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来西康研究综述

2013-03-31赵利文

关键词:西康民族研究

赵利文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100081)

民国西康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现代汉藏关系的缩影,是现代川滇青行政区划沿革的缩影,也是中国政治跌宕起伏的见证者,西康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脉络和多样的民族构成,使这一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关注的焦点,从抗战开始,学术界、政界及社会各界人士即聚焦于此,可以说,对西康地区的关注是自西康建省之前就开始的,西康的魅力一直持续至今,尤其是跨越20世纪以来的十年里,西康研究遍及人物、政治、经济、宗教等各领域。本文旨在对2000年至2012年底近十多年来的西康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资为学术界提供参考。

一 人物研究

西康省政界、宗教界人士及与西康有关的民国时期的学术前辈是学界关注的热点。

(一)关于刘文辉研究

刘文辉是西康人物研究的重点,从2001年到2012年共发表五篇以上。文章涉及民族关系、赋役改革、西康建设三方面。范召全《刘文辉康区民族工作思想》[1]阐述了刘提出的民族工作原则、政策、工作五法等思想。胡晓梅《刘文辉康区乌拉制度改革述论》[2]认为刘改革失败原因在于封建农奴制的阻滞、地方财政的拮据、政令不畅、监察措施的无力、定价存在的问题。王川《刘文辉与西康地区藏传佛教界关系述论》[3]一文指出刘文辉对待西康佛教界采取“竭力拉拢宗教上层和顺势而为策略”。廖华西《刘文辉治理西康的实践及其思想述评》[4]对刘文辉在西康的实践及思想分析后,认为刘文辉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赵尔丰奠定了西康各项事业的基础,而刘文辉则是将赵氏开创的事业继续向前推进。陈小虎《论刘文辉治理彝务之方略》[5]分析了彝务问题产生的原因、治理的意义、解决的策略、步骤和目标。

(二)关于宗教界人士

与西康建省关系密切的两位宗教人物诺那活佛和格桑泽仁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对象。罗同兵《诺那活佛的几个重要史实略考》[6]澄清了民国时期与诺那相关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黄天华《民国西康格桑泽仁事件研究》[7]详细论证了格桑泽仁事件的发展脉络,作者认为,格桑泽仁事件与晚清、民国的许多历史事件盘根错节,对第三次康藏纠纷、诺那事件、西康正式建省和甘孜事件等一系列事件的发展演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西康建省的进程。

(三)关于民国学术前辈

任乃强先生对民国西康建省有重要贡献,关于任先生的研究已经成为西康人物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任新建是任先生的后人,他在《任乃强先生对西康建省的贡献》[8]文中介绍了父亲对西康建省的贡献。木仕华《论任乃强先生“开辟康滇间地之四大动力”说》[9]认为任先生“四大动力”说,是一个有着深刻寓意的学术概念,任先生能够在抗战时期提出这样的见解,是因为“他能够知行合一,在治学上始终坚持“经世致用”观,他主张历史书写与社会文化现实问题的融通,注重文献与田野的结合、历史过程与现实格局的关联,强调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文化制度在区域时空内的互动关系。

二 政治研究

(一)关于西康建省

发表西康建省问题的主要论文有七篇,其中之一为学术讨论会论文,三篇为硕士学位论文,三篇为学术期刊论文。

黄天华《论民国时期西康建省》[10]认为西康建省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汉藏关系,巩固国家统一,也有利于巩固大后方基地。孙宏年《20世纪的西康建省与藏彝走廊地区的发展初探》[11]指出西康建省与费先生所说的“藏彝走廊地区”密切相关,建省进程和西康当局的施政对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王海兵《西康省制化进程中的权力博弈(1927—1939)》[12]一文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康建省运动置于各种势力的角逐中加以考察,通过对康区民众的省制观、国民党中央指导下的康区精英省制运动、刘文辉的省制策略等几个方面的分析来揭示这些不同层面的力量在西康省制化进程中的利益诉求与权力博弈。辛宇玲《西康建省研究》[14]通过揭示西康建省与“省籍意识”、康区早期现代化之间的联系,从宏观角度把握了西康建省的历史意义。刘国武《西康建省论》[14]以边疆与国防、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势力之间的权力斗争为视角,认为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斗争各方为了重新团结起来,最终达成了西康建省的目的。王永斌《论西康建省及其历史作用》[15]分析了西康历史演变、土司分布、建省背景、过程、面临的问题和建省的历史作用。史培寅《西康省制进程中的权力角逐与政治秩序建构》[16]通过对西康省制进程中的权力角逐加以考察,探究了权力角逐在近代民族边疆地区的政治演进中所起的作用。

(二)关于康藏纠纷问题

王燕《浅析第三次康藏纠纷》[17]分析了康藏之间的第三次交锋。昊彦勤《对<康藏纠纷档案选编>中三份文电年份的订正》[18]对《康藏纠纷档案选编》收录的“辽沪事变”、藏军占瞻、唐柯三调停等电文年份进行了更正。王海兵《1930年代的康、青、藏战争——边政、权力和地方的视角》[19]将第三次康藏战争置于国民政府的边疆政治议题以及康、青、藏地方势力与国民政府的权力互动之下来加以理解,借以恢复1930年代青、康、藏战事的丰富内涵。王海兵《藏边疆政治格局演进中的战争与权力——1912—1939年康藏纠纷考察》[20]探讨了各方政治力量在康藏边地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中的权力互动,揭示彼此之间在边疆战争议题上的不同态度与立场,以及由这些战争议题给民国政府西南边疆政权建设、康藏关系与西南边疆格局所带来的意义。马烈《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开发西部的重大政治举措》[21]一文认为国民政府通过加强对西部各省的控制和迁都重庆都是为了西部地区的开发。朱文惠《1912—1940年康藏纠纷的多方对话——以康巴观点为例》[22]利用八类不同的资料,从多个角度,对1940年以前康藏之间发生的3次纠纷的成因及背景条件作了论证。刘国武《民国时期英国支持和插手康藏纠纷的政策分析》[23]认为英国支持和插手康藏纠纷具体表现在政治、外交和军事上。面对外界干涉,历届中央政府采取审慎态度,将这类纠纷看做是国内地方性冲突事件,力主和平解决的总原则出发,反对英国插手纠纷。一方面采用外交周旋的办法,不与英国直接交涉,而与西藏地方政府协商;另一方面向英国提出抗议。王娟《藏族”“,康族”,还是“博族”?—民国时期康区族群的话语政治》[24]以话语政治的视角分析民国康区的政治与族群进程。

(三)关于县政与自治问题

王春英《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权力与地方社会控制——以1928—1949年川康地区县政整改为例》[25]利用民国两地地方史料,通过对该地县级行政机构运作情况的考察,着重探讨了国民政府基层制控能力的发展与地方社会传统权力结构之演变趋势;将县政整改作为近代国家权力深入基层社会的主要标志,着眼于地方行政职能的扩充来探讨民国国家政权建设及国家权力扩张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以说明国民政府地方改制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正负效应。友珍《权力政治与地方自治:20世纪30年代的“康人治康”运动》[26]通过对特定年代康人自治事件的探讨,揭示了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势力介入康区的过程及其与四川军阀刘文辉所发生的权力争夺,以及与这一时期康区的其他诸种政治力量的交织情形。

三 经济研究

农业、财经政策和边贸的学术成果较多。

(一)关于农业研究

张龙《二十世纪前期的西康农业开发》[27]立足农田开垦、作物种植以及林牧副业三大块,叙述了战时西康农业开发的实况,分析了农业开发与其环境的关系。王川从2003年到2005年连续三年撰写三篇关于农业试验的高质量论文,这些论文大量利用了四川省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及近代相关史料,《民国时期“西康农事试验场”的设置及其实际成效》[28]论述了“西康农事试验场”的农业改进活动,文中指出农业改进的成绩有限,但它预示了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康藏民族地区农业近代化的开始,在中国近代边疆开发史上无疑是不应忽视的。《清末、民国时期西康地区的农业改进及其实际成效》[29]对清末、民国时期西康地区农业改进的实效作出了公正评价,“晚清赵尔丰在西康各地开办的农事试验场,成为西康农事试验场及各县试验场的前身;而西康农事试验场则是日后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前身。试验成份较重,基本上停留于农场实验阶段,而推广工作不足,所以社会影响受到了限制。《民国后期“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设立始末及其历史意义——四川藏区农业近代化起源研究之一》[30]认为西康省农业改进所取得了更多实际成效,它预示了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康藏民族地区农业近代化的开始,更是中国边疆开发与经济发展史上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成功伟《民国时期西康民族地区的农村合作运动》[31]就民国西康省民族地区的农村合作事业做了考察,认为农村合作运动对西康民族地区近代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有着重要意义,对西康地区各民族的团结统一也做出了积极贡献,是民族地区农村现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二)关于财经政策

杨健吾《民国时期康区的金融财政》[32]认为民国康区金融财政萧条与当时全国国民经济发展迟缓有密切的关系,为国际、国内大的社会政治环境所决定。肖俊生《民国时期西康酒税征收情形》[33]考察了民国西康的酒税情况。康欣平《民国时期康藏贸易中的“统制”》[34]认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康藏贸易中的“统制”作用很难一言以概之,“统制”带来的与民争利,使中小商人、生产者以及之前其他既得利益者陷入困境。

(三)关于边贸研究

陈沛杉《民国时期西康边茶贸易及其意义》[35]对民国时期的边茶生产与贸易史、以茶驭边政策进行了复原及解读。董春美、陈廷湘《民国时期西康边茶衰落的原因》[36]将边茶衰落原因大致归纳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原因,内部原因包括:传统重本抑末思想;茶商欺诈茶农重;边政当局对边茶业顽固据守引岸制,严重束缚了西康边茶业的发展;民国时期,西康边茶业的发展环境极为恶劣。外部原因是印茶侵藏。内部原因是根本原因。

四 宗教研究

(一)关于基督教

自2009年至今,以基督教与西康关系为主题的论文一共发表7篇,其中的五篇均为邓杰先生所做,发表刊物均为核心期刊。《基督教与川康民族地区疾病研究——以边疆服务部所作医疗卫生研究为例》[37]认为边疆服务部在川康民族地区的医学调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史尤其是民族地区医学史的价值,而且为边部有效开展地方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病理学、药物学的依据,促进了边部医疗服务工作的顺利展开,产生了研究工作与服务工作互动的良好效果。《基督教与川康边疆建设——以边疆服务运动为中心的考察》[38]认为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开展边疆服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川康边疆的建设和发展。《基督教与川康民族地区的禁毒努力(1939—1949)》[39]指出基督教在川康从事传教活动,不仅致力于禁烟的宣传工作,还采取积极措施劝导边民及协助政府禁烟。基督教对川康的禁烟主要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改变了民众吸食大烟的恶习,促进了边民的身体健康,有利于边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改善了政府与边地的紧张关系,使边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增强;密切了边民与基督教的关系,便于基督教会各种活动的开展。《基督教与近代以来的川康研究》[40]认为边疆服务运动对于推动川康边地的各项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基督教在川康民族地区的医疗传教活动(1939—1949)》[41]认为医疗传教使部分边民改变了对外来宗教人员的成见,但也有不足之处,原因在于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过,所有这些原因均非根本性的。从根本上言,边疆服务部医疗传教能否成功涉及到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既有的民族文化与宗教同外来宗教的关系问题,涉及到能否或应不应该用基督教来取代或改造边地少数民族既有的文化与宗教的问题。申晓虎《比较的视角:叶长青康区宗教文化研究探析》[42]探讨了西方传教士叶长青在康区的比较宗教研究,认为叶氏对康区宗教研究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华西边疆研究学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汪洪亮《中国基督教会本色化的边疆实践——基于西康地区基督教边疆服务的历史考察》[43]提出边疆服务体现出来的边缘化与政治化的特点,恰好是中国教会本色化在边疆地区的具体表现。

(二)其他问题

友珍、德吉卓嘎《明末到民国时期康区宗教性集会与集市之关系考察——以甘孜镇为例》[44]认为明末到民国时期康区宗教性集市的特点是集市上货币交换和物物交换同时存在;市面上高利贷盛行;集市缺乏深厚的商业性物质基础。范召全、陈昌文《国民政府时期西康地区宗教样态二十年(1928-1948)变迁研究——兼论国民政府宗教政策和西康早期现代化》[45]认为国民政府时期西康地区宗教样态在现代化冲击下悄然变化,寺庙总量显著增长,僧徒总规模有所减小,境内呈现为藏传佛教优势下的多宗教共存状态。原因在于藏传佛教厚重的历史与国家宗教政策和早期现代化推动。杜敏《康区在民国汉藏佛教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46]认为康区在汉藏文化交流中拥有着无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这是由康区的地理位置、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所决定的。

五 其他研究

(一)关于教育研究

严奇岩《近代西康藏族“雇读”现象探析》[47]论述了西康藏族“雇读”现象的背景、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并着重从语言文化、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与冲突分析了藏族“雇读”现象产生的原因,指出“雇读”在本质上是藏文化对汉化教育的排斥和抵制,是两种教育体制、两种文化不兼容的集中体现。刘先强、赵兴民《民国时期康区民众教育的发展》[48]论述了康区民众教育的规划与发展、机构设置、经费筹措、教育人员遴选及民众教育活动的推动,进而解析了康区民众教育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姚乐野、秦慧《从<康藏前锋>看民国时期康区教育》[49]分析了1933—1938所刊载的文章,文中指出这些文章以民族教育为出发点,倡导国家观念、爱国精神的培养;对藏传佛教既借重又改造;教育全力适应当地人民之需,注重务实,学以致用。石硕、邹立波《近代康区陕商在汉藏互动与文化交流中的角色》[50]认为陕商扮演着向康区传播汉文化与吸纳藏文化因素的双重角色,客观上推动了康区汉藏文化交融。张小林《清末民初康区“边学”初探》[51]指出“边学”兴起实际是“边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这一时期特定的政治背景联系在一起。秦慧、姚乐野《<康藏前锋>教育研究文献述评》[52]分析了民国期刊《康藏前锋 》刊载的教育类文章。王开澄《民国西康省立康定师范学校研究》[53]论述了西康师范学校发展过程和办学情况。

(二)关于社会问题研究

曹春梅《民国时期国人对西康的社会考察及其影响》[54]对民国时期国人在西康的社会考察进行研究,并从考察活动对当时西康社会及内地产生的影响、考察活动的历史意义两方面评价了国人的活动。廖建新《康区藏族的历史源流》[55]一文剖析了清末以来的改土归流、西康建省的历程以及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张祖䶮《1939年抗战时期西康宁属的“禁烟”举措》[56]一文以台北国民党党史馆所藏“国防最高委员会”档案为主,分析了1939年蒋介石在西康宁属实施禁烟的历史真相,文中指出“禁烟”背后涉及中央、地方集团之不断的利益争夺和冲突,以至烟患禁而不绝、卷土重来。

(三)关于报刊研究

周晓晴《三四十年代西康地区期刊(藏族部分)之述略》[57]系统介绍了作者所见的康区资料(藏族部分)。王钰《民国时期西康报业概论(1929—1949)》[58]以《西康公报》、《西康新闻》为主,概述了西康战时20年的报业发展情况。谢敏《<康藏研究月刊>述略》[59]对该期刊做了详细分析。姚乐野、秦慧文《民国时期期刊<康藏前锋 >的价值及文献计量分析》[60]一文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民国时期创办的重点大型藏学期刊《康藏前锋》的发文量、作者、内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重点评价了该刊的社会影响及学术价值。周蜀蓉《<边疆服务>评述》[61]认为《边疆服务》是20世纪40年代唯一一份以边疆服务为目的的边事刊物。它扩大了边疆服务运动的影响,且有利于西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秦慧《民国时期藏学期刊 <康导月刊>述评》[62]对《康导月刊》的发文量、作者、内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重点评价了该刊的特点及价值。文章认为《康导月刊》主要特点是官方气息甚浓和现实性强。它的价值在于:创刊目的上的经世致用;对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地理学等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对现在原属西康的各行政区域的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有再开发利用的价值。

(四)关于早期现代化

吴建国《试论西康建省与康区的早期现代化》[63]考察了西康建省的曲折历程,着重分析了建省与康区早期现代化的关系。认为西康建省是中央政府加强治理康区、巩固西南边疆的一项重要举措。建省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创办了近代工商业,发展了近代教育,初步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从而开始了这一地区的早期现代化进程。

(五)关于西康的专著

近十年以西康为重心的学术专著只有王川博士经多年潜心研究而撰写的《西康地区近代社会研究》[64](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一书。该书独树一帜,开启了民国西康研究的新境界,为众多潜心研究这一历史的学人树立了典范,为对西康社会感兴趣的青年朋友勾勒了一幅“西康图经”,也为西康史研究增加了厚重感。全书分四编、十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人物,史料丰富,视角新颖。

结语

光影荏苒,十年一剑,西康作为一个特定的与抗日战争时期国家命运相关的西部地区,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学术界青年学人的不断努力使民国西康的历史重新焕发生机,西康研究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一是形成了以四川师范大学和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为核心的两个本地研究重心,同时本领域也受到中央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等民族类院校的广泛关注,丰硕的成果是多方合力的结果;二是研究人员都是学历层次高、视野宽广、年富力强、有创新精神的青年人;三是新生代特别热衷于民国西康的研究,从硕士论文的数量已略见一斑;四是论文大多来源于科研基金项目,保障了论文质量。当前的研究也并非没有瑕疵,譬如对社会生活史、现代化问题等研究似嫌不足,许多材料有待挖掘。但总体而言,十年来的成就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1]范召全.刘文辉康区民族工作思想[J].前沿,2001,(4).

[2]胡晓梅.刘文辉康区乌拉制度改革述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9).

[3]王川.刘文辉与西康地区藏传佛教界关系述论[J].中国藏学,2006,(3).

[4]廖华西.刘文辉治理西康的实践及其思想述评[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陈小虎.论刘文辉治理彝务之方略[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6]罗同兵.诺那活佛的几个重要史实略考[J].宗教学研究,2004,(2).

[7]黄天华.民国西康格桑泽仁事件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8]任新建.任乃强先生对西康建省的贡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

[9]木仕华.论任乃强先生“开辟康滇间地之四大动力”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12).

[10]黄天华.论民国时期西康建省[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11]孙宏年.20世纪的西康建省与藏彝走廊地区的发展初探[D].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四川大学,2003.

[12]王海兵.西康省制化进程中的权力博弈(1927—1939)[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3).

[13]辛宇玲.西康建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4]刘国武.西康建省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

[15]王永斌.论西康建省及其历史作用[D].西藏民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16]史培寅.西康省制进程中的权力角逐与政治秩序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7]王燕.浅析第三次康藏纠纷[J].民国档案,2003,(2).

[18]昊彦勤.对<康藏纠纷档案选编>中三份文电年份的订正[J].民国档案,2004(1).

[19]王海兵.1930年代的康、青、藏战争——边政、权力和地方的视角[J].安徽史学,2007,(6).

[20]王海兵.藏边疆政治格局演进中的战争与权力——1912—1939年康藏纠纷考察[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1]马烈.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开发西部的重大政治举措[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2]朱文惠.1912-1940年康藏纠纷的多方对话——以康巴观点为例[22].中国藏学,2011,(S1).

[23]刘国武.民国时期英国支持和插手康藏纠纷的政策分析[J].安徽史学,(2012.(2).

[24]王娟.“藏族”,“康族”,还是“博族”?——民国时期康区族群的话语政治[J].西北民族研究,2012,(2).

[25]王春英.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权力与地方社会控制——以1928—1949年川康地区县政整改为例[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26]友珍.权力政治与地方自治:20世纪30年代的“康人治康”运动[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7]张龙.二十世纪前期的西康农业开发[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8]王川.民国时期“西康农事试验场”的设置及其实际成效[J].西藏大学学报,2003,(2).

[29]王川.清末、民国时期西康地区的农业改进及其实际成效[J]民国档案,2004,(4).

[30]王川.民国后期“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设立始末及其历史意义——四川藏区农业近代化起源研究之一[J].西藏大学学报,2005,(1).

[31]成功伟.民国时期西康民族地区的农村合作运动[J].贵州民族研究,(2012,(3).

[32]杨健吾.民国时期康区的金融财政[J].西藏研究,2006,(3).

[33]肖俊生.民国时期西康酒税征收情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6).

[34]康欣平.民国时期康藏贸易中的“统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35]陈沛杉.民国时期西康边茶贸易及其意义[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6]董春美、陈廷湘.民国时期西康边茶衰落的原因[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6).

[37]邓杰.基督教与川康民族地区疾病研究——以边疆服务部所作医疗卫生研究为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38]邓杰.基督教与川康边疆建设——以边疆服务运动为中心的考察[J].民族学刊,2010,(2).

[39]邓杰.基督教与川康民族地区的禁毒努力(1939-1949)[J].世界宗教研究,2011,(1).

[40]邓杰.基督教与近代以来的川康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41]邓杰.基督教在川康民族地区的医疗传教活动(1939 -1949)[J].宗教学研究,2012,(2).

[42]申晓虎.比较的视角:叶长青康区宗教文化研究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43]汪洪亮.中国基督教会本色化的边疆实践——基于西康地区基督教边疆服务的历史考察[J].《贵州民族研究,2009,(5).

[44]友珍,德吉卓嘎.明末到民国时期康区宗教性集会与集市之关系考察——以甘孜镇为例[J].西藏研究,2008,(6).

[45]范召全,陈昌文.国民政府时期西康地区宗教样态二十年(1928-1948)变迁研究——兼论国民政府宗教政策和西康早期现代化[J].世界宗教研究,2010,(4).

[46]杜敏.康区在民国汉藏佛教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47]严奇岩.近代西康藏族“雇读”现象探析[J].民族研究,2006,(6).

[48]刘先强,赵兴民.民国时期康区民众教育的发展[J].教育评论,2008,(1).

[49]姚乐野,秦慧.从《康藏前锋》看民国时期康区教育[J].西藏研究,2010,(6).

[50]石硕,邹立波.近代康区陕商在汉藏互动与文化交流中的角色[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51]张小林.清末民初康区“边学”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52]秦慧,姚乐野.《康藏前锋》教育研究文献述评[J].贵州民族研究,2012,(2).

[53]王开澄.民国西康省立康定师范学校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4]曹春梅.民国时期国人对西康的社会考察及其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5]廖建新.康区藏族的历史源流[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56]张祖䶮.1939年抗战时期西康宁属的“禁烟”举措[J].历史教学,2010,(10).

[57]周晓晴.三四十年代西康地区期刊(藏族部分)之述略[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58]王钰.民国时期西康报业概论(1929-1949)[J].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9]谢敏.《康藏研究月刊述略》[D].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2009.

[60]姚乐野,秦慧文.民国时期期刊《康藏前锋》的价值及文献计量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0,(2).

[61]周蜀蓉.《边疆服务》评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62]秦慧.民国时期藏学期刊《康导月刊》述评[J].贵州民族研究,2010,(6).

[63]吴建国.试论西康建省与康区的早期现代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64]王川.西康地区近代社会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西康民族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我们的民族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民国时期的西康问题研究
——以《边事研究》刊载为中心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民国西康师范教育发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