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契合研究
2013-03-31鲁国斌蔡春苗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鲁国斌,蔡春苗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素质型人才是教育的宗旨,体育教育更应该从生命的视角来看待并对待教育中的“人”,这是体育教育人道与否的核心,是体育教育生命关怀的前提,也是体育教育应当恪守的道德底线。从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云南等地地震的事实来看,我国的教育和体育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安全还是显得苍白。当前,学校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相比较而言,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已经走在前头,他们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和素质拓展当作国家安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强调未成年的中小学生不应该生活于纯封闭、安全的环境中,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到大自然环境里,通过训练,体验、积累自我生存的本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逐步提高防御危险的意识和能力。我国在中小学校近些年也开展了一些生命教育和安全逃生方面的演练,但这些活动还未被纳入学校的常规教育之中。从生命的视角,探索建立中小学教育中生命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常态化教育,使学校教育中的体育主动契合生命安全教育,发挥其体育的专业技能和独特功效,这是笔者探索的重点。
1 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学校生命安全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国内专家普遍认为生命安全教育是帮助中小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理解生命和创造生命价值,提高生存能力、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在国外,学者们将生命安全教育主要视为预防毒品泛滥、艾滋病、暴力、自杀等方面的教育。如果从安全教育来讲,它的内涵与定义范围更为广泛,生命安全教育属于安全类教育,二者是从属关系,生命安全教育包括生命与安全教育2个方面。我国学校的安全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一般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学生伤害、交通消防、教学行为、场地设施、学生饮食、学生心理等方面的安全。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概念上比较相近,容易使人们产生混淆。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角分析,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既相同又有异,两者相互联系,各有侧重。生命教育侧重精神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而生命安全教育侧重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1]。总之,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赋予的内容主要包括珍爱生命、逃生技能、生活安全、运动安全等方面,如教育训练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包括地震、泥石流、火灾等突发性、灾害性事故的生存能力;教育训练学生生活安全方面的能力,包括日常生活的交通、用电和生命财产受到侵害时的安全防范能力;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在遇到人生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运动安全、救护的能力;还有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懂法、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机智应对能力。关于生命安全课程,应该是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预防自然的、人为的安全问题的态度,认识生活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其进行防御的理论和实践科学知识体系。
2 学校体育的本质:生命安全与健康
一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强调的是单纯体质教育和运动技能教育。新体育课程改革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统领了体育课程的走向,以运动教育为基础的多功能体育教育思想得以体现,但学校体育教育同样没有冲破“运动技能”的羁绊,也没有回归学校体育的本质。有学者提出,要从哲学、教育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视角探讨学校体育的运动教育价值。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创造了“需要层次学说”:人类需要或本能分为低级需要和本能、高级需要和心理潜能2大类,其中一类是沿着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步变弱的需要或本能[2]。他在后来提出的“需要五层次学说”的生存需要 (衣食、住、行、安全及其他本能需要)就属于这一类。回首源远流长的人类体育的产生发展,正是源于对自身安全、生存的延续传承和维护强化,可以说人类体育之源就是维持自身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繁衍的本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命与健康成为亲密无间的伙伴,密不可分。追根求源,学校体育运动教育回归人类体育的本源诉求,从“一维”发展成为“多维”的体育观是必然的,建立生命存在的体育源本性教育、生命维护的生活化教育、生命发展的健康性教育的学校体育必将主宰世界潮流。
3 我国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
1)中小学安全事故现状 我国的中小学生只有家庭、路途、校园“三点一线”的活动空间,可就是这狭小有限空间里,自然的、人为的环境都给安全意识淡薄的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2006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类中小学安全事故中,交通、溺水、踩踏、CO中毒、房屋倒塌、意外事故等灾难类事故约占59%;斗殴、自杀、校园伤害、住宅火灾等社会安全类事故约占31%;洪水、龙卷风、地震、冰雹、暴雨、塌方等自然灾害类约占10%[3]。其中,游泳溺水者占31.25%,道路交通事故占19.64%,中小学校园伤害占14.29%,斗殴占10.71%,自然灾害占9.82%,自杀占5.36%,中毒占2.68%,学生踩踏事故占1.79%,房屋倒塌占0.89%,其他意外伤害事故占3.57%[3]。从学校安全事故整体看,全国中小学校园发生的安全伤亡事故中,溺水和交通2类事故发生数量占全年各类事故总合的50.89%,校园伤害事故的特征尤为明显。
2)中小学生应急自救技能现状 逃生自救是未成年学生安全生存的重要保证与前提。然而,我国中小学的自救意识与技能却显得特别欠缺。2006年浙江省湖州市中学生应急自救能力调查及护理干预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从未对其学生进行应急自救教育的比例占54%,中小学生不会使用防火消防器材者的比例高达85%,实在令人感到惊讶[4]。2006年浙江省温州市的公众急救自救能力研究还表明,全国对人工呼吸的具体操作方法有90%以上的公众表示不能确定或不会操作,有19.12%的调查者表示了解胸外按压法,但是几乎无人知道按压的部位,更有47.18%的公众表示完全不知道火灾发生时“若房内有浓烟,应用湿手帕捂住口鼻爬行前进”[4]。上述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公众与中小学生在遇到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逃生自救知识和技能力水平实在糟糕。此外,中国教育报几年前曾报道了一名河南女记者曹爱文,她接受过多年体育教育,且游泳技术良好,但跳入水中救起落水儿童上岸后却不会对落水者施救,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救起的稚嫩生命不能复生,给自己留下深深的遗憾,事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对安全技能教育的忽视。
3)中小学校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 我国学校受传统教育认识的影响偏差,过于偏重认知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工作一般采用消极的保护状态,生存教育也存在程序与内容的缺失,安全教育凸显出理论与实践上的不匹配错位方式。这都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造成的后果。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各级学校虽然也很重视安全工作,如利用墙报、广播向学生宣传生命安全方面的知识,一般是纯理论方面的内容;少数部分学校也会定式地组织1~2次流于形式的特殊自护避险、应急自救的安全演练等等,但更大部分的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是零散和随意的,主要是“说教式、表演式、教条化、形式化”的教育方式,缺乏系统的安全教育工作预案,突出的问题是当中小学生遇到危险时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技能。
4)中小学生体育课程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 课程改革以来,“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引着体育课程的方向,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制定了课程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学习领域水平目标中确定了“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目标;限定了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只是狭义的运动安全,即体育课堂的运动损伤预防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生命的珍爱、生存安全、生活安全等根本没有涉及,对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解和内涵过于狭隘。课程目标的限定使我国体育教育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仍处于缺位和起步状态,安全教育在体育课程中没有相应的载体,安全教育本身存在着误区,被学校、教师错误理解为安全管理,领导、老师唯恐发生安全事故造成麻烦承担责任,体育教学中删掉了认为不安全的课程内容。其实,学校体育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涉及广泛,诸如理论方面的身体健康教育 (含心理健康)、性健康教育、卫生、饮食、营养与疾病的防治等,实践方面的应急反应、急性自救、伤害事故等技能训练。但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中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大纲。同时,体育教师对课程安全教材开发能力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教师角色转换难以适应。体育课上充满了征服与超越,使得运动损伤难以避免,体育教师普遍感到生命安全是体育教学中最为头疼和棘手的问题,在法律方面也不尽完善。同时,体育教师本身对安全教育的技能缺乏,处理学生运动伤害事故的能力和急救知识的能力亟待提高。
4 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契合
1)体育教育思想理念的契合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与学校体育教育中倡导的健康性、休闲性、生活化体育的思想相契合。“以人为本”生命教育理念必然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唤醒、弘扬个体内在潜能的发展,是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重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以改善教育效果的理论基础。当前的学校体育功能低效主要在于学校体育缺乏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认识,这不仅体现在体育教育内容上,也体现在体育教育观念上没有富于生命教育的真谛。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无视学生内在情感和精神品性,只是将体育变成模式化的训练,压抑学生个性和生命发展的多样性,使学校体育教育缺乏生命力和感召力。因此,现在学校体育要回归体育的本性,呼唤生命本质,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来,这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学校体育功能的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思想都是学校体育功能的本质要求,无论从学校体育教育的起源,还是发展的动力而言,都源于生命,这都要求学校体育功能实现向生命的回归。
2)组织管理机制的契合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5]。”体育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还有其社会性。当前,我国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缺乏系统的组织管理机构作为保障,有人认为安全教育属保卫部门的事,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心理教育方面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体育部门只负责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不出安全事故。由于对生命安全教育在认识上的狭隘与偏差,所以事实上形成了生命安全教育缺乏统筹管理,各自为政,流于形式的“零散式”和不落实的局面。生命安全教育究竟由谁来具体负责?在调查访问中,大部分中小学校长和管理人员都不约而同的有个共识:体育教师。理由是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特点又同属户外运动,体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体育在生命安全教育方面有着明显的学科优势。教育的真谛与要义就在于它是获得属人的生命[6]。体育教育担当生命安全教育责无旁贷,更为重要的还是学校各部门的整体契合。要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建立系统的全方位生命安全教育防范联动机制,学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教务部门、安全保卫部门、体育部门、心理咨询部门、医疗部门需要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科学制定生命安全教育的科学方案,保障其生命安全教育的规范性、实效性、常态化。
3)体育课程目标的契合 首先,应该强调统一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在课程目标上契合,建立一种科学化的课程生成机制。其次,应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学生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过程。
现行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定义过于狭窄,“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课程目标显然跟不上时代步伐,应尽快适时地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增加“生命安全”这一课程目标,在各个不同水平上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内容,使之分学段、分层次、有计划的纳入体育课程之中:要开拓相关的教材体系,形成新的生命安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5大新课程目标;也可以探索性的“另起炉灶”,在中小学校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大纲,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中小学教育实际的行之有效教学方法,建立稳定的生命安全教育系统;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变“零星式”安全教育和“被动式”防范教育为“系统性、全方位”的生命安全教育机制,做到生命安全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
4)体育课程内容的契合 我国现行的教育,把高考和中考成绩作为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唯分是举”的教育“缺钙”现象相对当严重。在这样一种现实状况下,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与体育课程契合是保障生命安全教育常态化最好的方案,毕竟体育课程能受到体育法规的保护,而且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两者的目标和作用具有极其的相似性和统一性,也具有很高的兼容性。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协调发展而安排的一系列身体活动,这与生命教育是相融合的。在体育课中不断的强化生命教育,深化学校体育的生命教育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充分认识生命的内涵和价值。体育课程可以根据不同的生命安全教育视角,把体育课内容与生命安全教育的珍爱生命、逃生技能、生活安全、运动安全等相契合。当然,体育课程不是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和训练的唯一途径,但不可否认的是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是极其有效的途径。
5 结 语
教育家陶行知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一度寻找“体育教育生活化”的良方苦药,但往往偏离了体育教育的本义,甚至出现庸俗化和幼稚化的倾向[2]。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人类的智能水平在不断发展提高,但人们的体能却在无形的退化与下降。要求人们对生活自然场景的预判,对应急救险能力的准备,是生存与生活的根本与必须经验,更是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必修课程。改进“说教式”方式,脱离呆板的文本教条更是理所当然,经常性在这种特定的空间里寻求生活经验的整合与迁移,无疑会提高学生的生活生存能力。义无反顾的摒弃传统的“运动技能”为主线的“一维”体育教学模式,构建以置身生存全部,面向生活细节,体验健康人生的本源化、生活化、情境化的新型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模式,实现学校体育课程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目标,才是学校体育“多维”价值观与学校体育现实契合的成功标志,更是实现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常态化”的重要保证。
[1]王子朴,李晓天 .我国学校体育实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研究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1):110-114.
[2]王帆,杨雪芹 .生命安全诉求下学校体育运动教育的价值 [J].体育学刊,2012,19(1):78-81.
[3]翁艳 .上海市中学体育课生命安全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4]张世威,张伟 .论逃生自救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缺失与建构 [J].体育成人学刊,2010,26(5):70-72.
[5]叶进 .人文视野下教师教育的生命关怀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60(8):103-105.
[6]鲁洁 .一本用生命打开的教育学 [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