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学教育改革与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013-03-31蔡建鹰福建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22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27期
关键词:社会医学中医学西医

林 山,蔡建鹰 (福建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中医学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强调中医思维的教育,二是强调人文社科知识的渗透教育,三是在学制上分层次教育 (比如5年,7年制),四是提倡师承教育等具体教育方法上的创新,五是大力加强国学教育。综上各种教育和教学改革思路和实践,无疑大力促进了新时期中医学人才的培养,但如果着眼于中医学学科本身的系统医学内涵来说,依然没有到位。

1 中医学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发展历程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医学的发展历程基本遵循哲学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首先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来看,基本是中医学在呵护着中华民族的生命传承。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把基督教带到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和医药学。而西医开始对中国医学发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随着西医传入的扩大,近代西医学的成就相继引入中国[1],从而为西医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今,西医学在中国的推广和普及可谓是席卷医疗领域的方方面面。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在1950年新中国卫生部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这次会议实际上是大规模推广和普及西医学的开始,非此即彼的思维下全国中医业基本开始走向萧条的状况,二是1980年卫生部召开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会议明确提出 “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2];三是1982年衡阳会议又重提 “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

综上中国医学发展的事实来看,第一个时期是明末清初之前几千年的历史,属于中医学发展的 “肯定”阶段,在这个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中医学保证着中华民族的绵延生存和发展,这些事实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也因此证明了中医学在呵护人类生命上的伟大意义。第二个时期从明末清初到上世纪80年代,应该是中医学发展的 “否定”阶段,而 “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则又意味着从现在开始的阶段应该是向中医学 “否定之否定”的过渡阶段,在中西医兼容并蓄后过渡到中医学把西医整合到自己范畴的中医学的历史阶段,即自然实现中医学-西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学的完整历史发展过程,

2 中医学是 “生物-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医学

20世纪以来疾病谱系的变化,使 “生物-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医学模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共识。钱学森先生根据系统科学研究思想对中医学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论断:“中医学是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医学实质是 “生物-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医学实践[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大部分的健康与疾病问题在生物系统、心理系统、社会系统这三个方面并没有主次之分。中医学是一种大视野的医学观和医学实践,而不局限于西医相对纯粹的生物医学观和医学实践。综观国内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基本上仍然局限于生物医学观下的医学教育与培养,忽略人文医学 (心理医学-社会医学)的教育,中医学在教育和教学上难免就偏离了中医学本身的系统医学特征。近年来强调的国学教育、人文社科知识的渗透教育,因为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内涵,也还处于 “标”的层面,而学制上的分层次教育、师承教育更多只是在生物医学层面的教育手段的丰富而已。

“中医治人,西医治病”,但因为人文医学 (心理医学-社会医学)在中医学教育和培养中的缺失,中医师在医学实践中仍然没有人的存在,顶多是生物层面的 “健康”还是 “疾病”上与西医的理念差别,也就难于真正把握患者在 “心理-社会”层面的病因,导致纯粹着眼于生理层面的西医束手无策的疾病与健康问题,中医也难于给出有效的回答。漠视人文医学 (心理医学-社会医学)层面的教育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是近几十年来大部分中医院校学生就业和医学实践中左右不是的内因。

3 “生物-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医学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西医作为西方文化下的产物,秉承的是西方所谓 “科学”性思维的医学实践,在这种医学实践中,人或者是被看为一种机器体,或者是被当做一种纯粹的生物体。作为机器体而言,医学实践就是部件的磨损,破旧与报废,相应的就是维修与更换;作为生物体,其医学实践就是细菌的感染与机体的腐蚀,相应的就是细菌的打杀和机体的再造。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疾病谱系的发展变化远远不是这种所谓“科学”医学所能应对的,西医教育模式下的人才至多只能应付疾病的生理层面。而本来就符合人类疾病谱系发展变化,符合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发展模式的中医学却自残,一直都忽视人文医学 (心理医学-社会医学),如是培养出的人才自然难免西医的不行,中医的不象。只有 “生物-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医学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目前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医学实践人才,无论是在生理、心理,还是在社会层面的保健、预防与矫治。回望人类的疾病史,观疾病发展趋势,重视西医学的教育,是为了更准确地把握疾病的生理层面,加强人文医学 (心理医学-社会医学)的教育力度则是弥补系统医学的另两条腿。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理念差异显著,整体观指导下的传统中医药与还原论思想指导下的现代科学技术存在极大的 “不可通约性”,导致其研究步履缓慢。新兴的复杂性研究为中医药现代转型研究提供了某种新的可能。复杂性研究自二十世纪中后期兴起以来,不仅引发了自然科学界的变革,而且日益渗透到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我国学界积极主张在中医药的现代研究中引入复杂性的理论与方法[4]。中医学作为一种系统医学实践,必然在医学发展的未来回归其本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4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中医学教育改革思路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中医学教育是一种大中医思维观与教育观,意味着人在医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回归,而不再仅仅是一种生物层面的存在,更强调的是一种心理存在和社会存在。中医学教育的改革和转变,首先要完成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明确 “生物-心理-社会”中医学模式人才培养的目标,二是理论体系建构,三是师资队伍体系的建构,四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构,五是课程教学模式建构。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中医学教育培养的是 “生物-心理-社会”三位一体为基础但各有偏重的医学人才;在理论体系建构方面,中医学教育模式由生物医学、心理医学、社会医学三方面组成,彼此联系成为一个综合体,缺一不可;在师资队伍上,构建现代生物医学、传统中医学,人文医学 (心理医学、社会医学)三方面多学科协同合作的师资队伍;在课程体系建构上,可以采取前期趋同基础课程教育,后期分化专业课程教育的模式,即前期同修生物医学、传统中医学,人文医学 (心理医学、社会医学)三方面基础课程,后期分化学习3种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探索中医学的 “生物-心理-社会”教育模式改革,恢复中医学的 “心理和社会”两条腿,才能够真正做到继承和发展中医学事业。诚然,“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中医学教育改革与实践,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恰恰是恢复中医学本来内涵的教育改革。也只有这样,中医学才能最终真正整合西医学到中医学的范畴内,实现中医学的 “否定之否定”历史阶段。

[1]梁燕鸣 .谈搜集资料阶段决定资料质量的主要因素 [J].广西地方志,2008(2):62-65.

[2]吕炳奎 .谈谈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 [J].新中医,1982(4):1-6.

[3]钱学森.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医 [J].中医药通报,2009(6):13.

[4]陈逸明 .作为方法的中医学 [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社会医学中医学西医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我国社会医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缅怀我国著名社会医学家
——梁浩材教授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我国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发展的比较分析
少数民族地方医学院校加强社会医学教学必要性的探讨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