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1例分析
2013-03-31刘子永
刘子永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惠州 516000)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1例分析
刘子永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惠州 516000)
静脉窦血栓形成;磁共振成像;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故临床诊断较困难,误诊率较高,可达50%[1]。如何尽早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CVT,是临床医生比较棘手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患者预后的关键问题。现将我院2008年-2012年11例CV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以提高对该病的全面认识,并为临床提供有益的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2012年11例CV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22-56岁、平均44岁,病程2-13d。
2 结果
2.1 病因 本组11例中10例可以查到明确的病因,其中产褥期6例(54.5%),口服避孕药、饮酒、头部外伤、腹泻脱水各1例(9.1%,1/11);另外1例男性患者原因不明。
2.2 临床表现 本组11例患者起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100.0%),呕吐伴视乳头水肿8例(72.7%),运动障碍6例(54.5%),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4例(36.4%),视物不清3例(27.3%),意识障碍1例(9.1%),颈部抵抗7例(63.6%)。
2.3 实验室检查 11例中,9例患者行腰椎穿刺脑脊液(CSF)检查,初压均≥28mmH2O(2.74KPa),脑脊液蛋白含量正常7例、增高2例(分别为0.49、1.4g/L),白细胞增高1例(18×109/L),红细胞增高1例(210×1012/L)。
2.4 影像学检查 11例患者中有8例行头部CT检查,显示颅内异常病灶4例,检出率为50%。11例患者均行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检查。MRI检查11例,均有阳性表现,病灶多位于额、顶、颞及枕叶,除发现水肿、梗死(缺血性和出血性)、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出血表现外,9例患者的头部MRI显示静脉窦部分或全部节段性流空消失。11例患者的头部MRV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颅内静脉窦受累,表现为相关的静脉窦显影缺失,检出率为100%。
2.5 治疗与预后 根据病情和血流变,选择20%甘露醇、低分子肝素、降纤酶,同时应用改善脑循环药物等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完全恢复7例(63.6%),3例后遗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或癫痫(27.3%),死亡1例(9.1%)。
3 讨论
3.1 病因 CVT病因复杂,80%有明确的危险因素,但也有20%无原因可查。CVT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妊娠期和产褥期血液高凝状态、血液系统疾病、口服避孕药以及高热、严重脱水、腹泻、感染、外伤等,另外有资料显示高雌激素血症可能是男性静脉窦血栓的一个危险因素[2]。本组11例患者中,1例男性患者没有明确原因,其余10例均有确切病因,其中以产褥期发病率最高,11例中有6例,占54.5%。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有静脉窦血栓高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检测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谨慎长期口服避孕药,调节血液的高凝状态,降低CVT的发病率。
3.2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CVT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首发症状主要为头痛、伴呕吐(特别是喷射状呕吐)及视乳头水肿,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也可以视力障碍、肢体无力或精神异常起病[3]。其中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本组1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发生率为100%。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患者仅表现为持续性剧烈头痛,而不伴其它神经系统体征,易被误诊。本组中就有2例首诊被误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因此提示,临床上遇到剧烈、持续性头痛的患者应尽早行头颅CT检查,如未发现异常,但脑脊液压力高或不明原因的头痛持续存在,应考虑CVT的可能。
CVT腰穿脑脊液检查无特异性,结果一般为[3]:压力升高,白细胞正常、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静脉瘀血渗出时,红细胞可升高。脑脊液白细胞和蛋白明显升高时应除外感染性或其它类型的CVT,如癌性[3]。本研究中11例CVT患者腰穿压力均≥280mmH2O(2.74KPa),脑脊液化验结果均符合上述一般变化。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能客观反映颅压和脑脊液变化,可为CVT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CVT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在诊断上有一定的难度,需结合病史、脑脊液和影像学检查才能做出较明确的诊断,特别是影像学检查对CVT的诊断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早期诊断和早期规范化治疗是决定CVT预后的关键。CVT的治疗原则以抗凝、溶栓为主,辅以脱水、激素、改善循环及对原发病的积极综合治疗等。本组11例患者经治疗后大多预后良好,完全恢复的占63.6%,遗留有后遗症的占27.3%,死亡率为9.1%。
3.3 影像学特点 影像学检查是CVT最主要的确诊方法,急诊CT检查可为CVT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4]。CVT的直接征象表现为空三角征及条索征,特异性高,但这种典型表现较少见;更多的病例仅表现为间接征象,包括脑水肿、梗死(缺血及出血性)、血肿、大脑镰和小脑幕的强化等。还有一部分CVT病例CT扫描表现为正常。显然,仅依靠头颅CT扫描不能满足CVT诊断的需要。因此,对头颅CT正常或可疑病例,应及时行MRI及MRV检查,二者联合由于敏感性高可更早地发现本病的直接征象,本组资料显示阳性率为100%。头颅MRI既可直接显示颅内静脉(窦)内的血栓,又可反映血栓的病理生理演变过程[5]。急性期(1周内),表现为脑静脉(窦)内血液流空现象消失,表现为T1加权像等信号、T2加权像低信号;亚急性期(1-4周)血栓内红细胞开始溶解,高铁血红蛋白增多,表现T1、T2加权像高信号;慢性期(4周后)脑静脉(窦)内重现流空现象。由此可见,头颅MRI能比头颅CT更敏感、更准确地发现CVT的直接征像和间接征象,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头颅MRV诊断CVT的直接征象为发育正常的静脉(窦)高血流信号缺失或表现为边缘模糊且不规则的、较低的血流信号[6]。这些征象不受血栓信号时间变化的影响,与DSA相比不需造影剂,无创伤性,具有更大的优越性。由此可见,影像学检查是诊断CVT最重要的方法,但头颅CT扫描尚不能满足诊断的需要,而MRI+MRV检查具有敏感、准确、无创伤和简捷的优越性,可作为CVT诊断的首选方法。
[1]冯璞,黄旭升,郎森阳,等.影响颅内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正确诊断的因素与诊断探讨[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3):148.
[2]张葳,杜丹华,吴江,等.上矢状窦血栓的病因及诊断[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19(1):35-37.
[3]李存江,王桂红,王拥军,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2):65-67.
[4]刘福岭,代秀芬,郭江波.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J].医学综述,2004,10(6):373-375.
[5]Suwonpanich P, Laothamatas J. 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in intracranial veno-occlusive disease [J]. J Med Assoc Thai, 2007, 90(5):913-917.
[6]高勇安,李坤成,王新民,等.脑静脉窦血栓磁共振血流成像的诊断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12):805-808.
R743.9
A
1004-6879(2013)06-0486-02
201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