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该处理好“四个关系”

2013-03-31福州杨桥中学高晓曦

海峡科学 2013年12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新课程思维

福州杨桥中学 高晓曦



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该处理好“四个关系”

福州杨桥中学 高晓曦

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如何将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即“教案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与教学反思的关系、课堂教学中‘静’与‘活’的关系、问题解决与问题生成的关系”。

新课程背景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改实践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成效如何将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学中出现的困惑和迷惘阻碍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对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 处理好教案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教案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理论性较强、有目标、有计划的课程。如果没有做好教案预设的准备,教学只会变成天马行空的活动。教师课前的备课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要吃透课标,把握教材,而且要有应付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种种意外事情的心理准备。一堂好课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的偶然所得,而恰恰是教师在课前认真研究课标、教程、教材、学情而精心打造后必然所致。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是,由于教师的主观意识和旧有的教学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容易按照自己的预设教案按部就班地加以实施。这导致将学生的个性思考排斥在外,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教学就变得沉闷、机械和公式化,课堂缺乏互动和生机,缺乏激情和乐趣,师生之间的活力受到压抑和阻碍。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强调互动生成的教学呈现更大的开放性。”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因此,课程的实施又是非预设的、生成的、动态的。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按照教师预先所确定好的思路教学,而是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从而生成一个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整个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作为教师,课前备课无论准备得多么充分,思考得多么周全,也难以预料课堂上到底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出现意外情况又该怎么办?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思考、灵感和兴致引导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使思想品德课变得更具丰富性、实效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标要求以及教材安排进行灵活的调整,另一方面又不能把教学内容定得太死、太窄。教案预设时,教师不需要对课堂教学情景进行全方位的预设,不用追求精细到每一句话,预先设定标准答案,精心设计每一个提问,准确计算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而是只需描述大体轮廓,心怀一个总目标进行灵活教学,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随时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亮点,将此亮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促进学生在更大的空间里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例如,有一位老师在送教下县时授课九年级的《我们的共同理想》。准备以课件为导入新课,可当她进入教室时发现该班黑板报的内容就是今天的课题。于是她放弃了自己的课件,以赞扬该班任课教师的负责和学生的认真作为导入新课。围绕黑板报的内容展开教学,学生感到很亲切,没有陌生感。一堂课始终洋溢着和谐的气氛,师生在欢乐心情讨论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生成的课才符合学生实际,才会受到学生欢迎;这样的课,有利于增强教学信度,提高教学效度。

2 处理好课堂教学与教学反思的关系

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在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许多老师的法宝就是“时间+汗水+题海战术”。课上讲的大汗淋漓、筋疲力尽,一切围绕教案上课,学生听懂多少、吸收多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培养,这在其次,重要的是课堂教学45分钟的任务是否完成;课下埋头伏案改作业,开始新课的准备,亦步亦趋、竭尽全力地成为教材和教参的“传声筒”,缺乏对教学的反思和质疑,没有自己的思想迸发,缺少对教育的理性思考,疏于自我的总结、思考、提升。

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按照教学流程,教学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过程中和教学结束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备课结束后,教学前进行反思。即对自己教学的计划、教学目标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学情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教师一种自觉的实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预测能力和分析能力。第二阶段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主动的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较有效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第三阶段是在教学结束后进行。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自己的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正如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教师在新课改中应该成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的实践者,成为自身教学行为的研究者和新课改的贯彻者。在教学中,教师应反思自己所采取的教学行为的依据是什么、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或者无效、自己的评价方式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等。反思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适宜、教学内容处理得是否得当、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等。在反思中,不能把新课程与旧课程对立起来,二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能把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对立起来,二者是互相补充的;不能把考试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不能把双基与研究性学习对立起来,二者是可以互相推动的。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享受学习》时,在讲到“探索世界的奥妙”,我就问学生“海水为什么是咸的?”一位学生回答:“是古人将盐倒进海里”,引起全班哄堂大笑,看得出那位学生很尴尬。我就说“这个想法蛮有创意,请同学们回去算一算这么大的海那要倒入多少盐?”就此一带而过。课后我在反思这个细节时,我想如果就那个学生的问题展开分析,可能课没能上完,但这融进了学科渗透,又何偿不是在“探索世界的奥妙”呢?我谨记这个教训,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再放过学生任何一个闪光点。实践证明,教学与反思的结合,可以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也可以使教师形成对自己的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还可以使教师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盲目性、被动性。

可见,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思考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中,以思考研究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就一定会成为“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

3 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静”与“活”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前,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并不尽如人意。追求“双基”的夯实是其主要特征。在静静的课堂上,任教师满堂灌,学生成为“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课堂教学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其最大的缺陷就是“应试教育”制约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标准答案”束缚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得太“死”、太封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展,不利于促进学生各项潜能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后,一些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活跃、热闹。有的老师将小品表演等艺术形式搬进课堂;有的老师将课堂搬出教室,走进社区、自然界开展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多了,教学形式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课堂是“活”了,但在活跃的气氛中,如果学生对知识并未真正掌握、思维并未得到发展、能力并未得到提高,那么这种“热闹”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也不是新课改的目的。其明显的不足就是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归纳、学生思维的发展。

正如2011年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教学中要以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点,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实施教学。注重在教学中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生活化的思品课堂,做到用生活来教育”。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倡导让学生肢体“静”下来,思维“活”起来。课堂教学的“活”,不仅要让学生的嘴巴、肢体动起来,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主动、有效思考的状态,在静静的课堂中,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悟。润物细无声,在平静中寻找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正如古希腊哲人德莫克利特所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思想的火花时常在涌动的思维中点燃,睿智的星火在闪动的思维中璀璨。在教学活动的任何环节,教师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教学主题,制造悬念。教师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激疑引思,去探索、感悟、发展、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课堂驾驭能力,积极营造浓厚的思维气氛,创造出一个自由、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充分给予学生以思考、表达的机会和时间。这样能促使学生思维节奏加快,让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思辩才华。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反应。只有抓住学生思维兴奋状态的时机,使学生对探知产生一种不可遏制的欲望,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4 处理好问题解决与问题生成的关系

俗话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的确,一切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过程也应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现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如何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开展教学。而对怎样创设教学情景,有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积极进行探究和创造思维活动比较缺乏,学生还处于相对被动的纯接受状态。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而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生成问题”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开始,是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的重要标志。

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则是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激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不仅是对学习者个体思维的训练,而且由于学生个体思维能量的不断释放从而引发了群体的“涨落”。这正是顺应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全员参与,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在这样近乎思维“沸腾”的开放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注意力、兴趣以及情感等汇集成一片汹涌澎湃的大海,还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还有谁愿意作壁上观呢?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质疑问难,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沟通、讨论等方式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能局限于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的认识由肤浅、片面向深化、全面的方向发展,在解决问题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把他们的天真好奇引导到问题的天地、引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观念,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始终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让学生更自由地思考、讨论和学习,更主动地投入和创新,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可能不相信别人,但绝不会不相信自己。自己看到的,错不了;自己体验到的,假不了;自己悟到的,忘不了。这样的教学,学生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学目标的实践者,教材内容的发现者;这样的教学,教师就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让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互动、互促的过程。

总之,在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处理的关系远不止这些,还有课程标准与教材、教辅资料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教学与评价的关系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的问题还会很多,这就需要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去认识、去思考、去解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既要热情,又要冷静;既大胆前行,又稳妥探求,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1] 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市教育学会. 素质教育大参考[J]. 2005(7).

[3] 陈茂林.给老师的建议[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3.

[4]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市教育学会. 素质教育大参考[J]. 2005(1).

[5]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市教育学会. 素质教育大参考[J]. 2004(1).

[6] 柳海民. 当代教育理论专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7] 杨九俊.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8]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新课程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