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类大学翻译硕士专业特色化发展探索

2013-03-28邹洁王顺辉

教育探索 2013年3期

邹洁 王顺辉

摘 要:工科类大学翻译硕士专业特色化发展模式具体应体现在招生特色化、课程设置特色化和师资队伍建设特色化三个方面。

关键词:工科类大学;翻译硕士专业;特色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056-02

一、工科类大学开设翻译硕士专业的背景

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一个在高校设置翻译硕士专业的决议,随后成立了一个全国翻译硕士学位指导委员会。翻译硕士专业的设立,是我国对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一种新的尝试,标志着我国外语专业硕士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截止2010年9月,我国先后共有三个批次、158所高校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这些高校按办学性质分大致可分为五大类,分别是综合类大学、外语类大学、师范类大学、工科类大学及其他类型的大学。笔者对前述三批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大学及其分类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 1 我国前三批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大学及其分类

比较各个类别大学在三个批次中所占比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第一批、第二批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中,综合类、外语类及师范类大学占了其中的绝大多数,工科类大学只有两家。但从第三批次的统计数据来看,工科类大学所占比例已增至31.4%,并且成为增加最快的一个类别。笔者认为,这种变化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教育主管部门经过深思熟虑而作出的一个战略性调整。工科类大学开设翻译硕士专业有以下两个深刻的背景:

1.工科类大学开设翻译硕士专业是我国翻译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订的学位设置方案中有如下的规定:翻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要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高级翻译人才的需要。招生对象一般应是学士学位获得者,并鼓励非外语专业毕业生及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报考。可见,翻译硕士专业强调其“专业性”和“跨学科”性。工科类大学开办翻译硕士专业,其本身就体现了二者的结合。

2.工科类大学开设翻译硕士专业是我国翻译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翻译市场对高端科技翻译人才有很大的需求。据中科院科技翻译协会和传神联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编写的《中国地区翻译企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及苗菊和王少爽对国内翻译产业状况的调查,目前我国的机械、电子、IT、化工、汽车、能源和建筑等产业或行业对翻译的需求量最大[1]。以英语翻译为例,目前科技英语翻译大体占了英语翻译市场70%的份额。在我国南方经济发达地区,英语翻译的需要突出集中在工程技术领域[2]。可以预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科技翻译在翻译市场上所占份额还必将越来越大。

二、工科类大学翻译硕士专业的特色化发展策略

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走特色化发展道路的趋势在2010年申报试办翻译硕士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已有明显的体现。比如,中央民族大学就计划开设民族文化对外翻译、民族文化典籍翻译、民族文学英译和民族地区旅游翻译等课程,中国政法大学计划开设法律专题口译、法庭口译、法律术语翻译和法律文献翻译等课程,西南科技大学的MTI课程设置也体现了该校的国防科技方面的优势,其特色课程有国防工程翻译、国防科工英语笔译、航空航天英语笔译,等等[3]。

工科类大学的翻译硕士专业要想培养出合格的科技翻译人才,既不能沿袭以往我国一些大学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不能照搬其他门类院校的做法,而是必须办出自己的有鲜明的工科类大学特色的专业。具体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招生特色化

目前翻译硕士专业的生源绝大多数是来自于高校外语专业的毕业生。这些学员没有工科背景,他们在各培养单位都未开设工科相关课程的情况下,一般均很难获得科技翻译方面的知识,毕业后也难以胜任科技翻译工作。让外语专业的学生跨专业地去学工科课程其难度是很大的,而一个已经具备了工科相关知识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外语学习尤其是口译笔译的强化训练,掌握科技翻译能力的难度相对要小得多。因此,必须设法扩大工科类大学翻译硕士专业的招生范围,使其能涵盖工科专业的毕业生。这是培养既具备跨学科能力、又具备较高翻译能力的高端翻译人才的一条捷径。

工科类大学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工科类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在招生上有更大的自由度,即除可招收本校或外校外语专业的毕业生以外,还可以招收本校或外校工科类专业的毕业生,或是招收已毕业数年因而已具备相关工作经验的工科毕业生。这些学生,由于有工科背景,他们将来从事科技翻译时就会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其次,工科类大学拥有丰富的工科类的教学资源,可为工科翻译硕士专业学生提供丰富而多样的选修课程。以笔者所在的哈尔滨理工大学为例,该校的优势学科就有电气与电子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动力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化学与环境工程等。

2.课程设置特色化

在课程设置上,工科类大学应依托自己的学科优势,开设一定数量的与工科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背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意识。可视条件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为无工科背景的学生开设一定数量的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

无工科背景的学生,除了应修满翻译专业的必修学分以外,还可要求他们选修一定学分的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以使他们能了解一个或几个工科领域的基础知识。

(2)为有工科背景的学生提供相应的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有工科背景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选修相应专业高年级的专业课程,或者直接参与相关科研活动,从事其中的资料翻译等工作,从中积累翻译实战经验。

(3)设法拓展学生的视野

设法拓展学生的视野,可利用工科类院校的优势,聘请本校有留学经历或双语能力较强的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学生举办相关学术讲座,使学生从中了解相关学科前沿的状况,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4)实现开放式教学

实现开放式教学,就是设法加大翻译实践课程的比重。应建立包括翻译工作坊、翻译语料平台等在内的翻译实训基地,为翻译教学提供真实的双语交际的环境,便于学生从中了解和熟悉翻译的流程与翻译职场的规则,有效提升学生口译和笔译的能力[4]。

3.师资队伍建设特色化

翻译人才不同于一般的外语人才,他有其专门性和特殊性,所以就需要有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的师资力量。但是,由于大多数工科类大学开设外语专业较晚等方面的原因,所以其外语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工科类大学翻译硕士专业教师的主体还是其原外语专业的教师,而外语专业又并非工科院校的优势专业,它的发展在较长的时间内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的投入相对较少,客观上影响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其次,工科类大学现有翻译硕士专业的教师基本上都是高校外语专业毕业的,他们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其中的很多人,自己也难以胜任专业性较强的科技翻译工作的需要。再次,实践经验不足也是他们的薄弱点。按照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翻译硕士专业的核心课程及重要的必修课程的任课教师中具有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的应达到70%,笔译教师应承担过30万字以上的正式的笔译任务,口译教师应承担过20次以上的在正式场合的交传与同传任务[5]。实际上,工科类大学翻译硕士专业的任课教师很少有人能有这样的经历或经验。

根据以上情况,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工科类大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1)建设一支能胜任的师资队伍

工科类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翻译硕士专业的教师“走出去”,通过提高学历、国内进修或出国深造等途径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应为教师提供开展翻译实践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如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和同声传译实验室等,建立校企合作形式的翻译实训基地,以为教师的提高和翻译教学提供条件。另一方面,要不拘一格引进人才,特别是引进那些专业水平高、实战经验丰富的职业翻译人才,以此弥补当前不少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

(2)建立有工科特色的双导师制

翻译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明确要求,各培养单位要建立双导师制,即由一位学术型教师和一位职业翻译型教师共同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双导师制是一项富有创新意义的指导模式,它有利于将有丰富翻译实践经验的职业翻译师引入教师队伍,有利于培养职业化的翻译人才。工科类大学还可利用本校的工科类专业教师队伍实力雄厚的优势,吸收本校工科类院系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做学生的指导教师,或聘请工科类院系中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做学生的指导教师,或聘请其他有口译笔译经验且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共同为学生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曾立人. 翻译产业需求与MTI课程设置研究[J]. 南昌教育学 院学报,2011(6):159.

[2]丁素萍,吴自选. 谈工科大学开设英语翻译硕士专业[C]//全国 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 2009.

[3]穆雷,王巍巍.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J]. 中 国翻译,2011(2):30-31.

[4]郭玲义. 专业翻译硕士培养模式之探索[J]. 上海理工大学学 报,2011(3):242.

[6]尚亚宁. 我国高校翻译硕士专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 现 代教育科学,2011(4):73.

〔责任编辑:傅文第〕

收稿日期:2012-11-09

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B201200034)

作者简介:邹洁(1978-),女,江苏东海人,讲师,硕士,从事日本文学、日语教育研究;王顺辉(1980-),男,山东烟台人,讲师,硕士,从事艺术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