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立走向介入:二战前后美国东南亚政策的实用主义思维分析

2013-03-31

关键词:实用主义罗斯福二战

杨 蓓 杜 洁

(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106)

从中立走向介入:二战前后美国东南亚政策的实用主义思维分析

杨 蓓 杜 洁

(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106)

东南亚早在19世纪便为欧洲列强所瓜分,二战期间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又迅速被日本占有,美国由此逐步意识到东南亚的重要战略地位。二战初期,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国际托管”主张,提供物质支持以促进东南亚诸国独立,其目的实为参与瓜分东南亚资源。二战后,美国在“国际托管”的决策中做出让步,甚至支持西欧各国重返东南亚,其目的实为缓和与西欧各国关系并与之结成同盟抗衡苏联。美国二战前后反差巨大的外交行为与当时不断变化的世界格局有着紧密联系,深刻反映着美国的国家利益,是美国重利轻理的实用主义外交思维催化作用的产物。美国二战前后东南亚外交政策的实用主义思维分析,对考量当下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美国;东南亚;二战;实用主义;外交政策

一 美国实施介入东南亚计划的历史渊源

历史上美国与东南亚的首次接触为1898年美西战争后,美国从西班牙手中获得菲律宾的管辖权。二战开始后的1940年,日本迅速抢占东南亚各国,并将东南亚划入其“大东亚新秩序”范围之内。1940年至1942年间,东南亚这个拥有1.5亿人口和38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区域,以及这片土地上以石油、橡胶、大米为代表的丰富物产,都归日本所有。这一事实彻底改变了美国对东南亚认识,美国人开始意识到东南亚的战略意义。时任美国战争与和平研究项目领导小组成员的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1900-1989)率先提出:“由于需要获得东南亚的橡胶、锡和其他资源以及该地区海上和空中交通会聚的战略重要性,如果它被一个不友好的或独占的国家所控制,那么美国的利益将会严重地受到伤害”①。194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与英国外交大臣艾登(Robert Anthony Eden,1897-1977)会晤中提出通过“国际托管”(International Trusteeship System)计划使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美方认为这样可以防止日本占领东南亚,同时如果能以此为理由顺利接管整个太平洋地区的战事责任,美国即可更进一步将英法荷等老牌殖民国家排挤出东南亚,自己独大称霸东南亚便更为上策。当然美国在对国内民众的宣传中说此举是纯粹出于反对殖民主义的动机。

1945年4月,二战接近尾声时,在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上,中国、苏联等国提出把“独立”列为国际托管制度的基本目的。美国却一反常态,发表声明不赞成将“独立”作为国际托管制度的基本目的,转而站队在欧洲殖民国家一方。

事实上,美国反差如此巨大的外交决策并不出人意料。如此善变的作风其实与美国政客的实用主义行事风格有着极大的关系。实用主义诞生于美国,是美国人意识形态的一个总结,因此也堪称为一种代表着“美国精神”的思想。甚至在美国的外交领域,实用主义思维也贯穿于其外交决策过程的始终。美国普通大众的实用主义同样也影响着美国领导集团的外交决策方式。美国的外交无法避免地被涂上实用主义的颜色。美国在二战前后对东南亚政策的变化始终归因于其想要得到美国在东南亚利益的最大化,以及其想要操纵世界的目的。

二 美国人的实用主义精神

美国的实用主义成型于19世纪70年代。实用主义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效果,认识到经验是流动性的,反对思想僵化,是一种以行动求生存的哲学思维。实用主义倾向于以效果定优劣,认为一切有利于人行动的思想和行为都值得被推崇,都是有价值的。而这样的思想的出现并不突兀,它跟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国家的大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7世纪,大批欧洲清教移民来到美国进行殖民。殖民时期生活的艰苦和竞争的激烈使得当时那些殖民者无暇顾及欧洲原本固有的各种教条学说。极端的生存环境让殖民者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即凡是能使个人获得利益和成功的一切方法和原则都是有用的,并应该被传承下去。他们以“观念和目的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实用性”②作为成功的判断标准。自然而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商界和政界就更为明显地表现出重利轻理的思维特点。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认为以务实民族而著称的美国人“重事实”、“轻理论”、多“从结果上发现命题的含义”,精辟地反映了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特点。③作为早期移民的后裔,为了让人民看到“目的”和“效果”,美国领导人的行为举止处处表现出这一特点。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就曾说过:“领导美国的秘诀在于使美国人相信,你想做的事情符合他们的私利。”④

三 实用主义在二战前后美国东南亚政策中的体现

(一)美国从修改中立法到介入东南亚局势中的实用主义

罗斯福总统曾说过:“我相信务实的解释和务实的政策”⑤。一战后,美国国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战运动和和平主义运动,其原因却十分“务实”——不少美国利益集团声称:“上次参战,我们半点目的没有达到”⑥。而美国民众也认为参战不仅是为了欧洲大国冒险获取利益,而且只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显然,像这样少数人和多数人的利益都没有实现的买卖,在美国这样的注重结果和利益的国家里是很难被接受的。

美国在20世纪初叶依然奉行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不干涉欧洲事务,当然这也是为了拉近美国与拉美之间的关系。实用的罗斯福总统却看到美国在欧洲甚至其他地区的巨大利益。为了顺应国内大环境,刚当选美国总统的他也只能表示:“不管其他大陆发生什么事情,美利坚合众国一定而且必须保持我们国父许久以前所祈求它能保持的——置身事外,不受牵连。”⑦随着法西斯主义的不断蔓延、二战的爆发以及欧洲大国的参战,美国意识到军火提供所能带来的巨大利益,实用主义让美国再难以置身于事外。经过多年努力,在罗斯福的主导下,美国于1937年第四次修改中立法,废除了武器禁运,并允许交战国可以现金购买武器。罗斯福说:“我这样要求,是因为在我看来,这些条款于美国的中立、美国的安全尤其是美国的和平具有致命的极大危险。”⑧中立法的修改意味着孤立主义时代的结束,也让美国想要插手海外事务的野心昭然若揭,美国开始介入二战战事。1940年,日本占领东南亚,丰富的资源归日本所有,东南亚成为日本战时物资供应的主要地区。美国开始意识到东南亚的重要战略和经济价值,并且警觉到一旦该地区重要战略资源和自然资源为某一国家所独占,美国国家利益将会遭受巨大的损害与威胁。1940年12月,在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与政府代表共同参加的会议上,正式产生了名为“美国的远东政策”(U.S.Policy toward Far-East)备忘录,美国以经济利益为主导正式介入东南亚事务。

(二)美国在东南亚的“非殖民化”和建立“国际托管”决策中的实用主义

为了全面干涉东南亚事务,罗斯福提出了对东南亚殖民地实行“国际托管”的主张。他认为东南亚国家应当享有自由与民主,应该“非殖民化”(Decolonization)。

他的非殖民化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41年美英两国签署的《大西洋宪章》(Atlantic Charter)。根据《宪章》精神,两国宣称支持民族自决和独立,“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行使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⑨当时对英国而言,《宪章》仅仅适用于欧洲国家。但是罗斯福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世界各地包括殖民地在内的国家和地区都应该享有《宪章》中所倡导的自治权。1942年,他的这一想法也得到了苏联的认同。

罗斯福的非殖民化计划打着反对殖民主义的口号,声称这是为了全世界人民的主权平等,为了殖民地人民的解放。这样的思想经过其幕僚的宣传弥漫在整个美国民间,成功地得到了民众的支持。而事实上,罗斯福的这一想法除了他本身家庭教育中带给他对弱者的同情与帮助的性格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想要通过“国际托管”来将欧洲殖民国家排挤出东南亚地区以追求美国最终利益的思维。1942年3月,美国国务院商务顾问在与荷兰外长的会面中表示:“伟大的美国民族再也不会容许英国人和荷兰人来支配他购买锡和橡胶的价格”⑩。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麦克阿瑟表达得更为明确,他说,“既然美国承担了菲律宾和其他地方的作战任务,就不应当让英国去享受由于解放这些岛屿而带来的荣誉和物质利益”(11)。显然,在意识到东南亚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之后,美国对东南亚地区的控制是志在必得。罗斯福认为,殖民国家建立殖民地的目的是通过实行垄断经营获取廉价物资和原材料以实现最大的经济利益,但是这样的殖民垄断经营对美国在东南亚的商贸活动很不利。因此,“托管”实质上是美国想要打破英法殖民地经济特权,最终获得绝对经济优势进而掌握东南亚事务主动权。试想,在以民主国家自居的美国国内,民众是否清楚自己的国家建立“国际托管”的真正意图?笔者认为,民众对美国在东南亚所计划的各项事务并非不清楚其最终目的。国际托管最终目的就是从中实现美国整个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虽然美国内部的各个利益集团与政治派别在外交事务方面的分歧较明显,但总体上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即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他们的分歧点仅在于达到目标的方式、手段和步骤的不同。同时,对于美国普通人民和一般团体而言,由于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较少,对国际事务了解不多,信息来源局限于本国媒体和政府声明,而众多国内民间团体、著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甚至美国公民自身都会自觉地为本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利益辩护,从而也加大了美国外交的活动范围。美国国内民主实际上也是在为日后美国在世界的霸权行为服务。非殖民化的主张不仅能实现美国人的民主梦想,还可以帮助美国排挤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自己一家独大,同时极大推动国内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这一切是非常符合美国人务实的特点的。

(三)二战后美国在东南亚政策上的转变所体现出来的美国务实观

1945年4月在旧金山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上,本应在战后做出反殖民姿态支持东南亚各国独立的美国却发表声明,反对以东南亚各国“独立”作为国际托管制度基本目的。也就是说,此时的美国完全和欧洲殖民国家站到了一边。7月在波茨坦会议上,美国又应英国要求对东南亚战区作了重大调整。调整结果再一次证明,美国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除了菲律宾)战后的安排转移给了英国。同时,这样的划分也限制了苏联向亚太的扩张,也明确了西方盟国间的界限。

究其改变想法的原因,其一是战争接近尾声时,美、英、苏三大国的军事合作关系渐渐被战后世界秩序重构之后的政治斗争格局所代替。苏联的共产主义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这与英美倡导的政治体系不相融合。同时为了弥补与西方盟国的不和,结成反苏反共的联盟,美国不得不在东南亚殖民地问题上做出让步。而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美国一向以欧洲作为合作伙伴的首选,战后欧洲殖民国重返殖民地的决心非常强烈,自然他们对罗斯福的“非殖民化”政策十分抵触。美国意识到要与欧洲在战后在政治经济上合作以抗衡苏联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美国也计划将日本、中国变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基地。日本的战败让美国对日本有了全面的控制,中国与苏联和东南亚均有接壤,控制中国便北可帮助美国抗衡苏联、南可影响东南亚。同样基于利益上的考虑,美国不得不交出东南亚。另外,美国政策决策的内部也对罗斯福“非殖民化”政策存在反对的声音。罗斯福认为美英苏中四国中,二战后英国实力大不如前,中国国内局势尚不明晰,美苏将会是世界大国,美国应与苏联合作。而与罗斯福的设想相反,包括美国国务卿在内的众多国务院官员以及美国国务院战后对外政策顾问委员会都一致认为苏联才是世界安全的首要威胁。1945年4月罗斯福去世,他的这一想法更是被认为是一种不现实的理想的破灭。而此前,即便是他本人对战后欧洲重新回到东南亚殖民地的态度上也有了较大的松动和软化:对于法军重新进入印度支那引发印度支那抵抗运动一事,罗斯福的最终反应也是“对有关抵抗组织及与印度支那有关的其他方面,我们不应采取任何行动。等事情明朗后再告诉我。”(12)

结 语

二战前,美国尽管跟随欧洲大国的殖民扩张潮流占领了菲律宾,但事实上却对东南亚地区不甚了解,与东南亚的商业贸易往来也甚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日本迅速占领东南亚,美国首次认识到了东南亚地区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并开始介入东南亚事务。战后由于国际势力的重新划分,美国为了抗衡苏联不得不放手东南亚,但仍将注意力放在日本和中国,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借以重返东南亚。这一过程中,受到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美国外交一切从实际效果出发,对外政策不断变换,很具灵活性,但是缺少大国责任感。实用主义浸润下的美国外交思维为美国的崛起并称霸世界奠定了基础,而对于东南亚国家来说,却给该地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严重影响了东南亚各国实现民族独立与稳定:尽管菲律宾因战前与美国签署太斯丁—迈克达菲法案(Tydings-McDuffie Act)获得自由独立,但其无论政治经济军事都依然受制于美国;泰国是二战前东南亚唯一拥有主权的国家,美国战后多次干预英泰两国1945年和谈,反对英国单独控制泰国的企图,最终获得和英国共同联合监督泰国大米、锡、橡胶、椰子等出口的权利,并企图拉拢泰国进而谋取更多利益,同时美英在泰国与法国于印度支那领土争端问题上一直不给予泰国支持,让泰国左右为难;战后荷兰欲重返东印度地区(印尼),导致荷印冲突,美国却扮演“中立角色”立场飘忽不定,让印尼苦不堪言。其他东南亚各国的独立自由之路也因列强们你争我夺政策的朝令夕改变得停滞不前。

:

①劳伦斯·H·肖普,威廉·明特.帝国智囊团——对外关系委员会和美国对外政策[M].怡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133.

②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67.

③张翔.浅析奥巴马外交背后的政治文化因素[J].人民论坛,2012,(8):247.

④查理·里夫斯.美国之旅[M].韩守信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318.

⑤Cecil V.Crab.American Diplomacy and the Pragmatic Tradition,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9,p.88.

⑥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M].朱协译,海南出版社,2004.302.

⑥⑦富兰克林·德·罗斯福.罗斯福选集[M].关在汉译,商务印书馆,1982.145,167.

⑧国际条约集(1934-1944)[Z].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337.

⑨阿尔弗雷德·格罗塞.战后欧美关系[M].刘其中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40-41.

⑩威廉·哈代·麦克尼尔,阿诺德·托因比.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1941-1946年[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620.

(11)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44年[Z].1944年,第三卷.777.

From Neutrality to Intervention:Analysis of Pragmatic Consideration of the U.S.Southeast Asian Policy before and after World War II

Yang Bei,Du Ji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 610106

Abstract:As early as in the 19th century Southeast Asia had been carved up by European powers,and during World War II its rich natural resources were quickly occupied by Japan;thus,the United States gradually realized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of Southeast Asia.At the early phase of World War II,U.S.President Franklin D.Roosevelt put forward his creed of“International Trusteeship”,and provided material support to promote the independence of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with its actual purpose of occupying more resources in Southeast Asia.After World War II,the United States'international trusteeship policy allowed to make concessions even to the return of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to Southeast Asia,which aims to ease the re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and form the alliance to contend with the Soviet Union.Being closely linked to the changing world situation,such a huge contrast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behaviors before and after World War II profoundly reflected her national interests and was the product of the U.S.pragmatic diplomatic thinking - seeking interest at the cost of principles.Therefore,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thinking of the U.S.foreign policy applied in Southeast Asia before and after World War II while considering and examing her current strategy of“return to Asia”.

Key words:United States,Southeast Asia,World War II,pragmatism,foreign policy

D815

A

1004-342(2013)05-11-04

2013-06-20

杨蓓(1983-),女,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四川省泰国研究中心成员;杜洁(1972-),女,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四川省泰国研究中心成员,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生。

猜你喜欢

实用主义罗斯福二战
实用主义电动车 体验一汽丰田BZ4X&BZ3
现实与虚拟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参照 借鉴 提升——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罗斯福新政”
换个角度看历史——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
罗斯福的壮举
“北欧经典”
——充满艺术的实用主义者Eva So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