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合西方典型人性假设理论后的“知识渐进人”

2013-03-29杨正道肖皖龙

关键词:人性理论文化

杨正道, 肖皖龙, 陈 强, 熊 慧, 文 理

(1.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合肥 230001;2.安徽广电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合肥 230088;3.安徽省儿童少年基金会,合肥 230001;4.霍山县教师资源与培训中心,安徽霍山 237200;5.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合肥 230009)

随着时代的科技发展和社会文化进步,管理思想和理论不断涌现,在这个过程中,对“人”的剖析和定义成为西方学者们研究的出发点。于是,“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道德人”假设以及“文化人”假设等人性假设理论被相继提出,然而,以现代的观念来分析这些假设理论,我们会发现其均有不同程度的缺陷,迫切需要提出一种合乎人类发展规律的人性假设,力求更接近人的本质,利于管理实践者对人进行把握和管理。

一、西方人性假设综述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最初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提出。斯密认为“经济人”即理性经济人,是以追求物质利益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主体。其主要特征有:具有利己心。人们通常首先关心自身的利益得失,这是人类一切市场行为的动机;具有理性思维。每个人都倾向于以最少的付出、最低的成本来实现效益或利润的最大化;在一定的法律和制度下,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会无形当中促进社会的公共利益[1]。

然而“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在于其假设中抽象掉了人的其他因素以及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只关注到人的行为动因的某一个方面,因而,其对人性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该假设仅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社会,适用范围有限;假设绝对化认为人必须追求物质利益,但这只是实现人类发展的方式之一,对于人精神上的追求,还需要其它方式去实现。

(2)“社会人”假设 1924年开始,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 1880-1949)主持了历时9年的“霍桑实验”后,提出了“社会人”假设理论。梅奥认为,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获得经济报酬并不是一切行为的主要诱因,社会交往、群体认可、角色影响力等精神上的需求才是决定人行为动机的关键。“社会人”假设的主要特征:人的社会性需要超越了物质需要,由此成为人们从事劳动的主要动机;工业革命与社会化分工使工作本身变得越来越单调,人们希望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求意义;在人群的组织中,存在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形式,其中正式组织中往往会存在非正式组织,人们对非正式组织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要比正式组织所给予的经济诱因更加重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决定员工工作努力程度的主要因素。”[2]人的工作效率取决于正式组织承认和满足他们社会性需要的程度。

“社会人”假设只看到了人类需求的精神层面,满足了人的感性需求,但过度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淡化了正式组织的物质激励的手段,这难以稳定地激发人的工作热情。此外,“社会人”假设没有认识到正式组织中有非正式组织成员,非正式组织中又有正式组织成员,过于偏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容易放松对领导者行为的研究,对如何激发人的积极主动性的研究也缺乏深度。

(3)“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思想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Maslow 1908-1970)提出。马斯洛认为,人总是有一种希望自己趋向完美的愿望,希望自己实现可以实现的一切。“自我实现就是使人的潜能现实化,也就是说,使这个人成为有完美人性的,成为这个人能够成为的一切。”[3]“自我实现人”的主要特征有:能够认识和感知世界,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独立的性格,但不以自我为中心;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具有自主性,具有优秀的鉴赏力;拥有深厚的资源,并时常有达成所愿的高峰体验;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伦理观念和深厚的哲学修养;具有优秀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自我实现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其理论本身存在的缺陷在于:人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所谓“潜能”是尚未被开发出来的能力,仅仅代表一种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自我实现人”假设过多强调了个人的自我实现,而忽视了社会的整体实现,也忽视了个体自我实现与社会整体实现的联系;此外,其假设忽略了自然人中还存在着具有超越自我的价值观而具有的忘我精神[4]。

(4)“复杂人”假设 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埃德加.沙因(Edgar H.Schein 1928-)于1965年提出“复杂人”假设,他认为,人们的需要与潜在的欲望是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的模式也随着人的发展阶段的变迁,所扮演角色的变化以及所处境遇与人际关系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复杂人”假设的特征:处于不同环境和发展阶段的人的需求各不相同,随着人的发展和组织环境的变化,人的需求随之变化;人在同一个阶段内会有各种需求,这些需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动机模式;不同的人对相同的管理方式、相同的人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反应,没有一套普遍适用的管理方法[5]。

“复杂人”假设的缺陷也很明显:“复杂人”假设理论过于强调了作为个体的人发展的特殊性,忽视了发展的普遍性,缺乏完整性;“复杂人”假设理论将人性的复杂、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性绝对化和既定化了,忽视了人的各种属性之间的不断转化、不断发展的规律;“复杂人”假设没有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和人的自我发展的要求,未能充分挖掘人的潜力。

(5)“道德人”假设 亚当·斯密基于人性中的“利他”因素于1759年提出了“道德人”思想。该思想认为,人有着以“同情”心为实质的利他因子,即关心他人的社会、经济利益的情感和承担对组织尽义务、负责任的道德情操[6]。

“道德人”假设的特征[7]:人们应该要有利于他人的同情心。人除了天生关心自己,还有关心他人的社会、经济利益的潜在属性;人应该要有理性,也还要有情感。“同情是人性中一个很强有力的原则。”追求集体利益的最大化。“道德人”追求的是他人或社会集体福利的促进和改善。

“道德人”假设的缺陷:“道德人”假设没有揭示出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和需求的复杂性,更没有意识到不同需求之间的动态变化、发展;“道德人”假设重点突出利他,这与“经济人”假设的利己学说是相矛盾的,并且,两种假设均出自亚当·斯密,因此,学界也一直都有“斯密难题”的争论。

(6)“文化人”假设 “文化人”假设思想来源于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 1874-1945)的人性的符号理论。德国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在此基础上正式提出“文化人”假设。韦伯认为,有一种无形的、具有感召力、代表时代精神、决定着事业成败并与当下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精神力量会被从事这些事业的人认可,这种力量就是“文化”。著名管理学家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 1943-)相应地提出Z理论,并提出企业文化概念,认为在企业中,文化因素可以最终决定人的行为和心理,部分地取代严厉的管理方式,提高劳动效能并加强员工关系。“文化人”假设的特征:具有高度的理性,丰富的情感和较高的修养,崇尚个人价值的体现;“文化人”以组织文化为指导,认可组织文化所体现的感召力并遵从这种文化;具有知识性和很强的求知欲;“文化人”能够提出创新性构想;“文化人”与上级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具有双向选择的权利;在组织文化的影响下,“文化人”在实际工作中逐渐学会了自我管理、自我分析。

“文化人”假设的缺陷:人的行为与心理并不是完全决定于文化因素,其自我管理、自我分析等行为同时还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企业存在的根本任务是创造就业和赚取利润,而不能将文化建设作为根本任务;再次,“文化人”假设过多地关注了人的文化性和精神性,而忽视了个体人的自然属性和客观背景,强调了个性,忽视了共性。

(7)各种人性假设汇总 我们将以上各种人性假设进行集合汇总,并进行对比分析列成下表。见表1:

表1 各种人性假设对比分析表

续表

二、“知识渐进人”“假设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上每种人性假设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人的本质,但仅仅总结出了人的某一种或某几种属性特征,并且各种假设都较为孤立,之间缺乏联系,没有揭示出人属性的权重变化、转换的规律和关系,更没有揭示出人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增长和知识渐进的脉络。在此,我们提出一种新的人性假设——“知识渐进人”假设。该假设围绕人的本质属性,从人类知识渐进的视角出发,以时间为轴线,总结人性特征的演进变化和内在联系,从而呈现出一个现实的“人”。

1.理论依据

人作为一种高级生命体,生存、发展于环境之中,会随着周边环境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属性特征。这里环境指总体的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又包括人生存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组织环境等(见图1),当人处于自然环境中,会表现出生物属性;当人存在于社会中,会产生社会属性;人存在于经济环境中会产生经济属性;人处于组织中会表现出组织属性;人以时间为轴,经历不同的环境,以不同的方式汲取各方面知识,从而形成了具有环境、经济、社会、组织等属性的价值认知,进而又形成了其精神属性。所谓生物属性是指人的物理存在及其不断生长的生物特性;经济属性是指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的特性;社会属性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组织属性指在组织活动中人与人、人与组织的关系;精神属性指人的情感、意志品质、思维和道德素养层面的范畴。但从表1来看,六种人性假设均没有完整地揭示出人的内在属性和特征。

图1 环境集合图

2.“知识渐进人”的属性特征

结合人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知识渐进人”应当具备以下属性特征:

(1)生物属性 人的生物属性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物理存在,即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生命体,而不是抽象的,他包括人最基本的组成元素;二是人类的自然生长规律,即人从出生到幼年、到青年、步入中年、进入老年、最后仙逝这样一个自然的过程,这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三是人类的生长环境,大自然赋予人类充足的阳光、空气、水等要素,人离开了现有的自然界就无法生存。可见,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要服从其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8]。

(2)经济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需要足够的维持其生长的物质因素,这些物质因素如何得来,首先需要生产,此时人成为生产者;然后要进行交换,交换的过程使人又成为了消费者。因此,人的自然属性引发了人的经济属性,即人的物理存在和生长规律决定了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双重特性。著名行为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Mc Gregor 1906-1964)指出:“一般人干工作都是为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9]这凸显了这种双重特性。在参与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人的首要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0]人的经济属性是贯穿人生大部分时光的。

(3)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从本质上说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人类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会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工作、生活于社会之中,其一切行为将不可避免地与周围的人发生关系。例如与同事发生生产关系、同事关系,与商家发生消费关系,与伴侣发生性爱关系,与家人发生亲属关系等,这些社会关系造就了人的社会属性。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即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离开了现实社会,就无法产生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鲜明地指出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人的社会属性使人区别于其他生物体。

(4)组织属性 所谓组织就是人类为了达成一定的目的,将诸多相关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互相协作而形成的团体。人们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组织为载体,这就使人的行为必然与组织中的人发生关系,这些组织关系激发了人的组织属性。人的组织属性决定了人们重视与组织成员的关系,重视组织群体对自身的认可。

(5)精神属性 人的精神属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包括利他情感(同情心)、道德修养、意志品质、理性思考等。人的精神属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深深植根于人的社会生活之中,这包含人所处的家庭环境、组织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教育、知识和经验的累积对其产生的精神影响。人的精神属性决定了人的精神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表现在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和选择上,表现为人类对组织精神和文化的认可度以及对现实的超越。同时,人的精神属性又表现为人的自我意识,包括正确认识自我、自我控制、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等。马斯洛说过:“精神生命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从而,它是确定人的本性的特征,没有这一部分,人的本性就不完满。”[12]

3.“知识渐进人”属性特征的体现

人的一生是从出生到仙逝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更是知识渐进的过程。虽然人具备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组织属性和精神属性,但是,在人的不同成长阶段,这些属性不会同时显现和起作用。随着人的不断成长,这些属性会先后显现出来,并体现出不同的权重。图2是体现人生全过程的时间轴,描绘了人的不同属性出现并作用于人的时段和顺序以及知识的渐进。

图2 人生的时间轴

由图2可以清晰的发现,人的成长经过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阶段。树木的发展经过发芽、育苗、小树、大树等阶段。人的思维的发展从幼稚、临摹、模仿到迁移、再现、重组、创造。人的知识水平由浅入深、从少到多、从无知到成熟。事物和有思维的人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经济的发展要遵循渐进性原则,人的发展更要遵循渐进性原则。知识的渐进性规律说明知识有一个孕育、萌芽、出土、成长、停滞、忘却的过程。比起之前西方各种人性假设,“知识渐进人”体现了人的多重属性特征和知识的渐进规律,随着人所处的发展阶段的不同,这些属性特征的比重会呈现动态变化。

“知识渐进人”与其他西方人性假设相比更具有合理性(见表2)。

表2 各种人性假设所体现的属性对比分析表

由表2可以清晰的发现,比起之前西方各种人性假设,“知识渐进人”体现了人的多重属性特征和知识技能的渐进规律,随着人所处的发展阶段的不同,这些属性特征的比重会呈现动态变化。

三、现代企业管理实践需要“知识渐进人”理论

1.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体现“知识渐进人”的发展要求

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三个阶段。20世纪初,古典管理理论产生,泰罗、法约尔和韦伯站在人的角度分别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过程理论和行政组织理论,建立了一整套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为后来的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世纪30年代的霍桑实验开启了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序幕。行为科学理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人的社会属性,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提倡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这体现了人类知识渐进的进程。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出现,管理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管理学进入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出现了重视企业文化的思潮,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这对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更加凸显了知识渐进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由此可见,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遵循了人的本质,不断满足了人类知识渐进的发展要求。

2.企业培训体现“知识渐进人”的发展要求

目前,经营状况良好、品牌知名度高的公司一般都是遵从人的属性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公司,例如海尔。海尔公司的培训原则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体现了务实精神,是在充分遵循人的精神属性和知识渐进规律基础上的理性创造,而员工也在精神属性的作用下认可和遵从这条原则。其次,海尔重视员工技能的培训,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即时培训”的模式,统一员工的动作、技能,并在内部刊物《海尔人》进行发表、讨论,以求形成共识,从而提高员工的整体技能。第三,海尔重视每个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为员工搭建了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创造性的设计了“海豚式升迁”、“届满要轮流”等培训举措,并出资建立企业内训基地——海尔大学,同时联合北大、清华、中科大、德国莱茵公司等国内外高校和培训机构建立起外部培训网络。海尔的培训体系,使员工逐渐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建立了较为牢固的合作关系,遵循了人的精神属性、社会属性和组织属性;提升了员工的工作技能和管理经验,使员工成为合格的生产者,遵从了员工的经济属性;满足了员工知识渐进的发展要求。

3.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知识渐进人”的发展要求

所谓企业文化就是被企业员工认可的,一种无形的、具有感召力、代表时代精神、决定着事业成败并与当下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精神力量。优秀的公司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并且能体现“知识渐进人”的发展要求。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JAC)在持续多年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为了使企业持续经营,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使企业永远18岁”的文化口号,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作为企业的目标和追求。企业文化必须以人为本,人才的培养才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根本,为此,JAC采取多项措施使自身向学习型组织转变。首先,开展“40+4”学习工程,由公司全面设计学习纲要,聘请多位培训师,对员工分别从思想和职业道德、专业基础理论、岗位专业等三方面进行培训;第二,JAC倡导“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无时不在”的学习态度,促进了员工的沟通与相互学习,同时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员工关系;第三,重视人的作用,构建金字塔式的人才工程,强调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使员工成为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JAC公司的大人才战略有利于培养员工的成才意识,也为员工提供了成才的路径,充分满足了员工的求知需求,也体现了员工由人到人才的知识渐进的过程。

四、结 论

综上所述,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就是相互映衬、相互作用的过程。基于西方人性假设理论而提出的“知识渐进人”假设体现了人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即人不断发展的历程。“知识渐进人”假设也是人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组织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是对人性研究不断深入的成果,该假设提炼出了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当具备的特征,并且发掘出了这些特征的动态变化性,符合现阶段人性发展的规律,是现实条件下对人的本质的客观解读。“知识渐进人”假设的提出是对现有的人性假设理论的超越和扬弃,为需求层次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企业组织管理和激励机制的运用中有广阔的前景。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3-27.

[2] 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64.

[3] 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73.

[4] 文 理,谢 武,孙超平.企业战略管理——原理、实例、分析[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229-234.

[5] 埃德加·沙因.组织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 大卫·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 文 理,顾植山,陶先刚.从五行学说的生长化收藏看中医的和谐发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7):899-902.

[9]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企业的人性方面[M].伦敦:英国企鹅图书有限公司,1987:78-79.

[10] 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82.

[11] 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12] 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23-224.

猜你喜欢

人性理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坚持理论创新
年味里的“虎文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