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度重视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心理调适*

2013-03-31桂世权朱祥勇

关键词:市民城镇化农民

桂世权 朱祥勇

(1.成都大学 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2.成都高新新科学校 ,四川 成都 610106)

高度重视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心理调适*

桂世权1朱祥勇2

(1.成都大学 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2.成都高新新科学校 ,四川 成都 610106)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城镇化不仅仅只是简单地让农民进城上楼,要真正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身份和角色转化,除了高度重视在户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财政金融政策、税费政策、就业保障等多方面的改革之外,同样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心理的同步城镇化。只有农民身心的同步城镇化,农民进城后才会安心与舒心,城镇化才会成为农民心中最温暖的字眼。

城镇化;心理城镇化;重要性;路径分析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城镇化建设。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涉及到户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财政金融政策、税费政策等多方面的改革。刚刚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作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中称,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专家说,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各类城市具体的城镇化路径。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关于如何让农民在身份改变的同时,心理也同步城镇化,从农民变成真正的市民,摆脱长久以来城乡二元体制结构造成的深层次心理自卑,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有关这方面的探讨,目前还不是很多,社会的关注度也明显不够,因此,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 农民心理同步城镇化的重要性

1.使城镇化建设的措施更易实施和推进。农民只有首先从从心里接受且完全自愿,才会对政府推进城镇化的措施积极配合,有了农民的主动配合,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就会加快。中央的政策是明确的,农村城镇化遵循农民自愿的原则,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不能违背农民的意愿强行让农民进城和上楼。

2.使城镇化建设的效果更加美好。城乡一体化不仅仅是硬件上的推进,这只是外在的形式。只有农民从心理真正市民化了,城镇化才是协调的、美好的,住在城里、住在楼里,如果心理痛苦不堪,对进城的农民而言就失去了意义,真正的农村城镇化就不算成功。因此,首先考虑农民城镇化的身份、就业,就医、子女就学、养老保险、城市公共服务的方面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农民的心理如何同步实现城镇化的问题,二者只有协调起来,城镇化的效果才会让农民充满幸福感。

3.使城镇化后的农民真正放下心里的自卑情结。多方面的因素,使得农民成为了目前我国规模最庞大的弱势群体,也是自卑情结最明显和最突出的群体。造成农民自卑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包括历史原因,比如历史的惯性和惰性作用。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我国的农民绝大多数生活在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文化教育设施相对落后、交通和通讯条件较差的地区,文化欠缺、信息闭塞,使农民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模式;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工业化的推进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资源和收入的分配上,三农却长期处于不利的弱势地位;工农产品的“剪刀差”模式,把资本从农业部门无形中转移到工业部门;落后的教育、户籍制度的障碍、社会保障制度的严重滞后等等,使绝大多数农民一直生后在自卑的心理阴影中。因此,使农民通过城镇化,到达消除自卑心理,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一定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进城农民自身的努力之外,城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同样要为进城农民尽快消除自卑情结提供社会支持。只要措施得力、方法得当、实实在在站在农民的角度着想,城镇化的农民的自卑情结就会逐渐消除,从此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生活。

二 农民心理城镇化的路径分析

从农民变成市民以后,心理的真正市民化,还需要一个过程。即使是社会支持系统完善了,也需要当事人自身付出许多努力才行。换句话说,工作岗位有了,收入稳定了,子女教育解决了,社会保障跟进了,变成市民的农民自身也有一个逐渐市民化的过程。那么,有哪些路径尽快帮助这些城镇化的农民从心里变成真正的市民呢?

(一)尽快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是农民心理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包括工作、收入、子女教育、养老保险、文化设施等。人的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变化本质上是受环境影响的。城镇化的农民如果没有获得带来稳定收入的岗位,就始终对城镇没有心理归属感,比如目前的农民工就是这种心态,总以为城镇只是暂时栖居之所。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民最为关心的大问题,自身因文化的欠缺导致命运的坎坷,心里尤其渴望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从而改变命运。城镇化后,如果孩子能享受城里良好的教育资源,他们对城镇化的认同感就会非常强烈。成都市推行的统筹城乡教育资源的做法,之所以深受农民的欢迎和响应,就是让农民看到了孩子改变命运的希望。另外,眼下农民羡慕市民的很重的一点是,市民年老以后的生活有保障,所以,心理城镇化的前提之一还包括完善相应的养老保障制度,使进城的农民解除老年的生活与看病的后顾之忧。只有相应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了、完善了,城镇化的农民才具备了逐步市民化的心理起点。

(二)社区要开展相应的培训。城镇化后,基层社区针对进城的农民,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培训。比如,农民与市民的生活方式的差别是什么?市民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几千年来的城乡差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仅仅是物质条件上的差别,精神层面同样有一些差别,比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别。甚至一些生活习惯和方式也有不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城市的被征地农民的聚居区,从客观环境上看与城市市民小区并无太大差异,但仔细感受仍然能清晰地体会到精神层面的差异。因此,许多媒体建议,对城镇化后的农民进行市民化培训,这是有道理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完善社区的体育文化设施。通过城镇化进城的农民,对于过去比较散漫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心底里在一段时期内是比较怀念的。进城以后,一下子肯定会不太适应,心理的落差比较大。空闲下来,在城里就有点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因此,社区就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心理感受,把图书室等文化场所建立起来,同时也开展一些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以免大家在城里也像过去在农村一样,没事儿时主要以打牌甚至赌博来打发空闲时间。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的形式与质量,对于进城农民改变生活习惯、产生对城市的心理适应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他们的生活观、价值观等,也是一种积极的引导和帮助。慢慢地,他们就会逐渐习惯和适应城市的生活规律,从心里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这个转变要有一定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社区和相关的管理部门要有耐心和毅力,同时也要有信心。今天的城市市民,最初都是从乡村来的,对于新进城的农民,我们要充满关爱之心,即使有反复和挫折,也不要气馁和灰心,城镇化是国家的一项惠及千万农民的伟大工程,我们要本着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精神来参与其中。

(四)相关领域专家要帮助进城农民改造认知。多年的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农民和市民之间筑起了一道从外在到心里的鸿沟。多数市民的定式思维和刻板印象乃至以身份看人,让农民有了较强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又影响了农民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内容的变差。因此,对于通过城镇化进城的农民,有关领域的专家们、志愿者们,应该对他们进行认知改造,改变他们不合理的非理性思维方式。这些不合理认知主要包括:

1.进城后一切自然就好了。这是典型的极端思维。城市生活压力相对乡村大得多,生活也是不易的。相对而言,农村的生活压力还要小一些。而多数农村的人认为,只要进城就会马上幸福起来、快乐起来。这种想法非常不合实际,如果进城后不是如想象般美好,他们就会很快后悔,怀念散淡的乡村时光。这样不利于他们从心理上市民化。因此,要从城市发展历史角度、城市生活的本质分析、心理改造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入手,改造他们的错误思维方式,让他们逐渐对城市生活建立起客观的认知评价。

2.城里人更聪明、能力更强。有部分农民有这样的想法而且挥之不去。总体而言,由于城市的教育程度、信息化程度要优于农村,而且城里的人际交往更复杂多变一些,所以城里的市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肯定会和农民有一些差距。但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只要勤快肯干,凭借自己的劳动生活,就值得肯定。进城以后,城里人身上好的东西要谦虚地学,向他们请教,自己身上同样也有一些地方是值得城里人学习借鉴的,比如吃苦的品质等。不管是哪里的人,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好与不好的地方,扬长避短就行。如果一味地拿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相比,自卑就不可避免了。

3.农村人比城市人更单纯。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单纯与否,与其生活的环境直接关联。农村人未必就单纯,城里人未必就很复杂。不管生活在何处,每个人都想追求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化。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城里人面对的人际关系要远远比乡村复杂,生活的压力要比乡村大,自然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角度、拿捏问题的火候、心态的变化等等,都与农民有一些不同,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环境。因此,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人性的复杂与单纯。环境变了,人就会随之变化,这是生存法则。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城里人是不对的,也不利于自己变成真正的市民,不利于自己从心理上拉近与城市的距离。

4.城市生活太艰难。这种思维与第一种错误思维正好相反,对城市生活有着天然的畏惧心理。其实,城市生活虽然压力稍大一些,但各种机会也比乡村要多一些。难与不难是相对的,肯吃苦、有技术、有能力,在城市愉快地生活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不思上进、不学无术,即使在农村生活也一样艰难,何况乎在城市呢?为此,我们应该引导进城的农民客观地分析城市生活的难与易,鼓励有这种畏难情绪的即将进城的农民,抛弃畏难心理、积极面对进城后将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始终有一颗向上拼搏的心,城市就会向你敞开怀抱,你就会逐渐融入城市,成为城市市民中的一员。

城镇化是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红利,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举措,许多地方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人的心理城镇化尤其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只要广大农民朋友积极配合,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

[1]刘志雅主编.思维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2]韦有华著.人格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吴秀敏,林坚,刘万利.城市化进程中西部地区农户的迁移意愿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4):27-33.

[4]朱启臻,袁明宝.“被城市化”的农民生存透视[J].人民论坛,2011(23):18-20.

F32

A

1004-342(2013)05-38-03

2013-07-03

*基金介绍: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3年度立项项目:成都市农民心理城镇化的路径探索(项目编号:ZST13-34)。

桂世权(1966-),男,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朱祥勇(1971-),男,成都高新新科学校,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市民城镇化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家乡的城镇化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意义”的问题所在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