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调查

2013-03-28曹盛民解欣于明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体育

曹盛民 解欣 于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面临着社会、工作和生活的多重压力,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全面了解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分析研究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各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对策措施,笔者近期对东北大学、沈阳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开展了一次集中调研。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内容包括体育锻炼、睡眠质量、生活习惯、上网时间、课程设置等方面。为了增强调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次调研的对象主要针对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覆盖了不同的院系和专业,共发放调查问卷658份,其中男生367份,女生291份,其中有效问卷631份,占全部问卷数的97.4%。

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原因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和深入研究,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普遍淡薄。调查显示,48.3%的大学生没有自己的体育锻炼计划,40.5%的大学生随机安排自己的体育锻炼计划,只有11.2%的大学生有个人的体育锻炼计划。在回答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方面,有26.3%的大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减肥而参与课外活动体育活动的大学生占24.9%,为了缓解学习压力的占19.6%,真正为强身健体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大学生仅为29.2%。而在回答每周参加体育运动的频率时,选择每周1次的大学生占45.6%,每周2—3次的大学生占39.3%,3次以上的10.5%占大学生,选择从不参加的占4.6%。

二是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近几年,网络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学生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用于锻炼身体的时间越来越少,教室、宿舍和网络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有部分大学生因为上网,生物钟完全颠倒,凌晨两三点甚至三四点才休息。调查显示,38.3%的大学生余暇时间主要用于上网,而余暇时间主要用于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仅占12.8%。在回答关于上网时间的问题时,95.3%的大学生选择几乎每天都上网,而59.3%的大学生因为上网时间过长,晚上休息时间都在12:30以后。

三是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满意度比较低,只有35.8%的大学生对体育课程设置选择了“满意”或“非常满意”,64.2%的大学生选择了“不满意”。说明目前学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的不尽合理,客观上也造成了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下滑。目前学校体育课每周只有一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不足,到了大学四年级,甚至基本没有了体育课。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大学体育教育都采取选修制,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全凭兴趣和爱好,导致偏门偏科,身体素质得不到全面、均衡的锻炼和提高。

四是高校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严重不足。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因各方面条件所限,体育设施却没有相应增加,学校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不足,难以满足大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改善。调查显示,36.5%的大学生认为学校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的不足是制约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24.4%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建议

为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大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工作岗位的要求,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高等院校教育的现实情况,我们建议主要采取以下六个方面的途径:

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体育意识 思想决定行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体育意识是一个人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反应,也是一个人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动力。高校体育教学也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思想进行引导,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把增进学生健康、提高体育能力,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作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首要任务来抓。蔡元培先生说过:“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毛主席在年青时候就发表过《体育之研究》,指出:“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躯也。”只有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于事业、生活和家庭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努力培养大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体育锻炼不积极、不主动、身体素质较差的现状。

注重培养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应该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充分尊重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选择性,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大胆尝试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方式,比如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来上课,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等,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和锻炼中体会到体育的乐趣,从而逐步养成自觉参加体育活动和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使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思想道德品质。

大学生应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体育锻炼内容 合理的作息、充足的睡眠都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应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早睡早起,避免长时间上网,尤其是晚上上网时间不宜过长。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体育活动项目,制定一个长期的锻炼计划并坚持下去。每周至少应该参加体育锻炼两次以上,每次至少持续运动30分钟以上,这样才能保证运动效果,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任何体育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奥林匹克运动能够发展成为一种融体育、教育、文化为一体的世界性运动会,足以证明体育运动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高校应该定期举办运动会和各种体育比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提高大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学校应该加强组织和指导,鼓励学生从兴趣爱好出发,成立各种体育协会或兴趣小组,比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具备条件的还可以开设网球、游泳、舞蹈等协会。

加快推进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高校应该按照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大学生关于身体素质教育的愿望,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开拓创新,以大学生的发展作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为大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充满乐趣的个性化体育教学课堂。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把课程学习评价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使体育课程成绩评定成为激励和促进每个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方式,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要注重体育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在注重老师评定的同时,积极开展学生自我评定与相互评定,鼓励学生着重提高自学、自练的能力,真正使大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在实际体育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时间进行身体素质方面的练习。

不断改善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 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是搞好体育教学的前提,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也是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场所,因而学校的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配备情况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有重要影响。学校应该尽可能创造条件,为大学生提供活动场所,多开辟运动场地,多增添体育器材,建立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和条件,为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创造条件。

总之,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支持。作为高校体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个性化、多样化,不断探索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适应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自身要求,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为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体育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锻炼
新发现
我们的“体育梦”
小小“运动员”
体育锻炼也重要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