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支部+农户”大学生进农家社会实践模式探析

2013-03-31张大能史在宏易传英

关键词:战旗校地农家

张大能,史在宏,易传英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成都 61173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以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与成都市郫县唐昌镇战旗村合作开展了“城乡统筹一体化,校地共建新农村——‘高校+支部+农户’大学生进农家”社会实践活动(简称大学生进农家活动)。经过3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大学生进农家活动在学校和战旗村的共同努力下,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呈现出“全员化、常态化、制度化”的显著特征,受到了大学生和农民的普遍欢迎,得到了相关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形成了学校与地方、大学生与农家等多方受益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

一、开展大学生进农家活动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36该表述阐明了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根本途径和培养目标。大学生进农家活动是新时期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生动实践。

(一)大学生进农家活动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青年学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2]温家宝指出:“在中国不懂农村就不会真正懂国情。对大学生来说,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了解农村都是不可或缺的一课。”[3]反观活跃在大学校园里的“80后”、“90后”,他们基本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却普遍缺乏实践的检验和深化;他们胸怀报效国家、回馈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又普遍存在拈轻怕重、意志力薄弱的一面,抑或缺机会和没平台;他们思想先进、思维活跃、见解独特,但又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和社会舆论的左右,迷失方向。显然,组织开展大学生进农家活动对大学生认识国情、了解民情、强化理论学习、提升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

(二)大学生进农家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温家宝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4]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大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5]23成都市郫县县委宣传部对全县14个镇、162个村、1701个村民小组、近万户农户调查结果显示,农民不光需要居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更需要实现文化知识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他们渴望城里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渴望知识改变子女的命运,渴望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农村、农业、农民。高校作为人才、智力、技术和优秀文化的聚集地,理应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为解决好驻地周边“三农”问题献计献策。大学生进农家活动紧扣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确定活动主题和项目,得到了地方和群众的广泛欢迎。

(三)大学生进农家活动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实践育人成效的现实需要

自1982年北京大学等高校在全国率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以来[6]77,大学生社会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可,并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全国各地各高校广泛开展。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面对党和人民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新需要,面对当前我国思想道德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新任务,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比如,社会实践还没有得到部分地区、高校的足够重视,内容和形式脱离实际、缺乏创新和吸引力,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走过场等问题。大学生进农家活动努力克服传统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务求实效,积极开创一种具有广泛吸引力和多赢局面的高校实践育人新模式,推进了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建设。

二、大学生进农家活动是构建“全员化、常态化、制度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益尝试

大学生进农家活动是校地双方本着互利共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大胆探索、稳步推进的原则,立足高校和地方的优势资源,发挥农村党支部的带头作用,搭建高校与地方、大学生与农家联系的平台,并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校地互动,建立校地合作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从而为实现好高校职能,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以“城乡统筹一体化,校地共建新农村”为切入点,以大学生与农户建立紧密结对关系、有组织定期开展活动与小范围不定期互动相结合为鲜明特点,以大学生与农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基本形式,发挥校地资源优势,注重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力求将社会实践活动向纵深推进。基本特征包括:

(一)充分发动,广泛参与

大学生进农家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人员多、持续时间长,校地双方必须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才可以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有鉴于此,校地都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共同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建立了例会制度,统筹协调做好各项工作。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地方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担任大学生进农家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学校思政部、党委宣传部、党政办公室、校团委、学生工作部负责人、各系党总支书记、辅导员以及镇、村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校团委、思政部和村民委员会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人员安排体现了“全员育人”的工作理念,有利于整合校地各方面资源,形成合力,推动活动健康深入开展。活动初期,校地宣传、团委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宣传发动,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和村民充分认识活动的重要意义、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等。结合前期调研结果和大学生与农家实际,校地共同研究制定了大学生进农家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对重大主题活动、时间节点和参加人员都做了周密安排,确保活动求真务实,取得成效。

(二)点面结合,立体互动

由于学校与战旗村地理上邻近,且学校与地方、大学生与农家建立了紧密结对关系,在时间安排上,大学生进农家活动要比传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灵活得多,校地双方不仅在寒暑假开展大学生进农家活动,还有效整合了国家法定假日、周末甚至课余时间。在活动规模上,既有学校和系层面组织的大型集体行动,也有学生自发到战旗村开展的点对点实践活动,有效提升了实践育人功能和社会效果。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校地注重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局面。以200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开展的大型集体活动为例,104名大学生与52户农家结成对子,成为“一家人”,大学生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校地共同组织开展了战旗新农村建设恳谈会、“‘和谐郫县·文化战旗’校地共建新农村”大型文艺晚会、清洁战旗大行动、以“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主题的乡村“坝坝辩论赛”、“‘校地共建·学民互动’——走进战旗新农村”坝坝交谊舞与锅庄舞会等大型集体互动活动。另外,大学生还组织多支小分队宣传保健、饮食卫生、消防安全、防灾防疫、法律知识,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

结对关系建立后,校地互邀参加各自特色活动,进一步增进先进文化的相互渗透和情感交流。战旗村20余户村民曾应结对大学生邀请,到学校参加了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暨川音高雅音乐进校园专场音乐会;学校教师和大学生则应邀参加了当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活动,等等。

在校地共同组织策划和大学生与农家的积极参与下,大学生进农家活动表现出点面辉映、多层互动、交叉融合的生动局面。

(三)建立基地,健全机制

为了保持大学生进农家活动旺盛的生命力、持久的吸引力和良好效果,校地双方以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大力探索和构建大学生进农家活动的规范性和长效机制。双方签署了《“高校+支部+农户”大学生进农家活动合作协议》,在战旗村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形成了“校对村、系对社、学生对农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规定每年校地共同组织大型集体活动不少于1次,学校各系全年开展集中展示活动不少于2次,大学生与村民家庭结对“同吃同住同劳动”时间每年不少于10天,并作为大学生学分考核的重要依据。大学生除了集体活动,还要与结对农户积极共建“七个一”活动:带动结对农户掌握1项以上体育活动项目,带动结对农户参加1次群众性文化活动,带动结对农户每月掌握1项上网技术,每月给结对农户孩子辅导1次以上功课,为结对农户创业致富提1条合理化建议,与结对农户每年共读1本以上有益书籍,大学生每年必须完成1篇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三、大学生进农家活动收到了校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效果

大学生进农家活动把高校与地方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一方面为广大青年学生践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三个紧密结合”搭建了平台,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了学校育人水平和服务地方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希望拥有丰富和较高层次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拓展了实践育人渠道

通过大学生进农家活动,广大学生深化了对国情、省情、民情的了解,增进了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感情,加深了对党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贴近”效果显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内化为大学生自身情感和认知,进一步坚定了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参加活动的学生谢绍峰在实践心得中写道:“战旗,您正如您的名字一样,像一面鲜艳的旗帜屹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石上,指引着人们不断前进的方向。”学生朱加兵在活动心得中指出:“相比战旗,我深深地感受到,我的家乡是多么的落后,战旗的特色发展之路的确值得我好好地学习,我希望以后也能够为建设家乡而出谋出力。”学校思政部教师深入参与实践活动,不仅全面直接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不失时机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以实践活动为研究课题,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的实践育人模式,丰富了高校实践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二)促进了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特长发展,启迪了创新思维

由于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时间和形式机动灵活,参加活动的大学生有更多机会将所学专业知识和特长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从而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启迪了创新思维,促进了专业和特长的发展,“实现了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2]如工业设计专业、环境艺术专业、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解决村民们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既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又服务地方和他人;爱好运动、舞蹈、演讲、辩论、唱歌的学生则可以充分发挥特长,在战旗的舞台上大展身手。实践出真知,磨练长才干,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参加实践,接受锻炼,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提升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助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能,然而,为社会服务什么、怎么服务是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时经常面临的棘手问题。在大学生进农家活动中,学校与战旗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切入点,成功将学校和地方紧密联系起来,以大学生与农家结对开展同吃同住同劳动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学校不仅找到了实践育人、社会育人的有效途径,还成功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增进了学校与地方的联系与合作,提升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如环保专业、旅游专业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为战旗村污水处理、旅游业的开展献计献策,得到了村委会的高度赞扬。与此同时,大学生进农家活动密切了干群、党群关系,加速了学校先进思想、文化、技术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传播和渗透,带动了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村民思想观念的更新、文明习惯的养成,有效培养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有力推进了城乡统筹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四)有效整合了校地资源,探索了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途径

相对于战旗村,学校在人才资源、科研能力、先进文化和信息资源等方面拥有强大的优势,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建设,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化,促进城乡互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于学校,战旗村拥有光辉的发展史、成规模的现代农业、“村企农三合一”的现代企业以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战旗村是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多得的实践基地,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大学生进农家活动开展以来,校地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整合,在学校为战旗村做贡献的同时,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勃勃生机。校地多次共同组织学生观摩新农村建设成果,考察战旗村企业发展,调查战旗村教育、保险、住房等民生热点问题,完成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调研报告近百篇。丰富多彩的互动交流、大量的实践心得和调查报告既锻炼了师生,又给郫县和战旗村进一步做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重要参考。实践证明,大学生进农家活动充分调动了校地优质资源,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可喜局面。在此基础上,学校在战旗村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校地双方达成了求真务实的《“高校+支部+农户”大学生进农家活动合作协议》,探索形成了“校对村、系对社、学生对农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1]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1-4-25(3).

[3]许春华文.大学教育也该补上“不可或缺的一课”[N].中国青年报,2008-5-10(2).

[4]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EB/OL].(2005-10-11)[2012-05-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11/content_3606215.htm.

[5]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方静雨.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9):77-78.

猜你喜欢

战旗校地农家
孩子们,接过先烈手中的战旗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农家笑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校地共建型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逻辑与现实
——以C9 高校为例
百面战旗扬军威
农家笑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校地企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教学实践初探——以四川工商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为例
春回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