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应链金融缓解农村企业贷款难的思考
2013-04-01封红梅
封红梅
农村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农民取得收入的基本来源。我国农村普遍资本相对稀缺而劳动相对充裕,因此资金问题就成为决定农村企业生死荣衰的关键因素。农村企业目前虽主要是依靠尚处于地下状态的民间金融来融资,但需负担高昂的利息,成本极高,因此,设法让国有商业银行乐意给农村企业多放贷,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企业惜贷的成因
国有商业银行也是企业,与其它企业一样,减低成本、风险,提高效益、安全度是其行事的基本原则。商业银行的预期收益是由利率和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决定的,所以银行贷款利率是由银行对企业的违约风险判断和期望收益率决定的。对贷款利率,风险大则高之,风险小则低之。农村企业多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由于如下原因,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对其惜贷。
第一,从贷款的贷前尽职调查来看,在银行业务流程中,贷款尽职调查需要客户经理通过实地调查与间接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去收集客户信息,对客户的资信进行分析。其中,产品经理需协助调查贸易融资客户的资信状况及贸易状况。在这些环节中,由于中小企业居多的农村企业信息披露不充分,给商业银行贷款进行信用风险度量、信用风险评价造成很大困难。
第二,从贷款的贷后监督来看,贷款的贷后管理需要客户经理收集客户资金变动情况、定期收集客户财务报表、关注客户现金流变动情况,通过现场与非现场检查方式,发现客户的风险隐患。由于农村企业数量很多,分布广泛,无疑就给银行工作人员进行贷后监督带来了很大困难。加之银行客户经理管户数量在不断上升,而银行对其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对客户的走访次数却会不断提高、严格,不免使其倍感心力交瘁。
第三,就贷款违约风险而言,农村企业本来就利润微薄,还贷能力较弱,经济下行的态势又加剧了其盈利的困难、还贷能力的下降。我国企业的出口面临极大困难,而内需又明显不足,使得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纷纷陷入危机,老板跑路事件大量发生,贷款的违约概率明显提升。我国农村企业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含量低,大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面对当前发达国家出现的“再工业化”趋势,我国农村企业的运营风险难免会提高,收入的不确定性难免增强,这就更加剧了贷款违约概率的上升,使得银行的贷款收入缺乏保障。
第四,从贷款的成本与效益之比而言,即使银行成功完成了贷前尽职调查和贷后的监督管理,因为农村企业大多规模小,贷款成本也是比较高的。因为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较小,但是处理和管理一笔贷款的相关成本是稳定的,在贷款总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如果中小企业贷款的占比上升,将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银行会对其惜贷,而更愿贷给大型企业,尤其是由国家兜底的国有大型企业。
二、现有解决方案难以取得立竿见影之效
(一)完善金融结构,加强中小金融机构建设
银行合并壮大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往往会比合并前明显减少,因此,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及不同类型银行的放贷偏好,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甚至建立专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就成为很多学者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而提出的共同倡议。
(二)建立政府主导的担保体系
由于中小企业本身资金有限,企业经营规模小,所拥有的资产有限,中小企业在贷款时难以提供担保。因此,很多学者建议由政府出资并吸收金融机构资金创办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执行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借以克服中小企业向商业性金融申请融资时欠缺抵押或担保品的障碍,通过与国有商业银行共同分摊风险,提高其对中小企业的放款信心。
(三)推进资金融通体系改革,进行金融创新
首先应建立多层次的证券市场,包括全国性的证券市场、地区性证券市场,重点发展柜台交易,引导中小企业通过直接融资解决资金需求;其次应发展债券市场,鼓励中小企业发行债券,建议参照可转换债券而创新出我国的中小企业可转化债券;再次应组建金融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的融资服务。
(四)银行与企业间建立密切合作关系
中小企业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是造成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一个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学者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模式: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之前必须与其有稳定的交易关系,以便银行进行有效的事前监督;银行一旦接受贷款申请,即可作为牵头行来组建银行辛迪加,集中借款企业与辛迪加成员的交易信息,并承担全部的事中和事后监督责任;一旦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牵头行负责大部分债务的偿还。
这些对策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农村企业的融资困境,但这些措施都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难解当前农村企业融资的燃眉之急,银行辛迪加模式会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成本,进而转嫁给中小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操作性不强。因此,还需寻找能解决当前农村企业融资燃眉之急的法子。
三、供应链金融是一个见效明显且迅速的解决方案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银行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农村企业惜贷的根源问题,解决银行与借贷企业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从目前国内外银行业的实践来看,发展供应链金融是解决这一问题见效明显且迅速的方案。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基于对供应链运作方式的理解和把握,将供应链中具有较高信用等级或较强实力的单位确定为核心企业,并引入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为其及上下游企业提供以融资业务为基础,并进而向全方位金融服务延伸的一种业务模式。相较于传统的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不再孤立地对供应链成员企业中的企业进行信贷评估,而是先评估核心企业的财务及经营情况,以及对上下游企业的管理能力。如果供应链关系紧密并符合供应链融资贷款条件,银行就会对成员企业提供融资安排。对于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农村企业而言,供应链金融有以下优势:
第一,能够解决银行与借贷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供应链金融使银行不再像以往那样,是去审核借贷企业的自身实力,而将这种实力评价直接拓展到交易对手即资金的支付方,从供应链成员企业的业务往来中获取企业信息,掌握供应链的核心价值与环节,通过供应链中交易各方企业及金融机构的参与,努力形成相互依赖和制约的状态。核心是将原有对借贷企业个体实力的要求分解为对借贷企业的履约能力与合作方付款能力的确认,从而可降低银行信贷业务对借贷企业自身实力水平的要求,无需再对借贷企业的详尽财务信息等进行调查,这就大大节省了银行的工作量。
第二,可以解决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评价问题。欧美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倡导“关系贷款”,谋求通过银企建立稳定的交易关系来消除二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贷款的可得性。但依靠关系贷款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往往需要银企之间拥有较长时间的合作关系,而我国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农村企业,交易周期通常比较短,多为短期行为。相较关系贷款模式,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企业状况的评价从长期评价转向短期评价,使得银行对借贷企业长期发展状况的评价转化为对一定时期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控制。如此,只要借贷企业在相应交易活动发生的过程中能正常经营、履约,银行就可以对该贸易背景下的企业提供贷款,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第三,拓宽了农村企业抵质押品的范围,解决了其贷款缺乏抵质押的问题。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农村企业,缺乏适当的得到银行认可的抵押品。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的参与使借贷企业的动产抵押成为可能。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下,银行能够借助物流企业可及时了解企业存货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企业动产的控制,从而解除银行在操作环节对抵押品监管不力的风险,使银行接受动产抵押成为可能。
第四,可有效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和随机冲击转移和分散到了整条供应链上。当链条中的一个企业面临市场风险和随机冲击时,整条供应链中的企业有可能因为供应链的稳定与连续的需要,而在特定的时间和期限内缓解、推迟甚至避免这些风险对成员企业的影响,这就有效降低了借贷企业因为风险冲击形成的信用违约的概率。
第五,推动银行升级转型,调动其对农村企业放贷的积极性。银行也有竞争的压力,也会面临生存危机。当前,随着金融脱媒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走向直接融资市场,对商业银行融资的依赖性下降,银行间接融资的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因此,银行也需要拓展客户资源,而供应链金融就提供了这样一条新的渠道。供应链中的广大中、小型客户对于商业银行的各项服务仍然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商业银行能够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终端用户全部纳入自己的服务范围,无论对银行扩大客户数量、增加业务量,还是控制风险、提高收益,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杨英法,王全福,宋惠玲.邯郸市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42-45.
[2]冀茂奇,叶红兵.河北省以民间融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索【J】.农业经济,2013(1):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