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训练在短跑教学训练中的方法和作用
2013-03-28马淑泰
马淑泰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1-000-01
摘 要 运动员在运动训练或者比赛时的心理训练很有必要,它可以增强运动员在竞技运动中的信心,以更完美的状态投入比赛。从短跑的生理机制来看,它要求人体肌肉活动达到最大强度,要求大脑皮质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因此,要使学生提高短跑成绩,在运用常规教学训练法的同时,辅之以各种心理教学训练手段。
关键词 心理素质 短跑 心理状态 无氧代谢
短跑属于田径径赛项目,是人们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在确定的跑道上跑完规定的距离,并以最先跑完者为优胜的项目。在人体机能供能方面,表现为人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本能,并以无氧代谢供能的方式供能。是人体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在大量缺氧的条件下完成最大强度的工作,属于极限强度的运动。
现代竞技运动场上的较量,早就不再是运动员简单的身体素质、技术、战术的竞争,更主要是心理能力的较量。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身体训练构成了完整的科学训练体系,是运动员发挥潜力,保持和提高成绩的重要因素。短跑运动员可以通过大脑心理思维描绘从起跑到成功的完成整个技术动作的程序,通过想象对人体运动产生刺激神经的效果,使身体动作与心理活动的内容相吻合,从而提高心理素质,获得理想的稳定性比赛心理。
一、短跑在训练比赛中常见的心理状态
针对运动员的性格气质和参赛动机的不同,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心理状态类型:
(一)赛前淡漠状态:表现为对比赛报以消极态度,注意力分散,情绪低落,求胜欲望差;动作出现不协调,给人的印象是疲乏、肌体的激活水平不足。
(二)赛前盲目自信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运动员,盲目自信对战略战术研究不足,对即将来临的比赛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估计不足,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看似信心十足,盲目乐观、兴奋过度,但结果往往乐极生悲、事与愿违。一旦碰到失误,情绪就会一落千丈、动作失调、反应呆滞、束手无策。
(三)赛前良好的竞技状态:运动员对比赛期待日久,准备充分,充满竞技的欲望。注意力能完全集中在即将来临的比赛活动上,情绪饱满、精力充沛、轻度兴奋,感知觉的敏锐性显著提高,放松中运动员感到非常轻松、协调,节奏感也非常稳定。
二、在运动训练中提高心理素质克服运动员的心理障碍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一)运用感知规律提高短跑过程中的节奏感
运动员从起跑到终点,其过程是通过听觉、视觉、速度感、节奏感、肌肉用力感觉等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来完成。通过一定的运动技术辅以心理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灵敏度、反应的速度和精确度、以及步长的均衡度,对合理使用体力、匀速分布运动频率起积极作用。在训练中,可以利用标志物训练形成动力定型。所谓标志物训练,即在50米的距离内放两根标志杆,分别在20和25米,运动员训练时在第一根标志杆前以最快速度加速跑,过第一根标志杆时开始有意识的放松跑,到第二根标志杆时用信号刺激运动员加快节奏,不断体会放松与加速的感觉,久而久之将这种运动的紧张与放松节奏运用到100或200跑的定长距离中,让身体反复应激而形成动力定势。这样的定势有助于运动员在比赛时摈除外部干扰,为将自身引入稳定的而自然的心理状态打下身体基础。
(二)机体和心理放松法训练
1.机体活动性放松训练。从运动训练的角度来看,心理上的紧张必然造成肌肉活动的紧张,肌肉的紧张则直接影响跑动中的手臂、脚步的节奏感。而放松技术是运动员自身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要经过相当长时期的锻炼,通过反复强化训练来提高和巩固。因此,可在平时对运动员提高放松技能,多样化放松手段,从而提高跑的实效性和经济性。
2.心理放松训练。用一定的套语进行引导(自我暗示)使情绪稳定和肌肉放松的一种训练方法。可以采用站姿、坐姿或仰卧姿势,比如坐姿放松:坐在椅子上,调整一个自己感觉最为舒适的姿势,轻轻地缓慢闭上眼睛,有节奏的慢深呼吸数次。在呼吸的过程中,尽量摈弃脑中的杂念,将自己全身的肌肉逐渐放松,体会这种层次渐进过程中的舒适。在结束时伸展四肢,这时振奋的精神又将回到身体中,疲累的躯体得以缓解,全身轻松。这样的心理暗示可以消除接下来的运动紧张状态,让之前的疲累轻度缓解。
三、比赛期的心理训练方法
(一)目的分析法。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消极比赛的运动员,帮助他们明确比赛目的,确立良好的比赛动机,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培养战斗意志,使运动员能从心理上轻装上阵,正确对待竞技得失。
(二)放松练习法。针对赛前过度兴奋的心理紧张状态,在放松练习中,运动员的心理紧张可以得到一定的缓冲,让身体从跃跃欲试中平稳下来。这种感觉开始于面部而后慢慢地扩展到颈、肩直至全身。在此基础上让大脑回忆过去某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全过程,将身体状态从平稳放松中唤醒并调整至适度兴奋的应赛状态。
(三)中断思维法。即帮助运动员认识使自己紧张的消极思想,意会到自己产生焦虑的根源,只有认识并承认它,才能采取有效措施,迫使自己停止这种思想或暗示,学会自我调整,把思想集中于目前该做的事情上。
(四)注意力转移法。采用某种能吸引运动员注意力的活动来填充赛前那一部时间,避开赛前紧张气氛,把运动员的注意力转移到与比赛无关但能使自己的心情舒畅的事情上,从而使运动员忘却那些令人烦恼的不良诱导的刺激。
总之,对短跑项目而言,一定强度的身体素质训练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将单一的素质训练或者肢体应激练习涵盖体育竞技运动的全部内容,换言之,外显的体能不是内在,也不能替代心里对人潜在的强大暗示功能与调节功能。所以,短跑中的心理训练不但应该得到重视,还应在长期的训练中不断实践、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生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 全国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人体生理学》教材编写组.人体生理学[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