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人居建筑的范式与典范——《中国设计全集·第1 卷·建筑类编·人居篇》前言

2013-03-31过伟敏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3年1期
关键词:建筑群院落民居

文/过伟敏(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本书为建筑类编·人居篇,共收录与解析了150 个案例。主要涉及到古代、近代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宫殿、官邸衙署、民居、园林和庭院院落四大部分。案例分布在我国的北京、山东、河北、辽宁、西藏、陕西、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山西、安徽、四川、福建、云南、吉林、江西、新疆等十八个省市自治区及台湾地区。

“宫殿”部分,选取了北京紫禁城建筑群、曲阜孔庙建筑群、承德避暑山庄建筑群、沈阳故宫建筑群、西藏布达拉宫、泰山岱庙建筑群及其主要有代表性的单体建筑等52 个案例。其中的曲阜孔庙建筑群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而建的纪念性建筑群,其主要功能是举行祭祀;承德避暑山庄建筑群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泰山岱庙建筑群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供奉泰山神的地方。在中国建筑史中,北京紫禁城建筑群、曲阜孔庙建筑群、泰山岱庙建筑群合称为古代三大宫廷建筑群。从严格的分类方式来看,曲阜孔庙建筑群与泰山岱庙建筑群应列为礼制建筑,承德避暑山庄建筑群其总体布局为“前宫后苑”型制,是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功能的组合,亦可归属园林与风景建筑的门类。但以上三者,因其建造等级极高,均按皇宫规格而建,故而列入“宫殿”一并解析。

“官邸衙署”部分,选取了清恭王府、清文煜宅、清荣源宅、清陆军部衙署、清两江总督行署、民国国会议场、民国海军部衙署、北洋军政府参谋本部、民国总统府和国民外交部等10 个案例。主要是清、近代的官邸与衙署,这些案例是同时期社会结构与文化形态产生变化而导致建筑格局与风格变化的实证。例如始建于18世纪末的清恭王府集院落式住宅特色与园林艺术于一体,亦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王府园林;又如民国国会议场、民国海军部衙署、北洋军政府参谋本部等多采用了西方古典建筑的造型,反映了清末民初从政府到民众崇西崇洋的社会文化心理;而国民外交部大楼采用了现代建筑的手法,并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风格,可谓近代民族形式建筑风格的代表。

“民居”部分,选取了北京四合院、苏南水乡民居群、江南村落民居群、上海石库门建筑、皖南宏村民居群、皖南西递民居群、江西婺源民居群、西北窑洞式民居、陕北米脂姜氏庄园、山西祁县乔家大院、山西灵石王家大院、华北蔚县西古堡、吉林公主岭郭宅、辽宁兴城郜宅、广东开平碉楼、广东客家围龙屋、四川大邑刘氏庄园、湘西吊脚楼民居、藏族碉房、云南大理白族民居、云南丽江纳西族民居、福建漳州土楼、台湾雾峰林宅、闽南民居等24个案例。这些案例主要是中国从南到北、由东至西各地区、各民族、各阶层的城市与乡村住宅。尽管上述民居风格各异,但是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显现了百姓的营造智慧,具有与自然共生、与文化共融、寓艺术于生活、融审美于环境、生态与技术同构等鲜明地域特色。

“园林”部分,选取了陕西华清池、北京颐和园、北京北海、北京故宫御花园、北京景山、北京圆明园、南京煦园、南京瞻园、西藏拉萨罗布林卡、苏州拙政园、苏州网师园、 苏州留园、 苏州狮子林、苏州沧浪亭、苏州耦园、苏州怡园、无锡寄畅园、扬州个园、苏州退思园、上海豫园、海盐绮园、绍兴沈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烟台牟氏庄园、潍坊十笏园及其主要有代表性的单体建筑等51 个案例。

主要包括皇家园林,如陕西华清池、北京颐和园、北京北海、北京故宫御花园、北京景山、北京圆明园等,皇家园林多为大型的天然山水园,融中国园林的不种风格于一体,追求雄壮巍峨与天然野趣相结合、宗教氛围与凡间世俗相融合、园居听政与赏玩山水相统一。其中北京北海是我国现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在上述皇家园林中,华清池古称“华清宫”、“骊山宫”,距今已有3000 多年的历史,从周至唐为历代帝王的行宫别墅和温泉疗养胜地。北京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装饰最奢华的皇家园林,是中国古代宫廷造园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尽管陕西华清池与北京圆明园的原物已不复存在,但是两者在中国造园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学术价值,故而仍列入“园林”一并解析。

私家宅园,又称为“私家园林”。如苏州拙政园、苏州网师园、苏州留园、 苏州狮子林、无锡寄畅园、扬州个园、南京瞻园、上海豫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潍坊十笏园等,其中苏州拙政园在苏州古典园林中面积最大,是多景区、多空间复合的大型宅院。并因其浩淼的水面和土山茂林,以及浓郁的江南情趣,而有“中国私家园林之最”之称。私家园林一般面积都不大,是宅第的扩大与延伸。其在有限的空间范围里,运用水体、山石等造景要素与奇妙得当的空间处理手法,营造了一个空间丰富、景物多变的、具有山林野趣的宅第外部空间。

衙署园圃如南京煦园。其设计手法与私家园林基本相同。

中国传统园林是以山水为景观主体的,在上述各类园林中,园林中的建筑物,又称为“园林建筑”,多以厅堂为主,还有亭子、画舫斋、楼阁、斋馆与轩榭等建筑形式,这些建筑物在布局、体量、造型、尺度等方面均需与园林的整体山水空间相宜。尽管这些建筑物在整体上仅是个配角,但它们是整个园林空间中的居止点与观景点,因此这些建筑物亦是一个重要的景观组成部分。在江南园林中,园林建筑在风格上表现出活泼与玲珑、空透与典雅的造型特征,而其漏窗、屋角与铺地处理亦颇具特色。

“庭院院落”部分,选取了江南民居院落、徽州民居院落、浙江民居院落、福建民居院落、北京四合院院落、东北民居院落、山西民居院落、华北民居院落、广东民居院落、云南民居院落、新疆民居院落、中西合璧式建筑院落、多层建筑院落等13 个案例。尽管“庭院”仅是建筑或建筑群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非是一个专门的建筑门类,但“庭院”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建构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被视为中国传统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所在。有言道,“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空间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向性特征。上述“庭院”主要为各地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其作为传统住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居民生活、活动的主要空间,是各地传统居住文化的写照。传统民居院落空间与宫殿、衙署等的“庭院”有所不同,更多地强调其使用的功能性要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代的中西合璧式建筑院落中,随着“阳台”的出现与院落空间变得狭小,标志着传统院落的功能在中西合璧建筑中的地位开始走向衰落。

本书所涉宫殿、官邸衙署、民居、园林和庭院院落五大部分,尽管并不能涵盖中国传统建筑的所有类型,但是这些建筑内容已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征、文化特征与技术特征。

从建造材料来看,在宋《营造法式》中所述的“五材”——土、木、砖、瓦、石是中国传统建筑建造的基本材料。其中“土”在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中的运用,既有生土、夯土、土坯等三种具有自然土物理性能的材料形式,又有伴随着社会、经济、技术发展而衍生出来的砖、瓦、陶等经过改性的人工土材料形式。可以认为,“土”、“木”和“石”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材料,即所谓的“秦砖汉瓦”。“土”、“木”和“石”的应用贯穿于自有文字记述的殷、周时期开始至明、清诸朝的古代以及近代的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中。

在本卷案例中,有关“土”的运用,如西北窑洞式民居中的典型代表——陕西长武县上十里铺174 号,即因借沟边断崖,加以人工修整形成一方凹地,三面挖窑而形成的。窑洞是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建筑形式之一,西北地区住民自石器时代起就筑成穴居以屏蔽恶劣气候。西北窑洞民居按空间形式可分为靠山窑、地坑窑和独立式窑洞三种类型。又如福建漳州土楼,其建筑构架全部采用木料,墙体材料以未经焙烧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成,再用夹墙板夯筑成墙。根据建筑外形,土楼可分为圆楼、方楼和五凤楼,另外还有变形的如半圆形、八卦形等等。顺裕楼是福建南靖县境内最大的一座内通廊圆土楼。平面外环直径达74 米,楼高16 米,共四层,总面积约4000 平方米。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大部分多是使用木结构形式承重的建筑,亦是存世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以木结构形式承重的建筑,同样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并为世界所公认。本卷涉及到的许多宫殿、园林及民居与官邸的案例等都普遍采用木结构承重的形式。中国民间有着“墙倒屋不塌”之谚,亦说明了木结构承重是中国传统建筑一个特色鲜明的结构形式。比如太和殿是紫禁城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木结构古建筑中规格、体制最高,且面积最大的一座宫殿建筑。又如孔庙奎文阁的建筑木构架采用“上厅下殿”式。结构上采用了上下层柱分段相叠的方法,上层柱立于下层的斗栱上,仅在暗层与上层间采用通柱。其构造方式在全国属孤例,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杰出代表。再如江西婺源李坑村的主体建筑一般三开间,多为一至三层的穿斗式木构架,青瓦坡顶,封火山墙,不开窗,清水砖砌或施白粉。

“木”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使用,大到整体框架,小到连接部件,内到家具陈设,外到楼亭院落,在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官方对施工技艺以大木作、小木作、土作、石作、瓦作、彩画作等的分类方法中,可见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的地位。

“石”在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中的主要运用在陵墓、纪念碑、石塔、石桥等建筑与构筑物中,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中,石材的使用一直坚持以“就地取材”为主。在本卷的案例中主要体现在重要建筑物台基与栏杆、柱础、门石、槛石以及铺地(台阶)中。另外园林庭院中的“堆山叠石”。“堆山叠石”就是师法自然,再现山石之势,以山石寄予园主的感情。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便是一例。其春山以石笋,夏山以太湖石山,秋山黄石,冬山以雪石山,以其精妙的叠石手法、非凡的立意而名重一时。又如紫禁城太和殿建在8.13 米高的三重汉白玉石台基上。紫禁城中和殿的殿座为汉白玉石雕须弥座台基,四周设石台阶。再如孔庙大成殿前檐为十根高达3.1 米雕龙石柱。

从建造方法与建筑格局来看,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建造中,主要呈现出两种途径,一是集中统一的“法式”掌管下的官方建造,二是丰富多彩的民间的自主建造。涉及到中国传统建筑建造方法的典籍并不多,重要典籍主要有宋朝的《营造法式》和清朝的《工程做法则例》,其它的还有诸如春秋《周礼·考工记》、明《园冶》、明《鲁班经》、明《髹饰录》、清《一家言·居室器玩部》、民国《营造法原》等。其中宋朝《营造法式》(1103年)详尽地描述了木建筑的材料、构法、作式及形态等,并对各种单体建筑作了概括性的记述;清朝《工程做法则例》(1734年)则列举了不同功能、形式的建筑构筑的规则。上述典籍中的建造“法式”多是用于指导官式建筑的建造,例如本卷案例“宫殿建筑”部分中的北京紫禁城建筑群、曲阜孔庙建筑群、承德避暑山庄建筑群、沈阳故宫建筑群、泰山岱庙建筑群及其单体建筑的建造,这些官式建筑都反映当时全国的最高技术和艺术水平;而以民居为代表的大量民间建筑的建造方式,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自主建造的形式。一般由各地的匠人参与设计并承担施工,主要采用“口传身授”的形式,因而各地民间建筑的地域特色显得十分鲜明。

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建造方式直接影响到了传统建筑的格局。一方面,官式建筑在“法式”掌管下的官方建造和木结构体系的主导下,尽管群体建筑的空间层次分明而引人入胜,但是单体平面形式单调而拘谨,另一方面,民间建筑多为工匠家传口授的传艺方式,总体上建筑形式亦显得较为稳定。而直至近代,随着中国建筑师职业与具有建筑设计技能与建筑科学知识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文人与工匠截然分离的状态,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几千年来建筑格局与建筑形式的稳定性。在学习当时国外先进的建筑设计和建筑科学技术的过程中,中国建筑师进行了持续的成功实践。在中西文化碰撞中,近代中国的建筑逐步走向现代。例如本卷案例中由“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国民外交部大楼,其建筑设计明确根据现代技术与功能的需要来安排平面布局与建筑造型。在其总平面设计中,建筑与庭院空间、交通组织等处理,参照西式学院派传统,且注重与周边城市环境的结合,交通流线互不交叉,实用便利。

本书的编写人员为过伟敏、史明、魏娜、王筱倩、刘佳、周林、刘玮玮、孙晓霞、商玉红、石峰、周洁丽、罗晶、向旋、张磊、徐晨晨、杨媛媛、黄碧、赵衡宇、黄颖、孙箐、马融、陈牧、娄明、陈丽。其中,过伟敏负责案例的选定、案例的解析评述方式以及前言的写作;过伟敏与王筱倩、刘佳负责审读全部案例的文字;史明与刘佳、周林负责审核全部案例图片的绘制图,其它各位参编人员的具体工作均在各案例中标明。另外,张纪强、刘艺、毛睿、武阳阳、苏倩、白克拉木·孜克利亚、武文超、赵珵珵、周雅馨参与了部分建筑案例实景建模工作。

能够参加此书的编纂,首先要感谢全书的执行主编王琥教授的力荐与指导,感谢全书的出版方商务印书馆的领导与编辑持续不断的鞭策与鼓励,感谢此书所有案例图文的参考文献的作者奠定了前期的基础,感谢本书编写团队所有成员的全力付出。

本书的编写与修改及至全部稿件交稿,前后仅一年时间,尽管本书编写团队的所有成员一直夜以继日,不敢懈怠,但因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方家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建筑群院落民居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建筑与建筑群储能工程初探
院落(外二首)
民居智库
奇趣民居
审视中国传统建筑群院落式构成法则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