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2013-03-31欢,向

关键词:通识课程体系大学

郑 欢,向 敏

(成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成都 610059)

中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学校教育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1]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历经近三十年发展,两个阶段重大变革后的今天,又走到了一个新的节点上,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是什么,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课程体系与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何种关系,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需要根据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做相应的调整而更具针对性,诸如此类的问题已经是大学英语教育不得不思考和面对的。

一、目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其一,1985年~1986年出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理工科用)》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科用)》,改变了过去大学英语教学没有统一的目标、没有统一考试的松散局面,1999年修订的大纲更将通过四级英语考试规定为全国各类高校均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并引发全国范围的大学英语转向应试教学。其二,鉴于前一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高分低能后果,教育部2004年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并于2007年修订实施,由此铺开全国范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改变应试教学现状,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八年改革,大学英语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设置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按照卢楠的说法是“基本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基于人本主义的学生个性发展理念的提升,基本实现了大学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真正主体的转变;二是基于四、六级考试评价体系的改革,基本实现了以阅读理解重应试为主的教学向以听说为主的重应用教学的转变;三是基于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提升,强调教学内容和手段的现代化,多采用折中教学法,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择优选用和有机结合,基本实现了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向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运用的个性化、主动式学习模式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全国高校英语教学普遍实施了分级教学、分类教学、精品课教学、网络课程、第二课堂教学等创新方式,营造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英语的氛围。”[2]应该说,全国范围内各高校进行的这些探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并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转变。

从上述现状看,虽然改革探索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从宏观层面看,目前这些改革探索都是单纯站在大学英语教学的立场考虑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大学英语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换言之,就是对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要的有关英语方面的能力缺少明晰的认定和判断,因此教学目标缺乏明显的针对性,其教学仍然是面向语言而非面向人才的。实际的情况是,由于各类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生英语水平不相同,更由于各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人才未来的职业指向不同,因而他们对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所包含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需求是有所侧重的(毕竟,并不是所有高校都要把自己的本科毕业生培养成国际化人才),所以,落实到具体学校、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听说读写一起上;素质培养、通识教育也不应该就只是英美文化、英美文学。概言之,目前大学英语的改革,在宏观层面面临的问题是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如何实现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度融合,英语教学的目标如何由面向语言转为面向人的全面发展,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将真正确立大学英语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从微观层面看,围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要求,目前大学英语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两个部分。由于生源质量较好,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较高,所以开展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是“985”、“211”等一本院校。这类院校一般把课程划分为基础英语、专门用途英语、通识英语。有些改革步子迈得快的学校甚至已经开始把课程和教学的重心直接转向以提升人文素质为目的的通识教育,用以英语为载体的通识类课程逐步取代以语言教学为主体的大学英语课程。但是这些学校多数面临大班课堂师生难以开展互动,以及教师专业水平限制等问题,以至于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在改革中丧失了方向感。一般本科院校则因为生源质量较差,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比较大,所以大多开展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比如分级教学,或小范围地增开英文写作、科技英语阅读、论文写作课程,其主要的教学目标还是帮助学生通过四级考试,并且面临着帮助学生通过四级考试还是帮助学生提高实际英语能力的两难困惑。

概言之,目前我国各类高校,尤其是一般本科院校所开展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无论是在课程体系还是教学方法方面,都与各自学校的办学定位、学校各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所脱节,大学英语的学习与专业的学习也不能很好的融合。换言之,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范围都还没有涉及到大学英语教学与学校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这一课题。

所以,无论是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无论对哪一层次的学校而言,都走到了必须考虑与各自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合,进而量身定做各自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这一关键节点上。

二、转化观念,对大学英语的再认识

基于大学英语改革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对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给予重新认识和定位。我们认为,大学英语既不单纯是工具性的语言类公共课程,也不纯粹是以英语为载体的通识教育课程,而是一个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既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又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课程体系。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在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具备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所必需的英语语言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

根据这一观点,大学英语的改革必然是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各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展开,因此必然要与各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度融合,教学目标必然要由面向语言转为面向人才,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听说读写)的培养必然要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而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也必然不能“一刀切”,要“量体裁衣”,凸显专业特色。

概言之,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应该改变目前对各学科专业“一视同仁”、单纯考虑通识教育或提高过级率的观念,把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融入到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量体裁衣”地制定不同学科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使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听说读写)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明晰性。

三、因地制宜,量身定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目前国内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两类。其一,“985、211”学校的课程体系。这类学校因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较高,通过四、六级考试已经不再是大学英语的主要教学目标,故其课程体系一般由“基础英语+专门用途英语+通识英语”构成,课程开设的顺序循序渐进:基础英语→专门用途英语→通识英语。教学目标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其二,一般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这类学校因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比较大,所以帮助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提高通过率仍然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故其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一般由“综合英语+提高阶段英语”构成,且提高阶段主要针对已经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

两类课程体系因学校性质的不同而各有侧重,第一类课程体系需要解决的是:在通识教育已成为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大学英语又不能独立担当通识教育的重任这一大背景下,如何在通识教育中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进而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校本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3]

第二类课程体系需要解决的是:帮助学生通过四级考试还是帮助学生提高实际英语能力的两难困惑。从目前状况看,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依然是一般本科院校主要追求的考核指标,两难困惑的解决只能是在考虑四六级通过率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这也是根据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听说读写)的培养训练,构建符合校本和学科专业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换言之,就是“量体裁衣”地制定不同学科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我们认为,这类课程体系可以由“综合英语+技能英语+学术英语”三大板块构成。其中,综合英语板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帮助学生通过四级考试;技能英语板块主要是强化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听说读写),为后续学术英语的学习以及通过六级考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但是,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可以或侧重读写、或侧重听说,不追求面面俱到;学术英语板块主要是针对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听说或读写)的优秀学生,进一步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读写或听说),为其未来在职业生涯中的工作和研究打下一个较好的英语语言基础。这一板块承袭技能英语板块,也不追求听说读写面面俱到,仍然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有所取舍。同时,由于一般本科院校数量远远多于“985、211”学校,“综合英语+技能英语+学术英语”这一课程体系三大板块的教学内容能够根据学校定位、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灵活调整,所以它对一般院校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两难困惑,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四、因材施教,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确定教学方法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加上互联网、多媒体的出现和与国外日渐频繁的学术交流,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已经从最初单一的“语言-翻译法”转变为交际法、听说法、任务教学法、整体语言教学法、折中法、浸入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并存的局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每一堂课程的教学内容灵活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已被绝大多数教师认可和实施。行为主义、结构主义、认知主义、功能主义,这些教学法赖以产生的语言学理论我们也早就耳熟能详。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大学英语在教学法的运用上,还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教学方法的设计还只局限于从每一堂具体课程来考虑,甚至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还没有能够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人才未来职业需求的角度整体上考虑设计教学方法,还缺乏一种整体观、大局观,结果是影响了教学效果的累积效应。

基于此,考虑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在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具备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所必需的英语语言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那么,教学一方面固然是“教无定法”,另一方面则是“贵在得法”。“贵在得法”的精髓是要因材施教,这个材,既是指教学对象这一当下可塑之材,也是指教学对象这一未来成型之才。所以,因材施教,既要考虑当下学生的具体状况(英语水平、学习能力、可利用的学习条件),也要考虑人才培养目标中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应该达到的英语水平,职业、事业需要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要求)。二者结合才能从人才培养的整体上来设计教学方法。

比如,交际法和听说法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任务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工程管理等听说交流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这些教学方法应该更多地加以采用。

再如,浸入式教学法,把外语看做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工具而非学习的内容,语言学习是隐含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这样的教学法对于把英语看做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把课程和教学的重心直接转向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为目的的通识教育的学校,将会更为适用。

再如写作法,作为一种以写的方式来促进外语学习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来带动外语水平的提高。它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较为明显的作用。把它和浸入式教学法结合,用于学术英语的教学,这对于环境工程、勘探工程、材料工程等需要较强文献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专业,则更为有效。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方法的设计,既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教学环境等教学要素,也要根据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要求,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才能增强教学效果的累积效应。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3-03-2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卢楠.从教学目标向教育目标迈进——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升级探索[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1—23.

[3]王毅,王维倩.多视角辨析大学英语教学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外语电化教学,2012,(3):9-11.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体系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