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国豪:矢志桥梁 心系教育

2013-03-28康华明胡贵勇汪先平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同济大学桥梁教育

康华明 胡贵勇 汪先平

李国豪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杰出教育家、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同济大学副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任国家科委力学、建筑学科组组长。1958年任南京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1977年“文革”结束以后,任同济大学校长,期间,他以无私无畏的勇气,迅速恢复了学校教学秩序。他辛勤耕耘,教书育人,学生桃李满天下。他提出了“两个转变”的发展战略,奠定了同济大学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基础。在国家重大课题的决策与咨询上,他亦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生潜心中国桥梁事业

1913年4月,李国豪出生于广东省梅县。16岁时,他来到了上海的同济大学。1938年7月,为了学到更多本领报效祖国,他远赴德国留学深造。1940年,李国豪的博士论文《悬索桥按二次理论(变位理论)实用计算方法》在德国的《钢结构》杂志上发表,轰动德国桥梁工程界,人们称他为“悬索桥李”。在德国留学期间,他获得工学和特许任教工学两个博士学位。

李国豪一生潜心中国桥梁事业,开拓了桥梁结构理论和桥梁抗震、抗风理论,成为我国土木工程和桥梁结构工程领域的先驱,并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李国豪曾对学生说:“我一生梦寐以求的,就是在祖国的长江大河上建造中国跨度最大的悬索桥。”虎门大桥、南浦大桥规划建造之初,都曾考虑过国外的设计方案。李国豪强烈呼吁,中国人可以自己建大桥,最终获得高层领导的支持。

李国豪教授与桥梁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我国桥梁结构理论的开拓者。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李国豪的名字,镌刻在众多赫赫有名的桥梁上。即便是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和对祖国、对事业的热爱,依然坚持科研工作。为了解决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出现的桁梁桥晃动问题,在没有资料、计算工具和图表的不利条件下,他硬是凭着个人记忆,用笔算自编一本常用数学用表,用每天报纸的页边和中缝进行演算。最紧张时,连手纸都派上了用场。通过三个月艰苦卓绝的工作,他完成了大桥振动的初步理论研究,也证明大桥稳定没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他先后担任了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和主任委员;1955年和1994年先后被推选为首批中科院院士和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荣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陈嘉庚科学奖;1981年被推选为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1987年被授予“国际结构工程功绩奖”。因为卓越的成就和国际影响,他先后被授予德国歌德学院的歌德勋章和联邦德国的大十字勋章……至今,国内外的同行都普遍承认,中国桥梁界能够自己建造任何形式的大桥,是与李国豪的终身贡献密不可分的。

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同济校长

李国豪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教育家。近70年的教学生涯,他桃李满天下,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我国桥梁和结构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的学生中有项海帆、范立础等四位院士,还包括几十位知名教授。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立础深有感触:“李校长一生不仅是大家科学事业上的导师,更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领路人。”在任名誉校长期间,每年的开学典礼,李国豪总要亲身参加,并深切勉励学子:大学里要做两件事,学做人和做学问。李国豪教授还十分关心学生的成长,强调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倡导不同学科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创新意识。1993年设立的“李国豪教育奖励基金”,10多年来已经有数百名优秀师生获得了奖励。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他就冒着白色恐怖,为营救被捕学生四处交涉。1956年,李国豪光荣入党,他非常珍视党员的身份,学生项海帆与他同日入党,从此被他亲切地称为“海帆同志”。学生范立础记得很清楚,当初李国豪教授动员他入党,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漂亮辞藻,只有一句话“人对自己约束多一点没坏处”,这也成为学生一生的自诫。

为学先正身,这是李国豪教授一贯的主张。他说,现在的大学生和我们是两代人,两代人之间自然有代沟。我们一直都在研究桥梁问题,在两代人的心灵之间也应该架设一座相通的“桥梁”,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他在教育子女和学生的时候,都是把做人放在了第一位。在他的倡导下,同济大学将人格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就在不久前,他还欣然为学校新成立的学生社团组织——“同济青年社会发展研习院”题写牌名。“做人要正派,做事要讲诚信”,这是李国豪校长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20世纪80年代初,宝钢初建设多久,为了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有关部门召开现场会,传闻基调已定:宝钢要下马。然而,李国豪教授坚持独立判断,作为宝钢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他顶住压力,经过科学论证,力陈建议“宝钢不能下”,得到中央领导重视和采纳。宝钢人常说,如果没有李教授,很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宝钢。

1984年担任同济大学名誉校长以后,李国豪仍时刻关心学校的发展,为学校争取支持奔走呼吁,为学校改革成就抚掌欣慰,为实现综合性大学的理念、恢复医学专业,他亲自出访海内外,广泛联络校友,推荐优秀人才。2003年9月,90岁高龄的李国豪教授被授予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荣誉称号。

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

同济大学桥梁专业以严谨、笃实、追求创新享誉国内外,李国豪是这一学风的开创者。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和教育家、曾任同济大学副校长的翁智远,20世纪40年代是同济大学土木系的学生。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时任土木系主任的李国豪在入学仪式上的讲话:“做学问,好比是造桥,桥基不稳,地动山摇。工科学生一定要扎扎实实打好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再艰苦也要咬牙挺过来,千万不能做思想懒汉。”

跟着李国豪做研究,没人做得了懒汉。他严令研究生和教师,校图书馆所有与桥梁专业有关的书籍和期刊一本不落,全都得看。李国豪的两位学生——项海帆、范立础当年都在老师督促下,做过上千张的读书卡片,这成为后来当选院士的“起步之路”。范立础院士回忆,当李先生得知他一人带五六名博士生时,立即严肃质疑:“你有那么多选题让他们做吗?”一句话让他醍醐灌顶,一个老师的研究面、精力毕竟有限,“李先生的严,严在教育质量上,严在人才含金量上”。现任同济大学桥梁抗风研究室主任、桥梁工程系主任陈艾荣当年曾受李先生指导写一篇论文,被要求前后改了十多稿,改进观点、改进论证,甚至连标点符号老先生都认真圈改,毫不马虎。

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他崇尚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谨科学的态度。凡是做过他助手的人都深深地为他尊重事实、一丝不苟的态度所感动。他在科研选题上一贯倡导“必须具有工程背景,必须解决实际问题”。他常说,我们的研究主体是工程,左右臂是数学和力学。他的严谨治学和求实敬业精神,让他在国际、国内赢得了崇高威望。

大胆推行教育教学改革

李国豪是同济大学近百年历史中最具知名度的校长,也是对同济大学影响最为深远的校长。1929年,16岁的李国豪就考入当时以医科和工科著名的国立同济大学,他也是同济历史上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此后,除了在德国留学的8年,李国豪再没有离开过同济大学。1946年学成归国,他先后担任同济大学工学院院长、学校教务长、第一副校长等职务。1952年,他主持创办了同济大学的桥梁工程专业,并先后出版了中国在此领域的第一部中文教材《钢结构设计》和《钢桥设计》。1955年,他开始培养桥梁工程研究生;1956年,担任副校长,创设工程力学专业,并亲自讲授板、壳力学,培养了首批工程力学专业的大学生。

1977年,“文革”结束百废待兴之际,李国豪被任命为同济大学校长,带领同济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他以极大的勇气,迅速恢复了学校教学秩序,先后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八项措施: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教师设置的课程、实行学分制等。为迅速恢复、提高同济大学的学术研究水平,他不顾很多人的顾虑,对好几位戴过“右派”帽子的中青年学者委以重任,项海帆、范立础当时都名列其中。事实证明了李国豪的眼光和勇气,范立础对此深有体会:“没有李先生的冒险,很可能没有我们今天的成就。”

李国豪审时度势,明确提出了同济要实现“两个转变”的发展战略构想:从工科学校向多科性大学转变;恢复与德国的传统联系,向国际性大学转变。从此以后,同济大学获得了快速发展,向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步迈进。他积极推动同济大学与许多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制订了学校恢复德语教学的计划,同济大学成为中国对德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1982年3月,在德国文学家歌德逝世150周年纪念日,李国豪被歌德学院主席团授予歌德奖章。他还提出建设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组织学校大批科技人员走上经济建设第一线,并亲身参与上海黄浦江大桥建设规划和宝山钢铁厂建设的论证工作。他十分重视学校人文精神的培育,主持制定了“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同济校训。在某种意义上讲,他更是同济大学的精神支柱。

“矢志桥梁,化天堑为通途,成一代宗师;心系教育,沐桃李以春风,立千秋典范”,这是2005年李国豪逝世后,他的学生对他的评价,也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李国豪一生热爱祖国,以他的人格力量、学术成就和闪光智慧,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不仅是同济的骄傲、是我国科教界的骄傲,同时也是中国人的骄傲。李国豪在担任同济大学校长期间,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学校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以“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同济精神。时至今日,他的塑像依然矗立在同济大学校园内,他的教育思想和治学理念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同济人,也为我国当前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他在学术领域的建树以及为同济建设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 2000年1月19~21日 全国首次普通高校春季招生考试举行

2000年1月19~21日,全国首次普通高校春季招生考试在北京和安徽举行。北京有1100多名考生参加考试,安徽有3.5多名考生参加考试。春季高考主要特点有两个方面:首先,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在招生计划上有调节权,在生源质量好、学校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适当扩大招生名额。其次,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除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外,凡符合有关规定者均可在秋考之外再选择参加春考。目前,北京、安徽、内蒙已暂停春考,天津、上海、山东尚保留春考。

● 1986年1月15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成立

1986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在北京成立。国防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军事学府,是全军唯一的一所高级指挥院校,直属中央军委领导。担负着培养陆、海、空军军以上指挥干部,地方省级领导干部及中央国家机关部以上负责干部,并从事有关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问题的研究,为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各总部的决策起咨询作用的任务。设有13个教研室和3个研究所、2个编研室,5个学员系、班和研究生院。在学科建设上,逐步形成了军事、政治理论、工程技术、科学技术4大类,156个课题专业,在研究生教学中,已开设了13个专业。拥有军事学8个一级学科中的6个,7个学科专业领域进入全军“2110”工程,5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 2002年1月10日 著名民俗学家、教育家钟敬文逝世

钟敬文先生是我国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教育家、诗人、散文家。1927年秋,钟敬文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任助教,与顾颉刚等人组织了民俗学会,1928年秋到杭州,先在一所高级商校教国文,后转至浙江大学文理学院任讲师。1934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文科研究院学习,并继续民间文学研究。1936年夏回杭州,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后到桂林,在迁至桂林的无锡教育学院任教。1941年到中山大学文学院任教,1947年夏,任香港达德学院教授。1949年8月,应北京师范大学校委会主席、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之聘,钟敬文先生就任师大中文系教授,并兼任北京大学、辅仁大学教授。1952年教育部任命钟敬文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教务长,1954年又任命其为北京师范大学科研部主任。2002年1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 1987年1月6日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成立

1987年1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成立国家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国家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要负责收集、处理、分析国内外有关教育管理的信息,为教育部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服务,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服务。为教育部机关各司局业务管理活动提供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环境和服务。组织、协调和推进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逐步建立为教育管理服务的全国教育信息网络。负责制定国家教育信息标准和数据交换标准。开展教育信息战略研究,与国内外相关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信息交换和交流合作等。同时负责编辑出版国家级学术类期刊《中国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类期刊《世界教育信息》《基础教育参考》。

● 1987年1月13日 著名汉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陆宗达病逝

陆宗达,祖籍浙江慈溪,1905年2月13日生于北京,曾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汉语言文字学家。

1928年秋天,陆宗达从北大毕业。不久,北大国文系主任马裕藻先生聘请他前去任教,教预科的国文课。1931?1937年,陆宗达先生在北大本科开设训诂学课程。从1947年起,开始任北京师范大学专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院系调整,仍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在教学过程中,他把季刚先生当初教授《说文》和古韵的方法传授给自己的研究生,使他们受到严格的训练,为后来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基础,为传承我国丰富的传统语言文字学作出了积极贡献。1987年1月13日,陆宗达在北京病逝,终年83岁。

猜你喜欢

同济大学桥梁教育
重庆桥梁发展史揭开新篇章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我想做一名桥梁工程师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用提问搭建有效初中数学教学的桥梁
在极限的边缘上继续努力吧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