各种功能的最佳结合。
(5)地方特色性
每个城市有它自身的地域特征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因此应充分挖掘城市植被特色、主题文化和环境等重要潜质,营造独特的城市文化、艺术氛围与绿色环境背景。因此,把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方文化运用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中,充分体现城市绿地系统的个性。
4.2 生态建设的原则
(1)坚持生态功能优先。
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视觉的欣赏对象,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主体,应成为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核心。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绿地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解决好保护与利用、改造与恢复的关系,利用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景观生态结构,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物质生产、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的高效进行。如与城市综合减灾系统相结合,发挥绿地调节城市水文循环系统的功能,提高绿地对水分的吸收、储存和渗透功能,减少地表径流,补充城市地下水。
(2)充分考虑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包括城市规划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因此,在规划中应把绿地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3)增加物种多样性和地带性植物的应用。
要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城市的平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丰富植物种类,提高空间异质性,提高品种意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性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筑具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育改良的优良品种。
(4)提高植物群落自我维持机制。
根据土壤、环境、位置和功能等综合因素,适应和利用城市特殊小气候、土壤和地下环境,促进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改善以土壤为核心的立地条件,推广以人工介质为基础的种植土,创造适生环境,提高绿地自维持机制。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建设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能在当地降雨条件下生存和生长,利用绿地凋落物和绿肥等,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养的良性循环机制,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能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和维护费用。
(5)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大园林格局。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以绿化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为指导原则,利用景观生态学的规划方法,将城市与周围郊区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区各绿地空间之间,以及它们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建立“绿色廊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开放空间体系,实现城市向自然过渡。
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对策
(1)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
结合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性质、城市化水平、城市功能,依据生态学要求和人类住、行要求与精神需求,确定不同城市的绿地定额指标:包括公共绿地指标、城市总绿地定额指标、城市绿化覆盖率指标等。建设绿地的原则是:尽量少占农田,在满足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下,充分利用不宜耕种的土地及建筑物间的破碎地形布置绿地,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城市不同,绿地标准有高有低,南北方城市、东西部城市会因地形、气候、绿化水平、历史等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不同,其绿地标准各异,对于风景旅游城市和地震区城市应适当提高绿地定额指标。
(2)城市绿地系统应采用“斑块—廊道—基质”相结合的环网式的布局。
景观生态学指出,环网结构的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使绿地景观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良好的可达性。因此,把自然景观资源作为城市大环境绿化的基质,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森林公园、城郊农业用地、自然风景林、郊野山林、苗圃、果园等的改造和利用,环绕城区;建设与道路、河道相结合的绿色生态廊道,形成绿带,使城市内外的绿地斑块、基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连续的绿色景观生态休闲走廊;合理布局城市绿地斑块,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绿地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而小的绿地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绿地斑块是大绿地斑块的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应是两者有机的结合,并通过廊道连接,使绿地斑块均匀化、立体化分布,构成“公园—小游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的绿地斑块层次结构。
(3)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城市绿地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是丰富景观的要素,保留场地的起伏或适当挖低补高,积水成池,堆土成山,可形成异质性的绿色空间景观。防止毁坏原有林地、湿地、水系,注意把城市中人工绿地与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林地、湿地结合,体现“天人合一”的新型自然景观。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景观保护的绿色核心区,同时建立绿色缓冲区,以减少外围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重视城市内外自然山水地貌特征,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对过去原始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发展趋势,并对自然条件和城市建设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使实际状况、预测结果和所采取的措施三者结合起来。同时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布局。
(4)以城市中异质性的生境为基础进行植物造景,并体现绿色文化。
环境异质性是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基础,只有保护好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及原有的植物群落,才能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因此,植物造景不但要从功能和艺术效果上考虑色相、季相、形体、姿态、声觉等多方面的要求,还要根据不同地理纬度与海拔高度,所决定的植物地理分布,以及生境与小生境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来考虑。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比例,按照多种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注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草本与地被)及其轮廓线变化等。通过合理种植设计,促使植物形和神的结合,体现绿色文化。
(5)保持城市绿色景观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异质性。
全光照环境、荫蔽环境、半日照环境等,需要选配不同的植物进行种植;城市中季节性漫水的湿地与不受水影响的旱地对植物的要求也不同,体现不同空间环境与不同绿色景观的特色。在时间尺度上,城市绿地要具有“春花、夏荫、秋彩、冬绿”的四季变化。城市各功能区的绿化规划要求各不相同,绿化风格各有其特点,如居住区绿地应注意绿地的多样化和较强的使用功能,适当配置活动服务设施,避免交通的干扰;道路绿地侧重减尘降噪;厂矿附近的绿地侧重抗污染、改善环境等。
(6)保持城市绿地系统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传统的城市规划是指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事实上是被动的点缀,是后续的和次极的,从而使城市绿地系统的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得不到保证。水平生态过程的连续性是指要把深入到城市聚集区的市区和生活区、工业区中的绿地,组成一个连贯紧凑的绿化系统,把公园和森林公园的大区绿地与城市中心相连接,通过建立绿色走廊把城市中每一处公园、街头绿地、庭园、河流、山地等都纳入景观结构之中,同时确定走廊的最佳路线、最有效的分布,最终建立一个丰富、高效、基本可以自我循环的动态景观。结构体系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是指同一绿地单元,不同植物之间的互相协调和联系,注重垂直方向上植物群落林缘线的分布,植物群落中的组合不单只是简单的乔木、灌木、藤本、地被配置,而应从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较稳定的群落中去寻找生长健康、稳定的组合,从而增强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布置城市绿地时要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合理安排,使大地景观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维护和强化城市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绿地系统规划与交通组织、环境改善、景观生态稳定等综合考虑;绿地廊道、道路廊道、水系廊道相结合;单位专用绿地成为开敞绿地,使之与商业街、街道与人行道、各类广场绿地相联系,构成统一绿化街景。发展阳台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丰富垂直绿化景观,提高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7)增强生态意识并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
在我国各级城市中,城市绿地还没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城市园林绿化和经济建设发生冲突时,往往以牺牲绿地为结局。有些城市中,侵占、破坏城市绿地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与缺乏生态意识和法制还不够健全密切相关。城市建设者和生态学家应广泛宣传生态意识,使公众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根源上抑制侵占绿地现象的发生。另外,要尽快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有关法律制度,坚决贯彻绿线规定。
6 结语
21世纪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的根本目标,不仅要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良好生活方式的场所——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城市绿地的光明之路就是科学合理地做好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和建设管理,这将是发展园林城市的努力方向。
[1]吴人韦.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J].城市规划,1998(6):39-43.
[2]张庆费.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和建设原则初探[J].中国园林,2001(4):39-43.
[3]苏俏云.以“人”为本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论中国城市园林绿地建没[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11):90-94.
[4]李团胜、石铁矛.试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生态学杂志[J],1998(5):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