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优化途径
2013-03-31卢海林胡小弟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黄 敏,卢海林,胡小弟 (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公布名单,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 (专业代码081006T)作为土木类下设的一个特色专业,可独立招收本科生。据初步调查,目前在全国高校中,已经开设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重点院校有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郑州大学等,地方院校有黑龙江工程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和武汉工程大学等。然而,查阅各个高校关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 (或方案),却不尽相同,由此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一所地方高校,从毕业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出发点,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优势,如何科学、合理的制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 (或方案)?这是一个需要多途径的探索问题❶❶武汉工程大学教学研究立项项目 (X2011003)。。
1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十二五”期间,国家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依然强劲有力,整个交通投资额将达10万亿元,同时,机场干线、高速公路将成为建设重点,且在“十二五”交通投资中,公路的占比最大,为55%~65%。由于国家投资的交通建设项目呈现出单个工程项目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复杂、社会影响面越来越广等特点,从而导致了2个现象:①社会对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增多;②用人单位对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因而,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既面临着工作发展的新机遇,又面对着工作能力的新挑战。
2 新形势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1)对人才能力结构的要求 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地方高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其就业岗位一般是施工技术管理类岗位。而毕业生面对的工程建设项目具有工程量大、技术含量高、施工环境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因此,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类岗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相应提高了。据报道,在土木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纷纷提出了土木类专业本科生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①能吃苦耐劳;②专业技术能力、沟通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③创新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由此可见,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工作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是全面的、具体的,并且针对性强。
同时,由于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对专业技术管理岗位具有持证上岗的特殊要求,获得岗位任职资格已经成为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管理岗位工作的必要条件[1]。就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而言,与该专业有关的执业资格证书类型,初级的有施工员、测量员、实验员、预算员、监理员和材料员等,中级、高级的有注册土木工程师,一级、二级注册建造师,一级、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等,因此,如何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得到参加岗位任职资格考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是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责无旁贷的责任。
2)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 按照宝塔型知识结构模型理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为宝塔型底部,学科前沿知识为高峰塔顶,这种知识结构的特点是强调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宽厚扎实,专业知识的精深,现今中国大多数高校是培养这种知识结构的人才。因此,高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应该是宝塔的底部——宽且厚。就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而言,宽即要求学生知识面广,横向上 (宏观上)要了解掌握公路 (城市道路)、桥梁、机场、港口、隧道等领域的基本内容,纵向上 (微观上)要了解掌握规划、经济、设计、施工、管理、养护和维修等方面的内容,如此才能具备宽泛的专业基础知识;厚即要求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对各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并能融会贯通,专业技术基础知识扎实。同时,国家交通建设领域由现今的“重建轻养”逐渐发展为“建养并重”的趋势,使得今后一段时期内,交通建设领域中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的人才需求量会不断增大,从而要求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做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面的知识储备,以适应交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
3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存在的问题
针对上述对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客观分析,以及新形势下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笔者查阅了多所高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认为目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大多数高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笔者认为这个说法比较笼统、抽象,未具体的、明确的说明所培养的人才侧重“应用”于哪一个或哪几个方面,或者所培养的人才能突出“应用”于哪些领域等,因此,笔者建议,在确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时,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计划大同小异,未能突显对人才能力的培养 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课程安排和实践环节的设置大同小异,差异性很小。笔者认为,这种类似于千篇一律的培养计划,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①按照这样的培养计划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几乎也是千篇一律的,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②这样的培养计划不能彰显该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未能充分利用该校的优势教学资源;③这样的培养计划未能突显该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工作岗位对其能力的要求、培养与锻炼。
毋庸置疑,如果各个高校按照这样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本科生,是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不适应的,因此,必须寻找各种途径,优化人才培养计划。
4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优化途径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结合武汉工程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的实际工作情况,认为可通过以下3个途径的工作,使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工作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缩小,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增强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1)明确培养目标 为了与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相适应,地方高校应该把为交通建设领域培养未来全面的、应用型的专业技术管理岗位工程师作为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定位,把学生在大学4年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执业岗位培训作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经过多次专家、学者的讨论,最终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的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通过培养,毕业生能够胜任高速公路和一般公路、城市道路和机场公路、桥梁、隧道以及港口航道的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及建设管理工作。
2)优化培养计划 根据培养目标内涵的不同,人才培养计划也应该做相应的修订和完善。在优化人才培养计划过程中,笔者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为了较全面的满足该专业本科生初级执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培养计划中安排有工程测量、公路工程概预算和招投标、道路桥梁施工、道路工程经济学、工程CAD等课程;②为了丰富本专业学生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面的知识,培养计划中安排有交通工程学、交通运输工程、交通管理与控制、路面管理系统等课程;③为了满足城市道路与机场建设工程项目对本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培养计划中安排了城市规划与交通设计、机场规划与设计、城市道路与管网设计等课程。
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校企合作,在企业单位建立实习或实践基地,扩大学生的实习与实践锻炼渠道,以加强学生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中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3)深化教学改革 随着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调整,教师的教学工作也要进行调整与改革。目前,笔者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①调整部分专业课程教材。“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科技成果不断推陈出新,使得交通行业内的行业标准或行业规范也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从而要求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教材也要进行调整,使学生能够得到最新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学习。②增加专业教师课堂上讲授工程实践知识的学时。为了加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对于部分专业课程,明确要求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结合工程实例的分析与讲解,让学生学会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同时,明确要求该专业的部分规范内容进课堂,使学生能快速了解掌握该专业的规范并加以实践运用。另外,为了使任课教师更加胜任专业课的教学,需要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因此,学校鼓励新引进的、年轻的博士教师到该专业相关的企业 (设计院、研究所等)单位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以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并强的“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③改革课程考试方法。由于该专业实践性强,对于部分专业课程,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为主要目标,采取了不同的课程考试方法,例如,对于路基路面工程这门课,教师在考试中采取了大题量的客观题与综合论述题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是否全面以及学生的归纳能力;对于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师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例 (占60%),在理论教学完成后、期末考试前,教师分组对学生进行陈述答辩考核 (占平时成绩的40%),考核学生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学生制定交通调查方案,进行实地调查,并进行交通调查分析,以最终提交的分析报告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评分依据。
5 结 语
笔者认为,只有多方位、多途径地探索人才培养计划的优化方法,才能使人才培养计划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使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满足实际工作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从而真正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1]臧秀平 .建设类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管窥 [J].宜春学院学报,2012(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