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边境城市景观营造
2013-03-31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建福州350000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 ,福建 福州350000)
梁 爽(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0)
吴少华(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 ,福建 福州350000)
长期以来,严寒地域人们的生活概念是如何享受短暂的夏季和如何应对冬季的风雪严寒,随着科技水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已慢慢转变,开始考虑寒地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对居住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和建设。20世纪80年代,日本札幌市长板垣武四发起的北方城市市长会议,以及加拿大寒地城市研究的专家们创建寒地城市协会等,拉开了国际寒地城市运动的序幕。我国寒地城市积极响应国际间的交流活动,沈阳、哈尔滨、长春、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寒地城市通过举办和参加国际上的寒地城市会议,在寒地城市环境、景观建设、旅游和冬季生活方面[1-2],扩大了同国际上其他寒地城市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我国寒地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我国陆地边境线东起辽宁省丹东市的鸭绿江口,西迤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的北部湾泮,总长度约2.2万km,其中一半以上的区域是属寒地范围内的,在这条辽阔的寒地边境线上有着大大小小的寒地边境城市。这些城市具有边界区域对外的经济贸易、外交政治、文化习俗融合,以及特定的区位性、直接的涉外性、城市功能的多样性、与领国文化的共通性等基本特征[3],长期以来承担着保障国家安全、展示国家形象和边境贸易的重担。
然而,边境城镇因其多为边远的、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边境城市的规划和景观建设常滞后发展,造成缺少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边境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导致边境城市时常发生 “嫁接”其他城市景观建设模式,盲目抄袭 “西洋镜”,城市景观因缺乏地理条件、气候特点及地域文化的考虑,而使边境城市发生景观 “水土不服”的尴尬。
鉴于其气候特征、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的特殊性,以及相关景观要素应用的复杂性,本研究试图在分析寒地边境城市的景观构成特点基础上,探讨寒地边境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1 寒地边境城市景观特点
1.1 寒地城市景观特点
1.1.1 冰雪景观
我国寒地城市的冬景观赏期,按照气候学的划分标准,可长达半年甚至更久。入冬后,大部分植物进入冬眠期,少数常绿针叶树种也常常被冰雪覆盖。晶莹剔透的冰灯、形态各异的雪雕以及充满魔幻色彩的雾凇奇观,主导了寒地城市的冬季景观。冰雪景观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唯一性,在冰灯、雪雕作品创作过程中,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塑造出主题鲜明、富有时代感的冰雪形象,有雄伟豪迈的,也不乏精美可人的,每件冰雪作品都具有唯一性,常常被人们称作 “不可复制的童话世界”。冰雪景观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入冬后才有制作雪景单调素材,进入春季后温度升高冰雪景观渐渐融化,这使得做工精美、观赏性很高的冰雪艺术品,也无法长久保存。此外,冰雪景观还具有良好的互动参与性,如冰雪打造的冰滑梯、雪墙迷宫等,不仅具备观赏性,还增添了景观互动的趣味性。
1.1.2 植物景观
经过寒冷而又漫长的冬季,以白色为主导的冬景被色彩绚丽的春夏景所代替。寒地春季的季节特点并不明显,好似刚刚有点春天的感觉就进入了炎热的夏季。因而,在寒地城市景观营造时,春夏季景观常常是综合在一起的。该地区因受到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植物种类不如其他地区丰富,露天草花植物种类也不多。因此,在植物配置时大量应用一、二年生花卉,如一串红、万寿菊等。通过构建模纹花坛,从内容和色彩上,尽可能地丰富寒地城市春夏季景观。此外,北欧一些寒地城市将一、二年生草花做成花篮、花筐、花架,直接挂在建筑外体上,亦或摆放在街道上,构成街景。
寒地城市入秋后,呈现出绿叶作背景、黄叶作主基调、红叶当点缀的秋季景观。很多寒地城市利用季相变化,营造城市形象,譬如:北美加拿大利用枫树资源形成绚丽的秋景,被誉为 “枫叶之国”;北京的 “香山红叶”秋景享誉全国。
1.1.3 色彩景观
城市色彩可以说是最直观、最感性的城市认知。一些气候寒冷的国家,为触动寒地居民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将城市的色彩设计得极为丰富,如俄罗斯、芬兰、挪威、丹麦、冰岛等[4],更有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些小村庄,因其明快的城市色彩而闻名。在寒地生活的人们自身比较喜欢红色、粉色和金色这类高饱和度、高明度的暖色系颜色,一方面冬季灰尘较大,这类颜色看上去比较干净[5],另一方面可以与沉闷的冬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人们在寒冷的冬天带来暖意。以哈尔滨为例,在城市色彩定位中,宜将主基调定为明快的暖色系。
1.2 边境城市景观特点
边境城市具有特殊的社会历史发展特点和跨境而居的地理分布格局,因而产生了文化层次多元、少数民族众多、政治环境敏感、经济条件落后的城市特质,并与邻国在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经济贸易等方面存在着自然而然的交流[3]。谢启澜[6]从城市背景分析,将边境地区的景观归为:原始状态下富有封建迷信色彩的 “宇宙原型景观”;殖民特征浓厚的 “拼接”景观;极具乡土特色的聚落景观;富有边防口岸场所感的 “边缘”景观。
胡兆量[7]在陆地边境资源认识的基础上,就边境地区的政治军事作用和经济文化作用两重性、边境地理梯度以及其趋稳性、内陆国家和内陆地区的边境需求为理论基础,提出了 “边境优势论”,试图挖掘边境城市的发展潜力。在景观方面,边境城市的潜力在于因其特定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经济状态,而普遍较好地保留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文化遗迹以及淳朴的民族风情[8],譬如塔克什肯口岸附近的河狸保护区资源,红其拉普口岸附近的高原攀登资源都是举世罕见的;黑河口岸的 “五大连池”景区,以世界著名火山和著名冷矿泉而闻名遐迩;吉林集安曾是古高句丽国国都,存留了许多文物古迹。
在边境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景观小品上,常常会表现出多民族文化交融、异族文化渗透的现象,如广西东兴的法兰西式商住楼,内蒙古满洲里、黑龙江黑河、新疆布尔津县的 “木刻楞”房子,还有在边境城市中常见的多语言商业牌匾,多种语言标注的指示牌、警示牌,异国风情图案的彩绘垃圾桶等。
边境城市与内陆城市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设有边防控制区、国界线、天际线及一些边境标志物。界碑、边防哨所和海关是构成边境城市的景观形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6]。不同于普通的 “门景”,“国门”景观不仅要具备思想性、永久性和艺术性[9],还要具备政治意义和纪念价值。可以说,“国门”景观是边境城市中具有标志性的景观形式。
2 寒地边境城市景观营造
2.1 景观丰富性营造
基于寒地边境城市的城市特点,景观丰富性营造越发凸显其必要性。通过对冰雪资源充分的利用,对植物资源合理的搭配,并利用照明系统对景观添加适量的点缀,从而得以实现对景观丰富性的营造。
我国的寒地边境城市的冬季较为漫长,但设计者们常常忽略掉冬季景观的季节性设计,造成冬季景观闲置。造园家Lloyd[10]认为 “冬天是不可缺少的,悲伤地对待落叶和冬天的到来,是我们从自身出发对待事物的错误方式”。从丰富寒地边境城市冬季景观的角度出发,由于寒地的冰雪资源相对丰富,只要景观营造时可以积极考虑并合理利用,使之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景观资源,这些冰雪资源便可成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
寒地边境城市景观还应该是四季有风采、季相有变化的。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秉承 “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常绿树种为骨干,如樟子松、云杉、白皮松等,以及选用树形优美的树种,如馒头柳、垂柳、龙须柳,还要选用枝干色彩鲜艳的树种,如红瑞木、野蔷薇等,同时为了延长观赏期,可大量种植落果迟或萌动早的植物,如金银木、榆叶梅、珍珠梅等[11]。在植物的搭配上,可采用协调和对比的手法来丰富人们的视觉感知,譬如大片的棕色背景树前面散植白桦,而组成协调的色彩组合;红瑞木置于绿色或棕色的孤植云杉下则会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寒地城市景观丰富性营造的成功方案—— “亮化”工程,不仅延长了景观的表达时间,填补了寒地城市绿化的不足,还有助于减缓人们夜晚的寒冷感,以及提升人们在夜晚对城市的认知程度。“亮化”工程的目的正是塑造丹麦建筑学家扬·盖尔[12]提出的 “点亮”和 “暖化”寒地环境,并向建设 “冬季友好型户外城市”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寒地城市夜景建设上,郭嵘等[13]认为应将夜景规划放在城市规划的宏观层面统一考虑,将其纳入到城镇景观风貌特色的规划框架中区。
2.2 景观安全性营造
美国心理学家Abraham H.Maslow曾提出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五大金字塔式层次需求,安全需求仅仅高于最低的生理需求层次。在城市景观营造过程中,除了考虑工程学和美学要求外,更需要从安全性角度来对各因素进行考虑[14]。结合寒地边境城市景观特点,该地区景观安全的刚性需求更为突出。
冰雪天的防滑是保证寒地边境城市人们安全出行的关键,建议道路采用人车分行的形式,且步行道要采用防滑、耐腐、抗损性好的铺装材料。在户外选材时,尽可能规避光面花岗岩的使用,无法避免时要在花岗岩石材表面要进行防滑处理,并与防滑石材进行混合使用。
在景观小品设计或选择时,要选择边角经过圆滑处理的景观小品,避免小朋友玩耍过程中发生刮蹭、碰撞。同时,在景观施工时要将雕塑、小品进行稳妥固定,尤其是一些可攀爬的互动型景观小品。
在景观安全性考虑时,植物因素也应进行全面分析。选择的树种要具有深根性和强抗风力,防止被风刮断和被冰雪压倒,造成安全隐患。冬季寒地城市建筑屋檐的 “冰挂”,在呈现寒地冬季景观风貌的同时,也给冬季人们出行带来了安全隐患。为避免行人被砸到,在寒地建筑周围的一定范围内,种植绿篱来隔离,避免人们在建筑周围的 “危险区”活动。
2.3 景观文化性营造
现代城市景观建设注重文化元素,寒地边境城市景观营造中也不可缺少文化性。美国学者约瑟夫·奈[15]认为,文化精神软实力是一种通过潜移默化中逐渐对人产生吸引力,它的外延框架涉及了文化渊源、文化意识、文化价值和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寒地边境城市在文化景观建设时,不应只考虑本国区域情况,还应考虑其文化跨民族、跨国度传播的特质。文化性景观的建设要以维护与宣传国家形象为根本,吸收异国文化时致力保留本民族文化特色。
寒地边境城市的景观文化性营造,还可借以寒地特色的冰雪资源为载体,做特色文化活动,专门设置冬季节日,如日本札幌的雪节、加拿大渥太华的冬节、美国波士顿的元旦夜、加拿大魁北克和卡加里、美国圣保罗的冬季狂欢节,以及国内的哈尔滨寒博会和冰雪节、吉林雾凇节等。
2.4 景观场所感营造
挪威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茨[16]在建筑现象学上提出了 “场所精神”,将其应用到边境寒地城市的景观营造上,即是要注重人们对空间、场所的内在感受,使人们能够通过超越场所本身的物质或感觉属性来体验景观,强调提升环境的认同感与可识别性,从而使人产生强烈的依附感和归属感。在寒地边境城市中增加城市记忆点,营造有场所感的景观,最适合采用建立标志物的方式。此类地区的城市规模普遍较小,中心景观相对集中,如果在主要休闲广场、景观节点上摆放适宜体量的特色主题雕塑,则很容易形成城市标志物的意象效果。
很多边境城市通过合理利用界碑、边防哨所、国界线、天际线等边境景观素材,营造极具边境场所感的 “国门”景观,譬如美加两国共同维护的 “和平门”及其历史遗迹,使之成为 “国际和平公园”;印度孟买的 “印度门”,以示 “通向印度之门”;我国满洲里 “国门”景区、友谊关 “国门”景区和鸭绿江公园等 “国门”景观主题公园。由此,可以大胆推测,营造兼具冰雪与边境特色的 “国门”景观,将是寒地边境城市景观场所感营造的新方向。
3 总结与展望
随着寒地城市运动的蓬勃发展,“寒地边境”这一边缘区域的景观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地人们对景观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晰,寒地边境城市的景观建设也更加完善。近年来,我国寒地边境城市在景观特色营造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走了些许弯路。虽然现在还存在不足,但人们已经开始积极面对寒地气候,逐渐对如何将客观条件利用于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思考。总体上,寒地边境城市的景观建设正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正进入软竞争力的时代,城市特色无疑是软实力竞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创造寒地城市特色的过程中,设计手法和塑造形式不能生搬硬套,要在学习中独立思考属于寒地边境城市特色的东西,寻找 “接地气”的设计方法,引进先进城市设计理念的同时更要注意加强改进意识。提高景观质量,增强城市吸引力,是寒地边境城市设计工作者、建筑师、管理部门、开发部门以及公众媒体共同努力的目标。通过共同努力,寒地边境城市一定能够创造出适合当地并具有独特魅力的景观风格,建立出独属于寒地边境城市的景观美学。
[1]张相汉.国际北方城市会议简介 [J].国外城市规划,1992,(1):2.
[2]冷 红,袁 青.国际寒地城市运动回顾及展望 [J].城市规划汇刊,2003,(6):81-85.
[3]卢燕丹,罗瑞宁,潘文峰,等.文化认同视域下崇左边境城市精神文化构建 [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2):47-50.
[4]冷 红,袁 青.发达国家寒地城市规划建设经验探讨 [J].国外城市规划,2003,(4):60-66.
[5]刘维彬,郭春燕,王伟明.寒地城市居住区中心绿地色彩设计 [J].风景园林,2006,(2):54-57.
[6]谢启澜.边境城镇的景观特色设计刍议 [J].城市规划,1998,22(4):57-60.
[7]胡兆量.边境优势论与边境口岸建设 [J].城市问题,1993,(3):30-33.
[8]孟祥庄,党思钊.黑龙江边境城镇街道景观设计初探 [J].低温建筑技术,2013,(4):39-41.
[9]王 锋.陆地口岸 “国门”研究 [D].杭州:浙江大学,2011.
[10]Lloyd C.In My Garden:The Garden Diaries of Great Dixter [M].London:Bloomsbury Publishing,2010.
[11]刘振林,马海慧,戴思兰.北方园林中冬季植物景观的表现 [J].河北林业科技,2003,3(6):47-49.
[12]Gehl J.Life between buildings:using public space [M].Washington:Island Press,2011.
[13]郭 嵘,李旭锋.基于实际项目的寒地小城镇景观风貌特色规划初探 [R].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14]赵晨洋,于 芬.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安全性设计研究 [J].山西建筑,2010,36(4):13-14.
[15]Nye J S.Soft power [J].Foreign policy,1990,80:153-171.
[16]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Z].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