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当农民并不意味读书无用
2013-03-28瞿方业
瞿方业
苗卫芳2008年考取河北某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没能找到一个理想的“铁饭碗”,最终选择回村务农。一些村民以苗卫芳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
当下一些人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总会发出读书无用的论调。还有人将高中生毕业后选择不读大学也和读书无用论挂起钩来,一时之间,似乎读书真的无用了。果真如此吗?
对于读书,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得很好,读书为学有三大功用:娱乐,装饰,增长才干。这就是说,读书无论是自我提升还是为了让谈吐高雅,抑或增加才能,都大有作用。这个道理早就成为常识,许多人都明白。但中国人读书的目的一直都过于实际,“黄金屋”“颜如玉”从而大行其道。
实用主义没什么大错,也并无不可,而读了书却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就感觉没什么用了。这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将读书定位成投资和回报的关系。严格说来,读书是有着投资和回报关系的,只是有些回报慢些,有些回报快些,这和所学专业有关,也和一些人对机缘的把握有关。那些适应市场程度高的专业就业率就高,反之则低。
理性地看,受教育程度会决定找工作的难易,待遇和发展空间也非常不同。何况每年几百万的毕业生,并没剩下多少。只是大学生不像十多年前一样,毕业就能被安排成“公家人”,这就让一些人觉得读书改变命运的程度大大地减弱了,没有过去那种一步登天的感觉了。
其实,这才是回归到读书的常态上来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多数人都可以接受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读书人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大大增多。十多年前只要“考上学”就相当于命运改变的那种现象不再,而那种现象,一是体制的原因,二是人才太少,竞争远没有今天激烈。人才多了,竞争自然激烈。而一些竞争中的失败者自然就不会风光,必然产生失落情绪,这种失落情绪和一些人头脑里残存的读书端“铁饭碗”的想法产生脱节,读书无用论就产生了。
回头再来看苗卫芳回乡当农民这件事,虽然他再次当了农民,但和从前没有读研之前绝不会相同,更不意味着读书无用,如果仍然像过去一样死抱着读书吃公家饭的思维,才感觉读书无用。苗卫芳39岁才毕业,这只能说,他读书太晚,而非读书无用。而且,既然读了那么多书,只要踏实肯干,读书造就的才能必然有用。
尽管有人将他当成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但绝不会改变许多人以读书来改变命运的选择。最近,莫言获得诺奖,这是读书改变命运的最生动体现。那些不读书的人,恐怕永远达不到这样的人生高度。可见,不读书的损失是多么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