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铁军:从三农研究到中国经验

2013-03-30苑二刚

民生周刊 2013年19期
关键词:三农问题三农农村

□ 本刊记者 苑二刚

人物PEOPLE

温铁军:从三农研究到中国经验

温铁军在同一天作为演讲嘉宾参加了两个级别很高的论坛。作为国内三农领域和乡土中国治理领域里明星级别的专家,他的观点深刻独到。和退休前不同的是,没有学术“官位”的羁绊,他的观点更加尖锐而无所顾忌。

□ 本刊记者苑二刚

温铁军被媒体所关注更多是因为他是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者。从2003年开始创办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和晏阳初一脉相承的是,温铁军要通过这种建设方式,力求从制度上和改变农民自身上探索解决三农之道,达到重建乡村改良社会的目的。

退休后的温铁军似乎比退休前还要忙碌。

人大明德楼9楼,温铁军的办公室是在一个普通大小的办公室里用玻璃隔出的1/3空间。

5月13日,62岁的温铁军正式辞去人民大学农业和农村发展学院第一任院长的职务。这一天的上午,他在接受学校组织部门的例行谈话时,有两拨媒体记者在他的办公室里等候采访。

在此之前的周六,温铁军在同一天作为演讲嘉宾参加了两个级别很高的论坛。作为国内三农领域和乡土中国治理领域里明星级别的专家,他的观点深刻独到。和退休前不同的是,没有学术“官位”的羁绊,他的观点更加尖锐而无所顾忌。

而引起业界和媒体又一波热切关注的,不是他在三农领域里的研究新成果,而是他的一本新书——《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在书中,他对新中国60年的发展经验做出独出机纾的梳理和总结,给人以颠覆性地震撼感。

“我要把时间多留给自己一些,有五本书计划要出版。”温铁军说。而他的博士生董筱丹告诉记者,其实至少有八本书已经摆上了他的日程。

与三农结缘

爷爷是商人,“旧社会的剥削阶级”,父亲是人民大学的老教授,温铁军出身于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而他的命运却在国内政治运动的大势与个人选择的偶然结合中与三农结下了一生之缘。

17岁初中尚未毕业,温铁军就随着上山上乡的大潮到山西汾阳插队,一去就是十多年。“我就这样在社会的底层滚爬,滚出了一身泥巴——我不再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出身的小知识分子,至少,我懂得了农民,懂得了士兵、工人。”

温铁军先后承担了国家多个重大、重点和应急课题,为多个国际组织提供研究和咨询。图/CFP

从人民大学毕业后,大概是1985年到1995年间,温铁军又从事了11年的基层调研工作。这期间,他在中央政策研究室的工作经历对其影响深远。

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是当时中国农村研究和决策参考的“黄埔军校”。当年的年轻人,现在许多都已成为中国农村政策决策的核心,如陈锡文、林毅夫、周其仁、王歧山、杜鹰等等,温铁军初涉三农时与这些人在一起。同时作为助手和学生,他也从杜润生、吴敬琏这些老一辈的学者中学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宏大的研究视角。

作为一个三农问题的研究者,温铁军可谓著作等身。《世纪之交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认识误区》、《当“三农”遭遇WTO》、《半个世纪农村制度的变迁》、《“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新农村建设》……这位很少呆在研究室里的“研究员”成果多多,这些论著有具体例证、有抽样调查、有确凿数据,因此具有振聋发聩的说服力。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文章都是用腿“写”出来的。

温铁军被媒体所关注更多是因为他是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者。从2003年开始创办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和晏阳初一脉相承的是,温铁军要通过这种建设方式,力求从制度上和改变农民自身上探索解决三农之道。达到重建乡村改良社会的目的。

在此之后的大学生支农项目也是温铁军一手筹办的。这个项目中第一年参加培训的全国各地高校社团就有72个,几乎包括国内所有的名牌大学。在这72个社团的带动下,全国的大学生也表示出对农村更多的关注。

在不断的实践中,温铁军的实践思路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逐渐开始把眼光从农村转向城市。

“我们现在总结乡村建设,第一个,在农村办学院,解决三农问题。后来开始转换思路,走城乡互助,资源对接,城市引领农村发展的路子。比如成立城乡互肋合作社,把一些健康的产品推广到城市里。”

从2004年大学毕业开始,严晓辉就追随温铁军进入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此后一直是温铁军进行乡村建设实验的一个执行者。现在,作为小毛驴市民农园的总经理。他觉得温老师这种实验找对了方向。

中国经验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三农问题,只有真正了解中国的三农问题,才能真正认识中国发展的经验。

温铁军的《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就是此认识的必然结果。

在对中国发展的众多研究中,限于文化和语言因素,国外学者的研究大多有雾里观花的感觉,而以西方经济学工具分析中国问题的国内学者们,他们的研究又因为对中国三农问题的研究欠缺总是感觉有点隔膜。

温铁军在书中用详实的数据和客观的事实提炼出中国发展的真实经验,与西方大国靠外部索取完成工业化道路不同,中国通过向内向农村转嫁成本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独特的工业化道路。而这种成本转嫁机制,在今天中国经济软着陆时起到了独特作用。

他认为,如果中国加快城市化的代价是导致农村的衰败,则无益于自毁城市资本危机软着陆的基础调整。

曾是清华大学学者的王鲁湘认为,温铁军的观点是对几十年来甚至百年来,中国经经济发展的颠覆性研究。

“我没有想到过,三农的视野会被拓展到如此宽广的地步。”书评人魏延安这样评价这本书。成本转嫁论与其说是对中国历次经济危机化解路径的解释,不如说是对三农问题如此沉重的历史渊源解析。三农不仅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提供了工业化“原始积累”,还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更数次承担了工业和城镇难以承受的经济风险。

“温老师很早关注宏观经济与三农的关联性,从1988年起,温老师最早提出“中国经济危机周期论”到现在25年已经八次危机了。这本书正是这种思维框架下他多年研究与思考的结果。作为《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的执笔人,温铁军的博士生董筱丹这样解读此书。

学生眼中的温铁军

随和、亲切,没有学者架子,这是周围人对温铁军的印象。而学生更多感受到的是温铁军的严谨甚至是严厉。“他把笑容留在外面,把严厉留给我们。”作为温铁军的博士生,令董筱丹终生难忘的是,她的一篇文章竟然被改了50多次还是没有过关。

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办公室一角。图/CFP

与学生每周一次的交流,成了学生很怕的事情。“我们最怕被温老师问,如果你准备不扎实,语言不严密,很快就会被温老师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弄得下不来台。”

作为“小毛驴市民农园”的创始人之一,被媒体称为“农民女博士”的石嫣算得上是一个明星级人物。作为温铁军的学生,她从温铁军身上感受最深的就是做研究要脚踏实地。

“研一的时候,当时我一个人,也没有伴儿,不是很想去农村调研,温老师坚持要求我一定要去山西农村。当我从农村待了几个月回来后,再写东西的时候,觉得心里很充实,觉得写出来的东西很接地气。博士的时候,看过很多研究论文,感觉和现实差距很大。特别是,这些年,我做农场,参与很多实践的时候,更加有这种感觉。很多学者研究的出发点并不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而做学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发现的问题是真问题,然后再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思路,这一点很重要。”

最让石嫣感动的是,温铁军对待农民的态度。他帮很多农民解决了很多问题,那些农民经常拿着东西来看他。他一定会拒绝,如果实在拒绝不了,他会按原价买下来。“对每一个农民都做到这样,这并不容易。”石嫣说。

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小毛驴市民农园由他的学生们操办起来。让温老师分享他们的劳动果实是石嫣、严晓辉他们共同的想法。可是当菜送过去,温铁军和对待那些农民们送来的“礼物”一样仍然坚持照价付款。“我比你们有钱,是你们的目标客户。”

“温老师对我们很少说教,一直是用行为和思想影响我们。他对我们的影响是一生的,我们会沿着他的路走下去的。”小毛驴市民农园总经理严晓辉说。

□ 编辑 崔靖芳□ 美编 王迪

猜你喜欢

三农问题三农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三农问题专家陈家泽:农村改革突破重点在宅基地的三权分置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报纸类媒体三农问题新闻报道视角的选择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