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在公园夜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013-03-31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
由于全球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居民夜间的活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们不仅夜间户外活动的时间逐渐增长,对夜间活动景观空间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l]。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园林设计师开始注重城市公园夜景观的设计。而一般情况下,设计师们在设计时首先注重的则是主题、立意、特点,往往忽略了人们最需要的实用和心理需求。设计师想要设计出满足城市居民的各项行为和心理需要,更加人性化的公园夜景观,就需要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居民对公园夜景观的各项生理和心理需求,进一步作出更加合理人性化的公园夜景观设计。
1 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行为、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整体科学[2]。它是 “研究环境和人的心理相互作用的边缘性学科,研究人与周围社会、物理环境的关系,研究环境感知、评价、刺激和行为以及个人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利用科学手段,系统说明人与环境关系的领域,探讨解决其间的问题,使人类能适应和改造环境。其主要研究方法是观察与实验法、相关法和描述法,通过访问面谈、回答问卷、画认知地图、时间支配报告、行为场所观察等方法搜集资料。其研究任务主要是将大量的定性的内容,通过科学研究手段,达到定量化分析,以提供科学的环境设计所需要的环境质量依据。”[3]环境心理学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的领域,没有明显的边界,并且还在不断发展,日本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相马一郎指出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以人的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4]。从景观学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揭示何种景观设计才适合人们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学问。
2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公园夜景观认知
2.1 环境心理学与公园夜景观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周围物质的、精神的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它从心理学研究中脱离出来而独立发展。它在继承和吸收景观环境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景观环境设计之中,主要研究环境如何适应人的需求[5]。在现代公园夜景观的设计中,设计师根据环境心理学理论,无论在灯光色彩布局、空间结构布局或是植物种植方式当中,都存在诸多环境心理因素需要考虑,不仅要考虑各个元素的空间位置关系,还要考虑它们与人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的设计将景观最吸引人的特征展示在人的面前,从而控制人对景观的感知。
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它是用心理学的方法探讨人与各种环境关系和行为的一门学科,它更加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对公园夜景观的设计和空间布局,艺术形象设计等都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6]。
研究环境心理学在公园夜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拓宽园林设计师的思路和设计方法,还可以对现有的城市公园设计理论提供有益补充,对公园设计中诸多景观元素有更准确的定性研究和更人性化的定量分析,使设计者更好地尊重自然和尊重人性。
更重要的是环境心理学在公园夜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将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保障。在现代公园夜景观设计行业中,由于我国起步较晚,导致形成了国内抄国外、中小城市抄大城市案例的现象,很多设计师对本土人民的生理及心理需求考虑不足。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吸收国外及国内大城市先进的公园夜景观设计经验和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应该更加了解本土人民的需求,将环境心理学研究理论和方法引入公园夜景观设计中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2.2 公园夜景观研究的必要性
2.2.1 公园夜景观研究范畴
公园夜景观的规划附属于城市夜景整体规划,城市夜景照明规划是城市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的总称,主要是指城市范围内的道路、街巷、住宅区、桥梁、隧道、广场、公园、公共绿地和建筑物等功能照明与夜间景观照明[7]。
公园夜景观包括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设施,硬质景观设施指的是公园小品、雕塑和公共设施等,软质景观设施指绿色植物和水体等。硬质景观在公园夜景观中主要通过灯光来体现,而软质景观的加入则使公园和城市其他元素明显不同。植物具有生命,对阳光的敏感反应和它们的季节特征显著地展示着公园夜景观的变化,不同的植物还可以随着不同的灯光产生不同的色泽变化;水质的细腻灵动和假山的独特稳固也可以用灯光色彩来体现。
总的来说,公园夜景观研究要求公园的夜形象、夜环境、夜布局与人的夜生活内容相互协调,和谐统一。公园夜景观研究价值在于通过优化公园夜晚时间段的公园功能空间布局,最终达到公园功能空间与居民的生活、娱乐、休息、活动等相互协调,真正做到人性化的公园景观。
2.2.2 公园夜景观研究的必要性
公园作为人类创造的充满大自然情趣的生活游憩空间,除具有使用功能外,还担负着维护人们健康的功能,使人们通过对景观的感受和审美来陶冶情操,获得情趣高尚的精神治疗和享受。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白天忙于工作、学习,到晚上才得以有稍长时间休息,因此,公园夜景观的设计在现代来讲就尤为重要。
(1)公园夜景观是景观概念的一部分,它使景观的范畴更加整体完善、清晰明确,使景观规划设计更加系统化整体化。公园夜景观设计是对城市景观的二次塑造,对城市景观的形象具有深远的意义。
(2)营造公园夜景观是人们现实生活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增长、竞争的加剧,人们白天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加,晚上就急需一个让人减压放松的地方。而公园正是具有绿化生态功能、休闲活动功能、景观文化功能的地方,因此,营造良好的公园夜景观已是必然之需。
(3)塑造城市夜间形象、改善人居环境的需要。公园夜景观是整个城市夜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公园还可以在夜间向其他城市的人们展示这个城市的特有风貌。公园夜景观的改善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夜晚生活,塑造了城市形象,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与发展,还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4)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良好的公园夜景观在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还拉动了旅游经济,为城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间接拉动作用。美丽的夜景带来的不仅是整个投资环境的改善,更是反映人们生活富足的一项重要标志。
(5)公园夜景观的完善是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进行的,尤其依赖灯光照明技术的发展。从古代的灯笼到现代的高科技照明手段,以及现在提出的节能革命,无一不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2.3 居民对公园夜景观的心理需求分析
公园夜景观想要引起人们的审美活动与游憩兴趣,在有充满吸引力的物象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才能使人们向往并产生游赏动机。按照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在 《人的动机理论》提出的 “需要层次理论”,也可将人对公园夜景观的心理需求动机因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上的需求。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在公园夜景观设计当中,应当设置一些方便的饮水器、外卖部、卫生间等来满足居民出游的生理需要。
(2)安全上的需求。如安全、舒适、宁静、不害怕的需要。对于公园夜景观来说,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夜景观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各种硬质软质景观在夜间使用的安全性、各处空间恰到好处的照明、对游人保护设施的设置等问题。
(3)感情上的需求。这方面在公园夜景观的设计中主要体现在座椅、铺装、植物的种植、空间结构布局上。设计者应当积极创造利于人们共享、交往的空间场所,相对安静的公园小空间是人们进行夜间私密生活的最理想地点[8]。
(4)尊重的需求。公园夜景观营建中,无障碍设施的设置是不容忽视的。设计师在设计中,应该满足对生活有些障碍的人交往的需要,对他们尊重,为他们提供多样性设施。即使是健康的人,良好的公园夜景观设计也是对他们的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体现了个人试图对环境加以控制的需要。
设计师在进行公园夜景观设计时,就要通过以上几个方面,从人的最基本需求开始,营造舒适宜人的小品设施、充满吸引力的交往空间、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逐步满足人的高层次需求。
3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公园夜景观设计
3.1 公园夜景观现状与存在问题
国内的夜景规划设计行业起步较晚,而且刚开始仅限于城市整体夜景观的规划设计,公园夜景观的设计少之又少。国外大部分夜景设计都是由专业设计企业来做,设计师基本都是建筑、规划、景观专业出身,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而国内现在很多公园夜景观设计仅仅只有灯光照明,起个照明引导作用,既缺乏艺术性,又与公园缺乏整体统一性。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晚上来公园散步休闲,因此公园夜景观的设计急需改善以下一些目前存在的问题。
3.1.1 整体联系薄弱,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国内公园夜景观设计由于缺少理论支撑和统一的设计标准,缺乏夜景观元素的组织手法,以至于照明灯具随意摆放、滥用,影响行人的心理舒适度与人身安全;缺少发展眼光,照明灯具经常性地更换,造成浪费;缺乏对人心理生理等多因素的考虑。因此,大多数公园的夜景观效果很难令人满意。
3.1.2 内容单一,景观功能缺失,缺乏特色和艺术性
没有根据城市自身的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特色,盲目学习照搬其他公园夜景观的方案,不管是古典式园林还是现代式园林,觉得好的都搬过来,没有充分地挖掘当地的人文特色和传统艺术,缺乏文化内涵,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
目前公园夜景观仍以简单照明为主,缺少对公园夜间活动空间的考虑,仅仅只是将公园点亮了而已,或者有的公园虽然看上去也很美,却少有人停留活动,造成公园的景观功能缺失,缺乏生机活力,难以解决居民需求等问题。
3.1.3 忽略细节设计,存在安全隐患
公园的景观设计在于整体把握、细节优化,而公园夜景观在时空上的特殊性,它的细节设计应该更加重视。现有公园的夜景观往往忽略了细节设计,常常有一些空间死角的出现和灯光布置安全问题发生,给游人带来安全隐患。
3.1.4 管理方法不当
公园景观设计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期管理的好坏,夜景观也是如此。目前的公园在节假日的时候,夜景观效果很漂亮,但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或是没有考虑平时与节假日的区别,以至于形成平时断续不接的夜景观。加之人为破坏或是设备产品质量较差,施工和维修跟不上等原因,一些公园中经常有景观设施残缺不全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夜景观,也影响到了白天的景观。
3.1.5 节能措施不足,存在光污染现象
根据调查,许多公园并没有根据人流量设置分时段的照明,大半夜人流稀少的时候依然灯火通明,导致公园夜景观的灯光照明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并且由于人工光环境越来越多,光污染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甚至影响到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导致居民无法正常休息[9-10]。
3.2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公园夜景观设计原则
3.2.1 满足居民安全需要的设计原则
根据马斯洛的 “需要层次理论”,人们对于安全感的需求是仅次于生理需求的基本自然属性。在游人的各类活动中,安全性应该是设计师在公园夜景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公园内的环境一般比较复杂,占地面积也较大,因此合理的照明可以减少犯罪率,增加游人夜晚游园的安全感,夜间园林的照明设计尤其要注意安全性,即公园夜景观营造的 “功能性”。根据环境心理学理论,人们在夜间要比白天需要更多的安全感,因此,在进行公园夜景观设计时,应该重点考虑夜间的游园路径及其照明的引导作用,满足游人的安全感。在游览路径设定完成后,再围绕路径进行公园其他夜景观的设计,切记不可为了美观而忽略夜景观的安全性。
3.2.2 满足居民方便、舒适需要的设计原则
在进行公园夜景观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美观安全问题,还要注意提供给居民方便、舒适的休闲娱乐夜环境。夜晚时分,游人在公园中的活动或休憩需要在灯光的照明下进行,因此应该注意各个景观空间的灯光布置和选择。根据环境心理学研究,休息时人往往不习惯将自己完全暴露在众人的视线之下,因此游人更加偏好坐在场地的边缘,后面有遮挡的设施,前面又可观看其他人的活动。所以,在休息座椅处、景观氛围偏安静的私密和半私密空间可以布置柔和的灯光;活动空间则可以选择光线强度较大的射灯、地埋灯和庭院灯配合使用。这样不仅满足居民的方便、舒适需求,更能保障居民的安全需要。
公园夜景观空间要让人有舒适的感觉,其基本要求是空间的组织有序、流线清晰、照明适度,居民能够方便自由地到达各自想去的空间,并且不会因视线受阻而产生负面的情绪。在景观元素的组织上考虑视线开与合的艺术化处理,并认真推敲场地的形状、位置、尺度等因素,搭配适度的照明强度,营造出符合居民行为心理需求的空间环境,使人愿意驻足其间。
3.2.3 满足居民社会交往需要的设计原则
满足居民社会交往的需求即满足居民的交往和认同,以及归属于特定场所和社会群体的需要。一个适合社会交往的公园夜景观必须具有开阔明亮的场地供居民参与多种活动项目,以及一些照明柔和的私密或半私密空间供居民相互交流。但公园夜景观的领域性和私密性也并非绝对的概念,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社会交往活动的类型不同,居民需求层次不同,这就要求公园夜景观具有不同层次、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的空间。根据不同空间、不同景观搭配以不同强度的灯具,当居民身处其中时可以身心愉悦,实现社会交往。
3.2.4 满足居民审美需要的设计原则
满足居民的审美,即公园夜景观要满足 “秩序和美感”的要求。要有 “秩序”,就是要考虑公园夜景观的整体性,考虑公园夜景观空间中各元素如构筑物、路灯、水体、地形、树木及附属设施等在公园中的地位、作用、特征和它们的相互关系,主景、配景、对景及底景的照明应做到重点、层次分明、错乱有序,以构成一幅完美和谐的夜景画面。而公园夜景观的 “美感”就如同诗歌和绘画一样,讲究的是节奏、韵律、布局、线条、色彩等。所以,具体的表达就在布局、掇山、理水、建筑经营、花木配置以及意境的表达这几个方面。国内公园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园林手法,夜景观设计时,可以把传统艺术中似有似无、有无相生的园林设计手法借鉴到其夜景观设计中,有明有暗,有收有敛,让公园的夜景观实现美感的表达。
4 小结
环境引导了人的行为的发生,它是行为的潜在因素,同时,行为又能影响环境甚至创造环境。环境心理学是公园夜景观设计的基础,公园夜景观的设计研究都应在充分掌握其使用者的心理行为特点上进行,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满足居民夜晚出游需要的公园夜景观。
[1]郝洛西.城市照明 [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Proshansky H M.The Pursuit of Understanding:An Intel-lectual History [A].Altman I L,Christensen K.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Studie:Emergence of Intellectual Traditions[C].New York:Plenum,1990.
[3]李国豪.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建筑结构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42.
[4]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5]相马一郎,佐古彦顺.环境心理学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6]刘 萍,吴建平.中国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J].赣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l):18-21.
[7]姚 懿.城市照明规划研究 [D].天津:天津大学,2005:26.
[8]王晓燕.城市夜景观规划与设计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35.
[9]李公才.城市照明的光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J].建筑电气,2004,(1):34-35.
[10]马 源.园林夜景观营造探究 [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