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探析
2013-03-31福建教育学院图书资料与网络管理中心福建长乐第五中学陈志伟戴桂钦叶知煌
.福建教育学院图书资料与网络管理中心;.福建长乐第五中学 陈志伟 戴桂钦 叶知煌
区域性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探析
1.福建教育学院图书资料与网络管理中心;2.福建长乐第五中学 陈志伟1戴桂钦1叶知煌2
该文介绍了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的发展进程,分析了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初步的解决策略,以促进基础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区域性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从设计原则和架构设计方面进行规划。
区域性 基础教育资源 共建共享
0 引言
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教育信息化在不断推进过程中,对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并将其列为五大行动之首。因此,大力推进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迫切任务,其对于缩小城乡学校差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为了建设优质的教育资源,减少资源重复性建设,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更有保证,区域性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 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的发展
200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真正起步,教育部实施的“校校通”工程使大部分的中小学能够以多种手段和方式获得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了初步的资源共享。2003年,农远工程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取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计算机教室等三种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农村,促进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005年,人大附中依托“基于IPV6的国家基础教育网格应用示范”项目,经教育部科技司批准同意,发起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实现对全国各地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2012年,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通,为资源提供者和使用者搭起网络交流、共享和应用的桥梁。平台强调了以学习空间为核心的资源推送,全面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在教育信息化十余年的建设过程中,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主要经历了从单机版教育资源库到基于校园网的资源管理平台,再到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这三个阶段。单机版教育资源库是在对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后,通过软件或者光盘等方式,向教师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但因其只是局限在个人计算机中进行使用,安装和更新都较为繁琐,并且没有办法实现较大范围的共享。随着校园网的发展普及,一些知名的教育软件公司开始将资源库搭建到统一服务器中,同时开发了资源管理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资源库进行检索,从而获取所需素材,解决了单机版教育资源库的很多弊端,但仍只是在校园网内进行共享,容易产生资源重复建设、难以共享和重用等问题,各个学校成为一个个“资源孤岛”。
教育城域网的兴起,为同一地区内所有学校的资源开放、共享和整合带来了网络保障,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也随之推行。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采用“资源分布存储,目录集中检索”的技术模式,将资源存储在以树状结构形式分布的学校资源站点,而目录集中存放在区域的资源中心站点服务器。教师在资源中心平台查询资源信息,由平台在各个学校的资源站点中检索,并将查询结果提供给教师进行选择下载。在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支撑下,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实现了资源的协作建设与共享访问。
2 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的问题及策略
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突破与进展,为教师获取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较多的资源平台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资源总量充足,但优质资源较少。网络的发展普及为资源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平台中各类资源的数量增长迅速。但较多的资源都是用户直接从网络上下载下来,未经过二次加工便又上传到了平台中去。这些资源一般针对性不强且较为陈旧,不能满足教师的教研需求。因此,可以借助资源征集活动,在中小学当中征集一线教师的教学资源;还可以组织教师集体创作,通过协作组的方式,设计开发专业性和借鉴性强的专题系列资源,弥补大部分资源都是由教师单人完成的不足。
2.2 资源搜索方便,但缺少资源推送机制。为使资源获取方便,平台提供清晰的导航和便捷的搜索功能是最基本的要求。但面对庞大的资源搜索结果,用户还是会经常感觉到无从下手。因此,平台需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分类和筛选选项,如学科、教材、年级、课标等。另外,平台还需要建立资源推送机制,可以邀请专业的学科教师对资源进行等级划分,结合考虑用户的评论星级和浏览量、下载量、收藏量等用户关注系数,给资源一个动态的评定分数。最后,在用户订阅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后,由系统向用户的个人空间推送一段时期内“好”的资源。在平台首页也同步进行优质资源分类别推荐。
2.3 资源类型众多,缺少统一标准。基础教育资源主要是设计用于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学习的软件及资源,包括有教学素材、课件、案例、试题、课堂实录等众多类型。同时,用户自建的资源库与购买的资源库之间也存在着数据库结构不同、资源属性描述标准不一等问题,这给资源搜索和利用带来了不便。因此,平台中的资源要求遵循 CLETS 下的教育资源相关标准,依照《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以统一的标准对资源属性进行描述。同时,加大资源审核力度,对不符合规范的资源不予加入资源库提供检索,使得建设的资源库符合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标准。
2.4 用户之间交流沟通少。进入资源平台之后,用户一般只是单纯地进行资源搜索和下载操作,而较少关注其他用户,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讨论;资源的上传者和使用者之间也很少有过沟通,资源供需之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对接。这要求平台提供资源的关注用户标签和交流空间,让用户在浏览资源时,可以看到近期也同样浏览、下载过该资源的其他用户,很容易寻找到与自己有同样兴趣的伙伴,建立学习小组;另外,还应该发挥知名教师的辐射作用,让其参与到交流讨论中,从而引领带动区域内的教师参与互动,形成良好的资源共建共享氛围。
3 区域性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设计
3.1 平台设计原则
针对目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区域性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满足用户的需求。
(1)简单易用性:平台界面要求清晰明了,并提供明确的功能提示和操作说明,让用户容易上手,在经过简单的操作之后,便可以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
(2)安全稳定性:平台要求有一定的措施确保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避免用户信息泄露;设计容灾备份方案,降低与数据丢失相关的风险和影响。
(3)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系统的结构设计要求合理,符合相关标准并保留适当的接口,当平台需要有功能改动或扩充时,能够在原有框架上直接进行增改,而不会对系统其他部分功能造成大的影响。
(4)动态多样性:平台需要保持资源的动态更新以及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以适应新的教研教改需求。
(5)交互性:平台要求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提供交流空间,能够让用户与平台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互动。
3.2 平台架构设计
将平台按照模块化进行划分及设计,有助于平台的管理和维护。结合上述设计原则,区域性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架构主要包含下列几个模块:
3.2.1用户管理认证模块。对用户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导入及分组管理,对用户的角色进行设定及相应的角色权限控制。为用户提供安全的一站式登录服务,实现一次认证之后,便可以在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行,满足单点登录功能,真正做到“一点认证,全网通行”和“一点退出,整体退出”。采用多种、多级别的认证方式,如:用户名/密码认证、动态口令认证、数字证书认证等。
3.2.2资源管理模块。对资源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及资源的审核、存储、分类管理,根据动态评定分数进行资源排序发布及个性化推送。提供统一的资源检索功能,可进行资源全局搜索或者分类别搜索,并根据相关信息(如资源类型、年份、文件格式等)进行聚类。通过资源导入接口,按照元数据标准引入购买的基础教育资源库。
3.2.3资源征集评审模块。针对某一专题,在区域内向各个学校进行相关资源征集。由用户在平台中上传参评资源,评委直接在线对资源进行评审,系统可结合资源网络投票生成评审结果,最后进行优质资源发布。
3.2.4交流协作模块。为每个注册用户提供个人空间,记录教研心得体会,收藏与上传自己所感兴趣的资源,构建个人资源库。用户可依据研讨主题自定义工作组,其他用户申请加入工作组进行交流,协作完成主题资源的建设,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上述各个模板之间有机相连、相辅相成,共同组成区域性的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4 结束语
当前,区域性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在应用中仍存有一些普遍性问题,这需要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做好规划设计,在维护的过程中逐步改进和完善,解决应用中积累的问题。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和云时代的到来,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将会获得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进一步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1] 石福新.推进省域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的策略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 2013(6):78-82.
[2] 路鹏,周东岱,钟绍春.面向区域基础教育的资源共建共享支撑平台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1(12):104-108.
[3] 魏晓彤.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24):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