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发展”内涵的维度解析*
2013-03-31朱旭靓邱小云
朱旭靓, 邱小云
(赣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包容性发展”是一种世界观,它是对人类现存生活不断反思基础上提出的,让人们用“包容”的眼光看待世界;同时也是一种方法论,它是继“和谐社会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理论”后又一个指导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引导性理念。
“包容性发展”译自英语复合名词“Inclusive Growth”,其中心词是“ Growth(发展)”,“Inclusive”应包含“社会包容”或“社会融合”之意。[1]“包容性发展”(inclusive growth)最初是2007年亚洲发展银行提出的,是基于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增长迅猛的事实提出来的,也是国际组织近年间逐渐完善的一个概念。2007年,由林毅夫主编,庄巨忠、汤敏等学者编写的《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一书正式出版,这本书英文版当时译成中文时,使用了“共享式增长”一词,实际上也有人将其译成“包容性增长”。[2]胡锦涛同志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致辞中,首次公开倡导“包容性发展”。
目前,关于“包容性发展”这个新概念的内涵仍在激烈探讨中,其中主要有5种代表性的观点:参与共享增长论。这种观点认为“包容性发展”重在“参与”和“共享”;经济社会协调论。这种观点认为重在“经济包容”和“社会包容”两个层面;低收益者受益论。这种观点认为公众尤其是中低收入者普遍具有同质均等的发展权利;增长价值论。它是一种信息和价值导向,认为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包容性发展。全球包容性增长论。这种观点认为各国存在合作和趋同,包容性增长的国际拓展存在充分必要性。[3]
“包容性发展”包容是核心,发展是前提和原则。综合国内学者的观点,笔者从三个维度去理解“包容性发展”:“一个归宿”“两个层面”“四个要点”。围绕“包容性发展”的“一个归宿”,“两个层面”是立足点,“四个要点”是基本要求。
一、“包容性发展”内涵之“归宿”维度
“天地人和,礼之用,和为贵,王之道,斯之美”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处世观念,其核心文化思想,为一“和”字,经过5000多年的传承,已演变为一精神,升华为一种境界。鹤者,和也,鹤(和)翔(祥)千年,往返于天地,百鹤齐翔,秩序井然,群栖群落,互助互爱,俨然一温馨祥和的社会群落,从而诠释了“天地人和”的概念。
“包容性发展”核心和本质是包容。首先,包容性发展蕴含对天的包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天”意味着自然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自身具有自然的属性,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4]374人类永远也不能摆脱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5]95其次,包容性发展蕴含对地的包容。这种包容既是国内各个地区相互包容,也是世界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包容。“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应经是经验的存在了。”[6]86“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个民族是它的‘器官’”。[7]273在这里所谓的“世界历史”特指各民族、各国家通过普遍的交往,相互依存,是世界整体化的历史。再次,包容性发展蕴含对人的包容。“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56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容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因此要努力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后,包容性发展包含和的内容。“和,谐也”(《广雅》)秩序井井有条,人与人之间和和美美,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天地人和的境界是“包容性发展”的根本归宿和价值诉求,是人类对现存生活状况的反思和超越。
二、“包容性发展”内涵之“层面”维度
包容既是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包容,也是内部和外部双方之间的包容,因此亦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去理解“包容性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持续高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反而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相对于富裕者而言贫困者受益较少。同时,中国两位数以上增长的GDP,是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非绿色GDP,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由增长本身不均衡导致的矛盾也在增多。如何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包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复苏道路上面临诸如通胀预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贸易保护主义、失业率上升等不确定因素,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影响,也对中国产生严重影响,因此世界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包容。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来说“包容性发展”都符合时代以及实际要求,都顺应了各方期许及其呼声。
发展是包容的前提和原则。从国内方面来讲,首先,发展不只是GDP的发展,它是一种和谐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亦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其次,“包容性发展”要求机会供给、竞争参与及收益分享的有效协同。发展的同时,财富公平分配,不造成过大的贫富差距,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使所有人都从增长中获益;再次,这种发展有利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相互包容协调。包容是一种境界,只有人们用博爱的心、博大的胸襟,才能自觉行动起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用包容的心、包容的胸襟践行“包容性发展”,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发展,共同享受发展成果。
从国际方面来讲,和平与发展是国际两大主题。从世界和平来看,假使不实践“包容性发展”,富裕国家则会更富裕,贫穷国家则会更贫穷,世界经济两极分化愈发严重,由此带来的局面就是世界局势动荡。世界经济发展来看,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与国应互惠互利、携手共进、包容发展。以国际社会共同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为例,假使世界各国不深化合作,拓展合作,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就不能有效解决金融危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利于解决好各国的劳动就业问题,也不能改善各国人民的民生问题。[1]“包容性发展”应该是某国的发展不损害或抑制另一国发展,不给对方带来危害,国家间协调、和谐发展,在共赢多赢中实现共同发展。[9]“包容性发展”的提出无疑体现了世界均衡发展、包容发展的内涵。
三、“包容性发展”内涵之“要点”维度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围绕“包容性发展”的一个归宿(天地人和),可以从以下四个要点来理解:
第一,“包容性发展”体现人类无止境的物欲与自然生态的包容。在物欲横流的世俗化的世界里,人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征服自然作为唯一目的。人类无止境的欲望让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不堪重负,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及环境质量下降,资源危机、粮食短缺、水荒等危机不断出现,生态失衡和气候异常成为人类前进的枷锁。早在19世纪时,恩格斯就曾警告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10]561人在自然界的最大自由度,就是在客观规律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做出最佳选择。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之说,道家的“天道自然,人道无为,道法自然”,儒家的“天地生生之德”都体现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互生互荣的生态理念。“包容性发展”是让人类活动要遵循合乎目的性与合乎规律性的统一。
第二,“包容性发展”要求发达地区与相对落后地区的相互包容。中国幅员辽阔,东部、中部和西部个地区之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区域差距引起的纷繁复杂的矛盾不符合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包容性发展”语境下,欠发达地区要明白发达地区由于地理、人才等优势可以也必须优先实现先富、先强,包容发达地区。同时,发达地区要明白自身义务,通过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人才、资金等帮扶欠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终也能让欠发达地区享受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成果,实现各民族、各地区共同繁荣发展。
“包容性发展”更提醒世界要与中国相互包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都在探索发展的新途径,尽管过程曲折但总趋势是发展的。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综合国力增强,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发展的同时,国际上出现一些“中国威胁论”等不和谐声音,质疑中国快速发展的国家增多。中国需要思想输出,向世界传递中国正确的声音是完全必要的,而“包容性发展”的提出正是这种包容、和谐世界理念的体现,“一个世界,一个中国”各个国家之间可以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第三,“包容性发展”提倡富裕人群与中低收入人群的相互包容。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0.4是警戒线,我国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初的0.28上升到2007年的0.48,近两年不断上升,实际已超过了0.5。[注]数据来源: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shourufenpei/20100521/2216872.shtml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富裕人群和中低收入人群的矛盾不仅仅是潜意识的对立,而且是显性的冲突,“官二代”和“富二代”新生群体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和侵略性,富人经济上的先富并没有给他们精神上的先强,穷人对富人的为富不仁产生敌意,富人成为人们怀疑和仇视的对象;相对于富裕人群而言,中低收入人群是“弱势群体”,在中国是绝大部分人群,富人经济上的先富必须建立在精神上的先强上,有责任把“穷人”(他们)变成“我们”,先富带动后富。达至富裕人群与中低收入人群的相互包容,从社会教育和宣传理念上及时灌输“包容性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包容性发展”更要求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应相互包容。由于党政干部的廉洁问题、不依法行政问题和“三公消费”等问题,导致当前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对立情绪较强,尤其是政府层面的管理者和普通群众的对立情绪有不断发酵的苗头。矛盾不断升级过程中没有有效做好群众的疏导工作,人民群众又不可能以管理者期望的觉悟来评判事情真相,沟通不畅就会发生质变,引发一系列群体事件。党政干部要转换作为管理者的角色,党政干部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尊重民意、顺应民意,百姓事无小事,真正做到服务人民;人民群众要理性地看待国家和党出现的系列问题,理解和支持党政干部的工作。如何让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包容互信是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只有包容互信才能实现各阶层的和谐幸福。
第四,“包容性发展”表现为制度和体制相互包容。[11]中国在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时期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我国在保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引入了相当多的资本主义文化与经济元素,改革取得了伟大成就,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成就说明社会主义也可以借鉴资本主义的优秀成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体制可以相互包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拿资本主义的优秀成分为我所用是值得社会主义国家思考的问题;二十一世纪金融危机复苏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在国家宏观调控等方面展现了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巨大的优越性,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社会主义制度是“更公正、更公平、更先进、更科学的制度”,值得借鉴和学习。“包容性发展”让我们从另一个视野去思考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体制的辨证关系,两者不仅仅是斗争在某些方面能够相互包容、共生,共同为国家建设服务。
“包容性发展”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要相互包容。中国是一个拥有5 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一方面中华民族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而另一方面残余在民族深处的5 000年封建思想的包袱也是相当重的。[12]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传统和现代思想流派的斗争“与时俱进”,如何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及达成平衡是智慧的呈现,“包容性”的理念认识到理念冲突不是敌我冲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两者在包容中互补,在互补中共荣。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包容性发展”的包容是有“度”的、是有底线的,超出了“度”就不能包容了。一些反党、反人民的言论和行径是坚决不能包容的;一些凌驾于人民群众利益之上,不把人民群众当回事,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行为也是不能包容的;一些地区不科学的、高污染的、高耗能的发展方式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不能包容的;一些国家推行所谓的“普世价值”,崇尚强权政治,破坏世界和平稳定局势更是不能包容的。[13]总之,这个“度”以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是否顺应时代潮流和是否有利于社会稳定为界限,有所包容,有所排斥。
“包容性发展”是对人类进步包含的各种要素的一个整体性思考。是要让人民过上一种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让社会更公正、更和谐。是要人与自然相互包容、人与社会相互包容,实现“和谐世界”,这就是“包容性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文海.胡锦涛倡导包容性增长,让经济成果惠及所有人群[EB/OL].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10-09/20/content_20970872.htm,[2010-9-20].
[2]王红茹.胡锦涛公开倡导包容性增长,或将写入十二五规划[N].中国经济周刊,2010-9-28.
[3]陆岷峰,张惠:关于“包容性增长”的内涵辨析及实现要点研究[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0(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邱金柱.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增长对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2955373.html,[2010-10-14].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孙锡良.胡锦涛总书记“包容性增长”的七层含意[EB/OL].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18/77/21/0_1.html,[2010-10-12].
[12]赵吕生.当今和谐社会理念之传统文化底蕴[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7).
[13]牛文浩.生态社会主义的快乐思想[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