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规模专业化生产,增强实力合作化经营——南方山区农民水果生产经营模式调查之二
2013-03-29李治飞董朝菊王新娟实习
文/本刊记者 张 放 李治飞 董朝菊 王新娟 肖 田(实习)
【导读】 兼业生产、专业生产和合作生产是当前我国南方山区农民参与水果生产经营的主要模式,小规模分散种植和组织化程度低则是制约我国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两大主要因子。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扩大农民水果种植规模,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在提升农民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农民选择符合我国国情和果业生产条件的合作化经营道路,这应是提高我国农民水果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推动我国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科学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在“多予、少取、放活”的总原则下,充分尊重和发挥农民的创造性、积极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广大农民不仅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逐步过上了富裕的幸福生活。但是,农业、农民的弱势地位并没有得到有效改观,小农民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改变,农产品“卖难”问题此起彼伏,加上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农业比较效益越发走低,农民稳收增收乏术。
我国农民人均耕地少且分布不均匀,尤其是南方山区可耕作土地普遍呈碎片化,立地条件差,连片规模小,发展粮棉油等大田作物投入产出比远不及果树、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高,因此,对于许多宜果山区农民来讲,种植果树是增加收入的最佳途径。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先后改革了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取消了农业特产税,果品市场完全放开,水果业比较效益得到充分显现,广大农户或纷纷利用房前屋后和田边地坎的零星土地种植水果,或利用承包耕地和林地规模发展水果;与此同时,水果生产经营的相对高效益也吸引了社会资本纷纷关注和投资果业。1984—2012年的近30年时间里,我国水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水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迅猛增长,果品质量显著提升,不仅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国,而且国际市场竞争力也不断提高,鲜果及水果加工出口量大幅增加。
▲通往璧山县硕丰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葡萄生产基地的狭窄村道
合作社社员向记者诉说“道路”不畅给他们水果运销造成的困难 ▲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农民尤其是南方山区农民从事水果生产经营逐步形成了兼业生产、专业生产和合作生产等三种主要模式。无论哪种模式,单个的小农户仍是水果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民仍是水果生产的主力军,从事水果种植仍是南方山区农民在拥有极少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条件下过上富足幸福新生活的最大希望。但是,面对不断上涨的物价水平和社会消费水平,许多水果价格仍然停留在10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水平,果业生产效益逐渐走低,“果贱伤农”“增产不增收”现象频频发生,“种果增收致富”对许多果农来讲逐渐成了“天方夜谭”。
在现实和国情条件下,要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政府不可能也无力大包大揽,还必须依靠农民自身的努力探索和辛勤付出。因此,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根据我国农业、农村具体实际,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逐步引导和扶持农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推动我国水果产业持续高效发展,将水果产业真正打造成为农民尤其是南方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这应是当前从国家到地方各级都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现 实
一开始,农民种植水果,就是因为水果能够在市场上合法交易,除了供自己吃外,还可换回几个零花钱贴补家用。这也是长期受困于温饱问题的广大农民最简单、最朴实的想法和希望。在田边地脚、房前屋后栽上几株果树,在他们眼里,就如同放养几只“不吃不喝”的鸡鸭一样,果树结了果子,不仅自家吃水果不用再花钱买,而且还可以把多余的果子挑到集市上去买,换回几个油盐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果品市场巨大的需求潜力日渐显现,水果种植比较效益逐渐提高。在自然资源稀少、谋生手段缺乏的条件下,长期依赖土地、衣食温饱都成问题的农民,种植水果无疑是他们理想的、合法的、简捷的生财之道。于是,一些有头脑的农民开始利用自家承包耕地和林地较大规模地种植水果,将水果生产由过去的“副业”上升为主业甚至唯一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水果生产目的也由之前的自给自足、换回几个油盐钱而变成脱贫致富奔小康。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将水果产业作为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给予高度关注和大力扶持,在政府的宣传和政策导向下,不仅农民纷纷扩大水果种植规模,一些社会资本也流向农村租赁农民耕地和林地发展水果生产。
随着种植面积和产量的迅猛增长,水果尤其是大众化水果市场需求逐渐饱和,区域性、季节性果品过剩也随之出现,市场销售压力逐年增大,增产不增收现象频频发生,水果生产经营比较效益开始下滑。为确保水果种植的高效益,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一些水果专业户主动联合起来,在交流水果种植技术、团购农业生产资料的同时,对果品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开始合作生产、抱团闯市场,不仅有效降低了水果生产经营成本,而且还大幅提高了果品市场竞争力和生产经营利润。
▲通往璧山县登云坪农民水果专业合作社脐橙生产基地的优美村道
登云坪农民水果专业作社社长杨远昌(左)接受记者采访▲
在会昌县珠兰乡雁湖村租地种植脐橙的宋贤忠(左)与记者交流▲
▲宋贤忠的柑桔种植园一角
从兼业生产到专业生产再到合作生产,这是近几十年我国农民从事水果生产实践的主进程,也是我国水果产业化发展探索的大方向,这既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扶持,更离不开市场的淘汰与选择。
从兼业生产到专业生产,农民水果种植规模扩大、经营管护投入增加,水果种植品种和管理技术也得到优化,果品质量和种果收入也明显提高。但是,面对竞争激烈的大市场,以农户为单元的竞争主体,与挑担叫卖的兼业生产者相比,水果专业户的优势并不突出,仍然是单家独户闯市场,在买方主导市场的情况下,专业果农仍然不能掌握交易主动权,种果收益很容易受到一些不公平竞争因素的影响,“丰产不丰收”现象仍不可避免。同时,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提高自身的收益,一些果农往往还会突破道德底线甚至违反法律法规进行恶性竞争,对水果安全生产和市场开拓带来严重影响。如近几年发生的苹果药袋事件、柑桔“脱绿”染色事件等,个中既有不法商贩的唯利是图,也有生产者的默许与配合。试问,有哪位苹果生产者不知道浸药纸袋对苹果食用安全的影响?有哪位柑桔生产者不知道未成熟的柑桔“脱绿”染色后食用品质仍极差?在明知产品有毒或质量低劣的情况下,还有部分生产者要迎合商贩的要求掺杂使假或使用违禁品,其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生产的果品能够顺利销售出去,收回生产成本,并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
兼业生产和专业生产的果农因为单元规模太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只能任人“宰割”,或者听天由命。因此,小规模生产经营的果农联合起来,组建和成立农民水果专业合作社(协会),被视为小农民通向大市场的纽带与桥梁。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引导扶持下,近几年全国各类农民水果专业合作社 (协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可以说,凡是果业成规模发展、种果农户较多的地区,无不成立了各式各样的农民水果专业合作社(协会)。综观这些合作社(协会),大都由基层干部如村、组负责人或种果大户或营销大户牵头成立,也有一些合作社由涉果企业牵头成立,然后通过一定的章程和制度将果农松散地联结在一起,或统一生产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或统一水果品牌、统一对外销售,或统一购买农资。但是,绝大多数合作社由于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社员与合作社、社员与社员间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加之合作社自身赢利乏术,能够给社员提供的服务有限,更别说为社员争取更多的利润。尤其是在联合果农共同闯市场方面,许多合作社几乎是无计可施,大多数时候尤其是在区域性、全国性水果丰产的情况下,果农还得独自面对市场,承担丰产不丰收甚至亏本的风险。记者近几年深入产区调查的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民水果专业合作社的运营都是不规范的,对果农合作生产闯市场无多大实际意义,一些合作社已经沦为领头人贩卖果品、购销农资的“私营企业”,或者成为社会资本申请政府补贴和项目扶持的“招牌”,对推动区域果业发展、提高农民种果收益作用不明显,农户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抉 择
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组织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是制约我国水果产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大瓶颈,也是果农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收益难以提高的关键所在,这些早已成为各级领导和业内人士的共识。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农户适度规模专业化种植、合作化经营,应是我国农民尤其是南方山区农民发展果业、提高收入的根本途径。
▲在会昌县周田镇租地从事种养业的汪晓春(左)与记者交流
汪晓春的脐橙种植园及猪舍一角▲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特产经济作物处洪国伟处长接受记者采访
适度规模是农民专业化种植、“主业”化经营,依靠果业长期生存与发展,并最终过上富足无忧生活的基本前提。在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镇,农民李平夫妇二人种植以梨橙和血橙为主的柑桔30亩(2 hm2),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农民陈斌夫妇二人种植柑桔40亩 (2.33 hm2),年纯收入最高达20万元多。在江西赣南,农民宋贤忠夫妇二人在会昌市珠兰乡承租山地30亩(2 hm2)种植柑桔,年均纯收入10万元以上;农民汪晓春一家3人在会昌市周田镇租地60亩(4 hm2)种植柑桔,并发展养殖业,年纯收入在40万元以上;寻乌县吉潭镇农民陈殿伟一家三口,种植柑桔50亩(2.67 hm2),年纯收入至少在25万元以上……面对记者的采访,这些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对他们当前的收入状况很满意,非常感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在果实销售无忧的情况下,他们已经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而这些农户收入高的最主要条件就是他们拥有较多的土地资源,水果种植具有一定的规模。赣州市果业局局长吴志海告诉记者,赣南脐橙主产区,农户柑桔种植面积至少都在5亩(0.33 hm2)以上,多数农户种植面积达 15~20 亩(1~1.33 hm2)。大面积种植柑桔为农户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许多农民都愿留在当地农村从事柑桔生产。
2012年记者到云南华宁早熟柑桔产区采访时了解到,当地农民把能够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都种上了柑桔,家家户户都有十多亩甚至几十亩上百亩桔园,许多农户每年种桔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远远高于当地公务员的收入。种桔致了富的农民,不仅在公路沿线建起了座座漂亮的楼房,而且在冬季农闲季节还自发组团到国内外旅游。
但是,与上述这些果农相比,我国南方山区绝大多数农户拥有的、且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都不足10亩(0.67 hm2),更多的农户都在5亩(0.33 hm2)以下,土地资源的“稀缺”使得众多农民根本无法依靠农业发家致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一方面,非农产业就业需求不断增加,吸引了大批农民离开农业进城务工,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新渠道;另一方面,社会生存发展成本提高,农民增收无门,也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赚取财富,以维持家人生活和家庭发展。尽管大量农民离乡别土流向城市,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但是坚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其承包的集体土地几十年来却没有太大变化,他们真正拥有的、可长期合法使用的土地面积并不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许多农民“离乡不弃土”,他们即便在城里拥有了住房,生存、生活基本无忧,但对家乡的承包土地大都不愿放弃,或荒芜或低效经营,或“拼”给他人耕种,土地对他们来讲永远都是一颗“定心丸”,是他们在危急关头的生存保障。即使一些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农村户口变成了“城市户口”,把承包土地交还给了集体,但这些土地要么沉睡,要么低价转租给个别农户或社会资本,对集体土地科学再分配的很少。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讲,尽管近几十年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他们拥有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并没有增加,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依靠的仍旧是那少得可怜的一亩三分地,为了生存,为了子女教育,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
▲江西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肖鸿勇站长接受记者采访
土地的产出是有限的,尤其是种植常规的粮经作物和水果等。一亩地挖不出个金娃娃。要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水果种植总收益,就必须依靠扩大规模来实现。但规模的扩大也不可能是无限的。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不可改变,农民人均耕地极其有限,即使大部分离开土地的农民交出手中的承包地不再回到农村,但我国农民也不可能像其他一些国家的“农民”那样拥有成千上万亩的土地,尤其在我国南方以生态保护、水土涵养为第一要务的山区,农民可开发利用的土地更少。另一方面,农户的劳动力资源和投融资能力也十分有限,只有适度规模种植,农户才能既高质量管护果园,又能实现最佳的投入产出比。不少业界人士认为,目前我国南方山区种植常规果树品种,以每个果农管护15 亩 (1 hm2)、 每户家庭发展 30~50 亩 (2~2.67 hm2)果园为宜,这样他们既有时间和劳力管护好果园,也基本能够承担果园的生产经营性投入,并保持较高的收入水平,同时也比较贴近我国农业农村实际。
▲ 赣州市果业局局长吴志海(中)向记者介绍情况
不过,相对于大市场、大产业,几十亩甚至几百亩的规模还是太小,单个的果农在大产业中的地位仍然是微不足道,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依然是力不从心,还必须通过规范的契约协议联合起来,以组建合作社或协会的方式,扩大产业规模,创建自主品牌,提高竞争实力,最终在市场谈判中赢得话语权,让更多的利润向生产环节倾斜。在云南华宁早熟柑桔产区,常年到此贩销果品的新疆客商,每年七八月来到产区便直奔大型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普通零散种植户的柑桔即使要价低一些他们也很少收购。一方面,农场和合作社种植规模较大,管理相对规范、标准,果品质量相对较好且整齐,他们能够比较方便、快捷地采购到自己理想的果品;另一方面,人工成本不断上涨,收购农场和合作社的果品,他们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工成本,而且还能够减少人员交集,防止与当地生产者和经营者发生矛盾,规避不必要的风险。重庆璧山硕丰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常年到该地收购葡萄的客商每年都会直接与合作社联系,然后与合作社签订收购协议;在葡萄成熟季节,合作社根据客商需求,组织社员采摘装运葡萄。相对于合作社,小规模种植的普通果农卖果就要困难一些,这一点在产业发展比较成熟的主产区尤其明显。记者在云南华宁采访调查时发现,一外来的小商贩正在路边整园采购零散种植户远没达到成熟上市要求的温州蜜柑,不仅果小色青不堪食用影响产量,而且销售价格也要比合作社等低0.30元/kg以上。在重庆璧山早蜜莉葡萄种植基地,一些葡萄种植户(甚至包括一些参加合作社的社员)独自与同一批客商签订了销售协议,但价格明显低于合作社签订的协议价。这些种植户之所以要低价甚至采青售卖,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担心自己的水果卖不出去,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激烈、销售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面对收购商的不断打压,辛苦付出一年的“小农”面对可能“血本无归”的结局,几乎个个都会“慌了神”,对于他们来讲,有点利润或者保本便已是最好的结局。因此,采青或低价抛售的恶性竞争也就在所难免了。
会昌县果业局文方华(右)向记者介绍情况 ▲
对于已经习惯于自给自足为主要生产目的的中国农民,长期以来几乎是与世无争地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面对长年累月辛苦付出而换来的入不敷出的生活窘境,他们除了叹息自己的“命”不如人外,基本上想不出其他什么“辙”来,更别说主动联合起来与不公平的市场环境抗争。因此,尽管目前我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发展了很多,但真正由农民自发组织并发展起来的合作社(协会)很少,更别说规范运作、健康发展了。首先,农民没有合作意愿,没有合作基础,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都是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由基层干部或当地能人领办,农民被动参与。其次,合作社经营管理不规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员(会员)的果品生产与销售问题,大多数社员(会员)无力也不愿参与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再次,合作社自身造血功能缺失,不少合作社(协会)只能凭借管理者的个人能力和 “高尚情操”免费给社员(会员)提供简单的技术咨询服务或农资统购服务,在正常运作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合作社名存实亡或沦为私人企业也就再所难免了。另外,近年来为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水果等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从中央到地方,许多优惠政策和涉农资金都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了不少农业项目的承担者,这就为一些有头脑、善钻营的农民或社会资本争夺政府扶持和补贴提供了机会,他们常常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之名争取相关扶持资金和项目资金,但实际并没有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上,一旦无利可图,他们便溜之大吉。对于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乱象,一些基层管理干部告诉记者,不少专家和领导一谈我国农民水果专业合作社发展就拿美国的“新奇士”作参照,完全忽视我国国情,有些理念一开始时就出现了偏差;同时,政府时不时还拿出一些条条框框搞些评选活动,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拟定了各种“理想模式”和“快速通道”,弄得他们在深入合作社开展相关工作时都无所适从。
硕丰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登云坪农民水果专业合作社都是重庆市璧山县两个比较典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尽管登云坪农民水果专业合作社所处的地理环境要差很多,但由于合作社领头人是当地的村支部书记,是县内外出了名的“能人”,因此,合作社得到的政府补贴和项目支持就远比由种植和销售水果苗木致富的普通农民带头组建的硕丰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多了:登云坪合作社脐橙种植基地不仅修通了水泥便道,而且山坪塘整治也快完工,合作社在支书的带领下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果品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大力追捧;硕丰合作社尽管毗邻璧山县县城,与邻近的青杠街道和来凤街道小城镇也就几公里,但通向葡萄种植基地的道路仍然是一条仅能容一辆车单次通行的泥结碎石道路,一遇大雨,农民进出果园和家门都是两脚泥,更别说车辆通行。2013年6月记者在硕丰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访时,一位正采摘销售葡萄的大姐一听说记者来了,便放下手中的果筐,跑回家中拿出她家生产的桃让记者品尝,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桃、枇杷、葡萄等水果不仅味道好,而且绿色、安全、放心,但由于进村道路路况不好,客商大都不愿意进村收购,果实集中成熟阶段销售比较困难。大姐一再叮嘱记者,帮助他们向政府和社会呼吁呼吁,请政府和企业支持、帮助他们把乡村小路硬化一下,为他们勤劳致富铺设一条绿色通道。
▲寻乌县果业局副局长赖才华(左)等与记者交流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包产到户、分户经营的“小农经济”与“大市场”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尽管农业产能与过去相比大幅提高,但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的财富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生存、发展的需要,城乡差距、工农业剪刀差日益拉大,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最大的现实问题。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村土地合法有序流转,扩大农户农业生产规模,引导农民合作生产,以此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这既是党和政府既定的国策,也是广大农民在长期实践中的正确抉择。
未 来
“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关键。毋庸置疑,现阶段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仍将是我国包括果业在内的农业生产经营的最大主体,几亿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仍是党和政府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如果祖祖辈辈耕耘土地、依靠农业生存、发展的农民从此过上了富足、幸福、无忧的新生活,那么农业、农村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谁来务农”的困扰也会成为真正的“伪命题”,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将不再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当然,“农民”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依靠“农民”身份的转变,以简单的城镇化或户籍改革来消灭“农民”这个称谓就能解决(如将“农民”变成“居民”甚至“市民”),必须通过改善和优化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保障,实实在在地破除城乡利益壁垒,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公平拥有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平等享有社会权利、政治权利,让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中体会到自身的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能得到应有的经济回报和国家保障。
安远县脐橙种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古祖亮(中)与记者交流▲
目前我国农村尤其是南方山区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土地大量撂荒或低效经营,在造成农业生产资源极大浪费的同时,也为国家调整、优化农村土地政策,扩大农民种植规模创造了机遇。政府应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对闲置和低效农地的归集与再分配,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在新“土改”中,首先要保证农业用地的性质不变,在完善和优化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制订农业用地功能区划,划定土地使用尤其是粮食生产用地红线,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引导农民和社会资本在优势区域发展优势农产品,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其次要优先保证农村集体土地流向当地农民,科学引导农民规模发展比较效益高的区域特色农业,增加农民土地收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要提高资本介入农业生产的门槛,尤其要严防社会资本低成本掠夺农业生产资源从事非农生产,肆意侵占村集体和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对集体土地处置的话语权。再次要强化土地监管,提高土地撂荒和低效经营的成本;要进一步优化农业扶持政策和财政补贴办法,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企业得到科学扶持和补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稳定农业生产队伍。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和补贴,应从对农户和企业的直补等转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及研究与推广实用技术等方面,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力,让农业生产者获得更多、更稳定的收益。
在解决农民规模种植问题的同时,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规律,根据现有的科技条件,因地适宜发展比较效益相对较高的产业,以此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农业部制订的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对引导我国农民在优势区域发展优势农产品,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应根据市场需求、产业规模和科技条件的变化,进一步完善、修正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尽可能地引导农民把优势农产品布局到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区域,在追求高品质生产的同时,还应看重高产、高效益。目前我国柑桔、苹果、梨、香蕉等大众化水果生产都或多或少存在供过于求的问题,区域性、季节性产销矛盾突出,在生产成本不断上行、物价水平高企的情况下,水果生产比较效益持续下降。随着大批幼龄果园陆续进入结果期和盛果期,随着农户培管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大宗水果即使保持种植规模的相对稳定,但总产量仍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因此今后一段时期产销矛盾会更加突出。过去,不少地方通过行政和财政等手段对农民种植什么样的水果进行了不少干预,在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优势并不突出的情况下,这些果园要么产量低,要么质量差,要么价格贱,种植效益不高,农民管护积极性不断下降,弃管、抛荒果园日渐增多,以至拖累了整个产业的发展。今后,在做好区域布局规划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应尽量减少对农户水果生产的直接干预,引导农户树立“能产不等于高产”“可吃不等于好吃”“有需求不等于高效益”的市场意识,按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产业和品种,走特色果业、高效果业发展之路。
▲寻乌县漫山遍野壮观的柑桔园
同样,对农民生产经营行为的组织,政府也应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和政策导向。农民组建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其目的就是面对和参与市场竞争,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增加水果种植收益。既然是市场方面的事情,政府就应该遵照市场经济规律,放手让农民去自我组织、自我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市场监管和协调服务,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作、健康发展。对于目前我国农民水果专业合作社存在的各类问题,重庆市农业委员会特产经济作物处处长洪国伟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参与合作社的果农个体实力太弱。一方面,果农经济实力太弱,果业收益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普遍偏低,导致合作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果农社会地位太低,长期处于偏远闭塞的环境里,思想守旧、思维迟缓,导致合作参与度不深。相对于“能人”“商人”和大企业,农户个体地位明显不对等,因此,自愿参与、民主管理、合作共赢对于众多农户来讲仅仅是一句口号,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及利益分配等不得不让能人和企业说了算。为此,洪国伟处长认为,要有效解决农民合作社运作不规范问题,首先就要提高农户参与合作社的实力,提高农民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让他们在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中平等享有话语权和财产处分权。一些基层管理者建议,在现阶段,政府可充分利用村民委员会的作用,进一步厘清农村村民自治委员会的职能,明确村民委员会对集体土地处置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权利,强化和突出其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以此提高农民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实践表明,凡是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功能发挥得越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就越高,当地的农村经济就发展得越好。
适度规模专业化种植,增强实力合作化经营,这既是我国农民尤其是南方山区农民发展水果产业的伟大实践,也是提高我国农民水果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实现我国果业产业化、现代化经营的科学路径。农民是党和政府长期关注、扶持的弱势群体,水果产业作为发展山区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佳产业,只要解决好了规模化种植和组织化经营问题,那么,农民致富奔小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梦想就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