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诗学视域下的文学新形态——“视像-文学”整体性研究

2013-03-31李柳莹

关键词:视像话语文学

李柳莹

(中华女子学院 教务处,北京 100101)

一、文学新形态的存在方式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文学的样式发生了变化,文学不再单纯地以纸质文本的形式出现,它借助新兴的媒介传播,以更广泛的形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大众文学与精英文学一起作为以文字符号为传播手段的艺术形式遭到了以视听图像为传播符号的电子传媒艺术形式的挑战。”[1]4-5它将自己与网络、流行歌曲、手机通讯、广告图片、影视作品捆绑在一起,生成为多种样式展现给大众,具体表现为网络文学、歌词、手机短信、广告词、经典文学文本的电视剧翻拍、小品、相声等。

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文学的外貌已在悄然之中改换了包装,但事实上它的确已经以绚丽多彩的形态声势浩大地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了。当保守的文学理论家在努力地捍卫文学文本与大众文化的界线时,各种文学新样式却已漫延模糊了文学与“非文学”的边界。

根据当下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将这些新兴的文学样式纳入文学这个范畴,作为文艺学的研究对象。这些文学新形式具备了文学作品的核心特点,那就是“文学性”。至于什么是“文学性”,笔者引用暨南大学蒋述卓教授的一段话,那就是:“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2、文学是情感的、能打动人引起人共鸣的产物;3、文学是深刻思想完美表达的艺术;4、文学是可引起人快感、美感并达到娱乐的艺术。”[2]105-106

当时宋词在产生的时候,也仅是一种娱乐消遣吟唱的方式而已,登不了大雅之堂,连大文豪苏东坡的词都被时人耻笑,那个玩世不恭的柳永,本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皇帝却讽刺他“姑且填词去”。于是他自嘲为“奉旨填词柳三变”。但是谁曾想,日后宋词却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一笔丰厚的遗产,宋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与唐诗并驾齐驱。而今天的流行歌曲,这样看来,与宋词在宋朝的身份差不多,都属于时代的俗文化。宋词供时人消遣的历史地位与今日的流行歌曲如出一辙,谁会肯定地说多年以后周杰伦的曲、方文山的词不会成为一种文学研究的潮流呢,而那一首首带着浓郁中国风的歌词加乐谱不会成为时代的经典呢?

“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边界固定不变的文学,”[3]“文艺学内所包含的文学的体裁或种类也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文学的边界实际上一直都在变动当中。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以及更小的类型都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传播时代‘加入’了文学的阵营。”[3]

文化诗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它的开放性品质决定了它对文学新形态的吸纳与接受。以文化诗学所提倡的互文性、跨学科、整体性等方法来解读文学新样式,可把这一研究对象解析得更全面、更透切,方便学人更好地了解文学的时代变化,从而引起学术界更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以此在为文学这块领地开拓疆土的同时,给予文学新样式它们应有的位置,同时丰富文学理论宝库。

前面提到若干种文学新样式,本论文选择其中一个领域,即视像与文学互建互构的那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笔者把这部分称为“视像-文学”。“视像-文学”顾名思义,是视像与文学的结合体,它属于视觉文化中的一部分,但仅仅是指视觉文化中具有“文学性”的那部分。“文学性”除了具备情感性、思想性和审美性以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正如蒋述卓先生所说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所以,这就给“视像-文学”界定了范围,它与其它视觉文化(舞蹈、雕塑、建筑、绘画等)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话语和图像的结合,不是单纯的非文学或非语言表现形式。

文学新形态以“大量范文学文本(网络文学、广告文学、电影文学、摄影文学、短信文学、流行歌曲、博客写作、传媒批评等)”[4]3为样式。其中,“广告文学、电影文学、摄影文学、相声小品”[4]3可归为“视像-文学”这个种类。这类文学靠话语和视像协作得以表达完成。

二、“视像-文学”兴起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多数人已经不能静下心来阅读纸质版的文学作品。人们要承受生活的压力和工作的强度,很多人亦没有闲情逸致来品阅文学作品。繁忙劳累后的消遣方式有很多,可以去公园散步,去健身房健身,去城市广场跳舞,去商场购物……纸质文学越来越不能适应大众的需求了。大众迫不及待地需要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一种能与人们的现代化生活联系得更紧密的一种文学新样式。它不但要具备能够陶冶人情操的品质,更应该是能以一种方便快捷的形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文字原来主要依靠竹、简、帛、纸这样的载体,现在又新增了网络、广告、影视、摄影、短信、音乐,等等。而在这些体裁中,又以“广告、影视、摄影”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视像-文学”为主。文学与视像的结合也并非偶然。“视像”在视觉上可以给人一种强大的冲击力,由此取得震撼人心的效果。以张艺谋的电影为例,《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都以视觉上的宏大铺排来征服观众,电影的舞台背景场面,不像写在纸上的小说,用文字来告诉读者菊花总共多少盆,有多么漂亮,穿黄金甲的士兵有多少,有多么的气势磅礴,电影却是以不断变化的画面将这些内容展示给观众,让其应接不暇,享受唯美的视觉盛宴。观众在提起这些作品的时候,很多精彩的片段会立刻浮现于脑海。《英雄》里面那两个穿红衣的女子在枫树林中飞舞,那缓缓地、轻轻地滴在湖面上的水滴;《十面埋伏》中那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那一望无际的菊花,气势宏大的黄金甲士兵,那一群风姿卓越的宫廷侍女,这些景象历历在目,令观众难以忘怀。

“视像-文学”中的影视文学将语言文字与图像声音结合起来,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加立体。纸质文本在人物间的对话中,我们只能看到静止的文字,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尽情地想象究竟是以什么样的语调、什么样的语速来完成的,但是影视作品,人物对话以声音的形式加上直观的动作表情,让观众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也是“视像-文学”广受观众或者读者欢迎的原因。

“广告文学”作为“视像-文学”的一种,更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空间。广告本质上作为一种商品的营销策略,策划者用话语、图片或者话语和图像的结合来向大众展示这个物品是多么值得消费者去拥有,以此隐藏它的商业动机和目的。通常情况下,仅仅画面还不够说明它想要表达的主题,所以台词即广告语是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像作为一种辅助的艺术方式帮助广告语营造一个直观的氛围,令观众直观地感受那种视觉美感,有的广告本身就是用一种叙事模式在演绎一段故事,比如益达木糖醇。男主角去超市买了两瓶益达,在收银台结账后留下一瓶,女收银员甜甜地叫住他:“你的益达!”他回过头笑盈盈地说:“是你的益达!”这分明是一个小故事片段,益达是一条纽带,把常来超市光顾的男主角和超市的女收银员联系了起来,出于友情,或爱情,总之,双方都洋溢着甜美的笑容,生活无比的美好,似乎都拜益达所赐。所以如果要想生活甜蜜幸福,得买口香糖,如果买口香糖,那得买益达,这就是这则广告传达给观众的潜台词。所以,大众买益达木糖醇消费时,消费的不但是口香糖本身的淡淡清香,更是那段广告中男女主角甜甜中略带羞涩的笑容和萌动。广告商将文学作品所特有的故事情节和图像声音结合起来,通过电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介演绎出来,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达到商业盈利的目的。

“摄影文学”作为“视像-文学”的一种形态,也并非偶然。单纯的摄影图片在表现某个主题时或许是没有说服力的,至少欣赏者很难理解。因为摄影师拍摄的视角,观赏者不一定会感同身受,难免造成误读。例如,笔者在搜集摄影图片资料时,看到有一幅图片拍摄的是两口大大的缸,没有做文字的描述,也没有标题,这样不禁让人费解,摄影师想要表达什么,这里面隐含的意义是什么?是揭示人类生命力的浑厚,是想呼吁保护水资源,还是什么,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如果能在摄影图片旁加上一段文字描述,那效果就显现出来了。如“《荷花情思》中每幅图片都配有一首小诗,视觉上的美感和文字的优美互相辉映,恰到好处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原来生命中有这样一个美丽的等待,月圆月缺,花开花谢,‘爱人/你不知道/在梦中/在夜夜/我寂寞/为你开花’。很显然,作者是在通过美丽的荷花的开放来隐喻一段伤感的爱情。由此可见,“摄影文学”的文字不仅仅是对图像的文字说明,它与图像是完美的融合,图像能触及人的视觉,而文字能触及人的灵魂深处,让人细细品味图像背后深藏的意味。[4]28

摄影和文学的这种结合,完美地诞生了“摄影文学”。摄影这一艺术形式需要文学的参与,才能够完美,才能够传达出摄影师图像背后的深层蕴义。文学又因为有图片的视觉说明而使人更加赏心悦目。

综上,这一系列社会外部的原因和文学自身的特性,把“视像”和“文学”结合在一起,“视像-文学”以无限的勃勃生机代表着文学的新形态走向。

三、“视像-文学”现状及其传播方式

影视文学、广告文学、摄影文学、小品相声广受人们喜闻乐道,这个群体每年有大量的影视作品出现。姑且不谈大众对影视作品的喜爱和关注,仅是大学生这个群体,早已习惯在课余生活中津津有味地讨论最近的新片上映,他们聚在宿舍电脑前一起欣赏,或是直接去电影院更直观刺激地感受。于是,有的同学在博客或者QQ空间撰写影评,然后又引来更多同学互动,或褒或贬。促成了正反两方的争论,诞生了势均力敌或相差悬殊的对立影评。“视像文学”所推动的影评,便又成了文学的再生,层出不穷。

经典文本的影视剧翻拍,一浪高过一浪,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都陆续以“新版”的姿态登上了影视舞台。

“广告文学”更是以五花八门的方式出现在大街小巷,静止的图文广告,滚动的电子屏幕,或者由穿插于电视节目中的广告片段,关系到人们的吃、穿、住、行。广告直接和大众的生活起居息息相关。那些国内外的知名品牌更是经常更新代言人和广告语。变换着花样拍摄广告已是屡见不鲜。所有商品都利用广告来宣传,或高雅,或通俗。如匹克体育用品,刚开始是巴蒂尔在篮球场打球的画面,接下来他对观众简单地说一句:“I can play.”巴蒂尔是姚明在火箭队的队友,中国观众尤其是球迷应该很熟悉,他用匹克用品,把匹克体育用品跟NBA联系了起来。或许火箭队的球迷因此会对匹克别有一番情趣。

在洁丽雅毛巾的广告中,徐静蕾说:“生活就要洁、丽、雅。”用洁丽雅三个字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洁丽雅毛巾干净、优雅、美丽的品质,似乎消费者也会因为使用洁丽雅毛巾,而提升了自己的档次和内涵。如果仅仅是视觉画面,恐怕很难让人把这样的广告与文学联系起来,但关键是“洁、丽、雅”这三个字,我们并不能否定它不具有文学的特性。

相声小品在近几年受欢迎的程度可谓空前绝后,有很多人甚至说要是没有赵本山的小品春晚都不想看了。相声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见长,小品则在轻松俏皮的语言中贯穿一个个故事,再辅以场景,以及人物服饰、外貌,通过这些因素结合共同来完成一个完整而特殊的文学作品。小品迎合了大众的接受心理,如果说知识界精英层还在顽强地捍卫高雅文化,而普通民众却正在疯狂地追求通俗文化或者称为流行文化更为确切。知名的小品演员很多,尤其是家喻户晓的赵家班。

文学从最开始的口头传播,到后来的印刷传播,再到今天的电子媒介传播,现在文学不再单纯地写在纸上、印在书上了,大众传媒这一新的载体,为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展现方式。影视文学除了靠家中的电视机、公共电影院以外,还有电脑、MP4、MP5,等等,都可以用来播放。广告文学的传播方式更广,动态的、静态的都有,动态的如穿插在电视节目中播放的广告,广告非常多,持续时间也很长,因此有人戏谑地说:“不是电视剧中穿插广告,而是在广告中穿插电视剧。”静态的广告如马路上的条幅、海报……

四、“视像-文学”新的肌质内涵

“视像-文学”这种视像与文学结盟的新形态,以图像与文学相结合共同来演绎一个艺术作品,两种表达方式相互支撑、相互补充,把作品主题刻画得更加深刻,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与其说文学利用传媒来丰富自己、拓展表达空间,不如说是其他艺术形式借助文学来补充自身艺术上的缺陷和不足。这对于文艺理论的发展来说,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文艺学不仅停留在对经典文学文本研究的层面上,更是把文学与其他艺术相结合的这种范文本形式也纳入其研究的领域。

与以往建构于纯文学文本中的“互文性”关系不同,“视像-文学”中的“互文性”内涵更丰富、广泛。它可以按照同一文本和不同文本的角度来划分,也可以根据话语和图像之间的关系来划分。

在同一文本中,可以有三种“互文”方式。第一种跟传统的纯文学文本一样,是文本中话语与话语之间的互补,比如人物的语言前后不同或前后相同,以此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第二种互文关系产生于图像与图像之间,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她哭的时候和她笑的时候,两组画面共同演绎这个人物的多愁善感。第三种是话语和图像之间的互文关系。如林妹妹说的话与她说话时那种神情姿态之间的互构互补关系。我们在看影视作品时不需要去想象人物的神态,因为画面会给我们直观地展示。

在不同文本之间,也可以有三种“互文”方式。第一种是话语之间。如老版电视剧《红楼梦》与新版《红楼梦》中不同的台词。第二种是图像与图像之间,不同版本中,同一人物的长相因为演员不同而不同,给观众的视觉效果也不一样。所以我们通常会说,这个版本的人物演得像,长得也有那个味道,而那个版本的不像,演员也挑选得不合适。那究竟像不像、合适不合适是以什么标准衡量的呢?这就牵涉到第三种互文方式了,那就是话语与图像之间。例如,纯文本中的《红楼梦》,文字描写的林妹妹形象和荧屏上的形象,观众根据经典纯文本经验,林妹妹应该是“梨花一枝春带雨”[5]温柔娇嗔的形象,要是电视剧版本演绎不到位,人物长相不够婀娜多姿,不够温柔细腻,观众一下子就能够察觉出来。

“视像-文学”中的“互文性”也可以按话语与图像之间的关系来划分。这只是划的角度不一样,其内涵与上面所用的“同一文本与不同文本”划法异曲同工。这种划法可分为三种形式:话语与话语之间,图像与图像之间,话语与文本之间。这三种互文方式既存在于同一文本中,也建构于不同文本之间。

这种图像与话语之间的互构互衬的互文关系,是“视像-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新形态最明显的特征

[1]单小曦.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5.

[2]蒋述卓.消费时代的文艺学建构[G]//张晶.交叉与融通——文艺学的新格局.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05-106.

[3]金元浦.重构一种陈述——关于当下文艺学的学科检讨[J].文艺研究,2005,(07):38-46.

[4]蒋述卓,李凤亮.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28.

[5]白居易.长恨歌[Z].吴声,于水,绘画.张丹子,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3.

猜你喜欢

视像话语文学
从HX视像财务分析看发展路径
我们需要文学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保千里:“科技创造价值”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我与文学三十年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