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为编制扫大街”显体制之殇

2013-03-28郭文婧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街体制公共服务

郭文婧

近日,哈尔滨市招聘457名清洁工,引来1万余人报名,其中近3000人拥有本科学历,25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事业编制”则是此次招聘最大的亮点。(2012年11月2日《生活报》)

劳动无贵贱,人各有志。本科生、硕士生报名应聘当环卫工人,既无关人才浪费,也不必上纲上线地批评讥讽。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要求的提高,各种先进机械设备用于清洁环卫,吸收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来从事现代环卫工作,也无可厚非。然而,近3000名本科生、研究生冲着“编制”来报名扫大街,就值得思忖了。

理想经不住现实的诱惑。虽然人尽其才、人岗匹配、实现自我的择业取向是应该提倡和坚持的,但横亘在面前的是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差异,“编内”人员意味着进入保险箱,“编外”人员意味着临时和流动,加上事实上的同工不同酬,让理性的人没有理由不去选择有编制的岗位。至于后来的痛苦,只有用人单位和向现实低头的大学生、研究生独自去品尝。但从社会角度看,最后的成本无疑都由社会、由纳税人承担了。

编制是一个计划色彩浓厚的专业名词,如果说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编制对防止机构无序膨胀、人员无限增加、消耗大量公共资源是有益的。但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之下,在社会公共服务需求量不断扩大的今天,在追求效率与公平的主题下,编制,特别是对事业单位的编制,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制约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制约社会公共服务扩大与质量提高的障碍。

首先,基于“编制”的社会保障政策,造成“编内”人员与“编外”人员在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不公平,不仅成为一个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而且直接影响着公共改革的推进。其次,“编制”的束缚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最后,落后的编制管理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共服务的绩效。“编内”人员由于是“铁饭碗”,积极性不高。而“编外”人员,由于政策的限制,在职业发展和权益保障上面也存在许多障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力的发挥。

现在,国家正在进行事业单位改革,而如果不破解落后的编制管理,就不能真正实现以“事”为主,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大学生“为编制扫大街”是一种尴尬,尴尬了僵化的体制之痛,也尴尬了僵化的思维之痛。面对这种尴尬,我们需要反思,更需要迈出改革的步伐。

猜你喜欢

大街体制公共服务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研究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
经典来信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图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趣图
在大街上抓拍到的爆笑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