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本主义在教育管理中融合
2013-03-29刘晓玲黄小军
刘晓玲 黄小军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科学主义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简要分析。接着阐述了人本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状况,指出这种教育思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局限之处。最后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完整统一性出发,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对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思潮从两极走向整合的必然性、途径以及融合的前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2-0149-04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是西方的两大哲学思潮,受其影响,在教育领域里逐渐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由于二者的教育主张基本是对立的,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呈现出矛盾与冲突的局面。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科学主义教育思潮与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日益深入,两种思潮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如何对待这两种思潮的影响成为教育管理的困境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融合两者的优势与利用两者的互补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一、 科学主义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自18世纪60年代开始,在科学功利主义的推动下,科技应用于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科学主义思潮迅速发展。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美诸国发起科学教育运动,重视科学教育和实用教育,最新的科技成果被引入课堂并面向生产实际,科学主义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一)“ 科学至上”的科学主义思潮
从理性的层面来看,科学主义的思潮以自然科学的理性否认一切人文、社会生活中的理性,否定人文精神的存在;从方法论角度来看,科学主义思潮将自然科学方法不加限制地外推,否定自然科学之外的一切方法,企图用自然科学方法包揽人文、社会领域中的一切研究;从社会功能来看,科学主义思潮夸大自然科学的社会功用,认为自然科学是唯一能推动历史进步的因素。正是由于对科学的过分重视,科学主义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教育的普及,科学主义教育思潮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全面和深入,发展到现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逐渐学习和引入科学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成果,在广泛借鉴科学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建设。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单纯地推行科学主义教育理念无疑是相当危险的。
(二)科学主义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双向”作用
科学主义思潮反映到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科学主义教育思潮,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这把“双刃剑”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与影响。
首先,科学主义教育思想强调科学知识教育的重要性,注重教育与实际生活、生产的联系,积极探索教育方法手段的改革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先进的科学原理与科学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学注入了科学的新鲜血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运用,而不是仅仅靠经验总结与传统教学方式。科学知识的运用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与研究途径。
另一方面,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过分强调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整齐划一,过分注重科学知识而忽视对个人内心世界的观照,阻碍了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不仅如此,实践领域受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生产的驱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被工业化和技术化。采取统一的教育内容、统一的课程编制、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考评标准,制造出统一的“教育成品”。这样的教育批量生产出来的学生不会关心世界的价值和意义,只在乎功利性目的。科学主义的极端发展将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从而迷失了其本性。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教育学科,不应该简单地模仿科学主义的标准与规范,更不能走向机械化与非人性化的死胡同,必须“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对待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
二、人本主义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理论研究,是围绕着以个体本位为核心的主体性原则展开的。在人本主义理论者看来,每一个人都是独特而不可重复的主体,他的生命意义应该得到尊重,他的价值和潜能,即主体能动性应该得到展现。20世纪以来,西方各人本主义流派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原则做了大量阐释。马斯洛的科学人本主义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作为主体的行为动力,并特别指出,社会发展不仅要有物质需求作为动力,还必须有精神动力,人的尊严、爱心、创造、自我实现等精神性需要,也是不可或缺的、类似于本能需要的一种根本性需求。
(一)“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潮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进入我国以后,教育心理学理论界积极评价和发展这一理论,认为现代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主张了解人,强调在教育中使学生理解自我的本来面目。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关注和帮助每个人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应该使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发挥他的内在潜力,主动愉快地按照自己的期望去吸收和使用知识。新的学生观、师生关系观、教学观以人格理论为依据,提出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活动教学等新方式,力求按照人的内在要求去塑造人。
(二) 人本主义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首先,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反对教育的过分的工具价值和对理性的强调,注重教育对人性的陶冶作用和非理性因素(情感、直觉、意志)的培养,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个人幸福生活的实现,强调受教育者鲜明个性和独立人格的培养,使学校富有人性,思想政治教育富有个性。其次,在人本主义看来,所有的学生都是善良的、具有潜力的、身心健康的、具有内在需要的、活泼可爱的人,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创造出适合学生成长的环境。从这种意义上看,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增强了对人性本善的理解,对学生这一角色的理解更近了一步,对理解学生成长的需要更近了一步。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认知和情感领域都能得到良好发展,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上,人本主义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积极影响还远不止以上谈到的两个方面,人本主义思潮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极大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技巧。
(三)人本主义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另外,人本主义教育思潮自身仍有许多不足和缺陷,甚至有些是不适用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如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轻视;教育理论在实证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支持;教育理论过于理想化等。在这种思潮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了本体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社会责任,轻视系统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对个人职业生活的意义,有的甚至走到了反科学主义的极端。这些消极的因素,造成教育管理者过分强调人的本质的自然属性,忽视人的本质的社会属性,也就是忽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管理者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之下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潜能的实现,而放弃对教学活动的干预。
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 20世纪以后,人们开始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种思潮进行反思,以至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科学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二者的融合与统一,教育也开始走向科学人文主义理想。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时而强调科学主义教育,时而强调人本主义教育。
(一) 融合是必然趋势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两者相互对立、相互驳难,科学主义教育思潮强调实用性与理性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人本主义主张凡是以学生为主体,主张人性都是教育的核心精神。另一方面,两者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教育各自的教育主张都有符合教育规律与发展趋势、正确合理的一面。由于一方的不足正是另一方的优势所在,两者在一定历史阶段相互补充,双方不断从对方思想中吸取养料,形成相互整合的发展趋势。总之,两者有着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的密切联系。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辩证统一的双方可以朝着各自对立的方向相互转化,并且相互融合。作为辩证统一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思潮,两者的融合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理论上讲,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的融合是必然的,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往好的方向发展的。从历史发展上讲,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整合既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内在需要,二者的整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融合的实践基础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融合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有两者进行融合的优良土壤与条件。
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级性与综合性的特点。阶级性指的是,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是坚持阶级性与真理性高度统一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要以为广大人民服务为目标,应该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的原则。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要坚持真理性的原则,追求科学与理性才能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才能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综合性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研究问题时总是对各种因素做多变量的综合考察,并且需要借鉴和运用多学科知识。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包容性很强的学科,各种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都极其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阶级性特点与综合性的特点说明了该学科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就是坚持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融合,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思潮的精华部分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二者不能偏废其一。
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区别于其他学科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要研究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学科,必须要了解人,尊重人的个体性。人本主义思想作为研究人性本质的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支撑。但是,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时,我们也必须重视科学知识与技术的运用,坚持科学精神与理性精神,不断追求真理。因此,离开了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也会偏离了这门学科的本质。
(三) 融合的途径与方法
纵观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发现两者的融合可以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目的体系的设计以及管理体系建设这两个方面为突破口。在研究目的的设计中做好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融合对于教育目的的实现与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管理体系中两者的融合,可以提高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队伍的水平和质量。
首先,研究目的体系的设计中怎样融合。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目的体系,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解,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和层次。按时限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可以看作长远目标,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关注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人本主义主张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这一长远目标必须经过一个个具体目的的实现而实现,这些具体目的的设计主要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受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科学主义思想在具体目的的设计中不容忽视。在现代社会里,个人缺乏一定是的科学文化知识,无疑使其全面的发展受阻。在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的的设计时,必须重视受教育者科学素养的提升与科学精神的培养。这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目的设计时,必须融合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思想的精华对其长远目的、中期目的、近期目的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考虑。这也是两者在研究目的中的合理有效的融合。
此外,两者的融合还可以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有机结合的途径与方法。科学主义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渗透十分深入,首先,学习和借鉴西方最新的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推动器整合式的创新,例如系统动力学与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技术等。思想政治教育在计划管理、规范管理与信息管理中都不可避免地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比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管理制度的设定等都离不开科学主义的影响。目前,人本主义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地位稍显弱势,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形成与发展还只是从经验总结阶段过渡到西方管理理论借鉴阶段。这种借鉴还只是停留在基本原理与科学技术层面,西方管理科学对人的理解、激励等人本主义精神内容还被遗忘在一旁。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将人本主义思想的精华部分融入到管理过程中,比如目标管理、队伍管理中,需要在尊重员工个性的基础上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力量,共同完成所设定的管理目标,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最佳效果。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可以从管理内容的各个方面对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思潮进行融合。在目标管理、计划管理、制度管理、信息管理、队伍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很容易找到两者融合的切入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认识到割裂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会造成教育发展的偏颇,只有两者协调、融合才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发展。毋庸置疑,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整合将提供给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新思路。但应该指出的是,我们所倡导的整合并不是要消灭其两极取向,而是提倡用多种思维动态地研究去认识事物,尽可能靠近事物的本来面目。两者的融合应该把理论研究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理论研究能够更加有效地指导实际问题的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将在这种融合的思想指导下更加蓬勃发展,走上科学的持续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1][美]理查德·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徐辉.一种内涵深刻的古典大学观[J].高等教育研究,1992,(4).
[3]朱红文.人文科学的地位及其方法论问题的提出[J].求索,1994,(4).
[4][美]科南特.知识的堡垒[A].现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5]周川.教育中的唯科学与反科学[J].教育研究,2000,(2).
[6]刘铁芳.人、世界、教育:意义的失落与追寻[J].教育研究,1997,(3)
[7]胡塞尔.胡塞尔全集(第六卷)[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8][英]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9]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1998.
[10]刘朝晖.教育的希望:科学人文主义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11]张劼.萨顿新人文主义科学教育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
[1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