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迎难而上促课改 学生为本谱新篇*——2013年全国高一地理优质展示课有感

2013-03-28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400715黄京鸿

地理教学 2013年23期
关键词:优质课新课程探究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400715) 黄京鸿

金秋10月,笔者参加了在江西南昌举办的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综合学术年会。受大会委托,与浙江师大张建珍老师一起主持了全国高一地理优质课的点评活动。通过现场观摩及听课老师的发言,感慨甚多。由于时间局促,会上未尽其言,现将有关感悟概言于下,以期与更多地理同行有较深入地交流。

2013年综合学术年会为深入推动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促进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而召开,会议以“地理优质课堂教学评价与教学创新”为主题。此次会议群情踊跃,规模与盛况空前。在各地送选的480余节优质课中,高一地理课程占有重要地位。大会观摩的21节优质课,高一地理课有8节,所占比例最大。该8节优质地理课反映了高一地理新课程教学的一些新动态、新特点,带来诸多启迪。

一、高一地理优质展示课的主要内容

大会展示的八节高一地理优质课内容典型,课型多样。分别是:“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孙丹,沈阳第120中学)、“锋与天气”(黄雄,江西师大附中)、“自然界的水循环”(高幼芳,福建师大附中)、“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侯明珠,琼海嘉积中学)、“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张福彦,东北师大附中)、“为什么今夏我国东南部会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周准锋,合肥六中)、“天地之南”拓展课程(唐晓鹏,华东师大二附中)、“月相”校本课程(丁磊,新余一中)。

二、高一地理优质展示课的鲜明特色

八节高一地理优质展示课具有以下八大鲜明特色:

1. 表现了教者迎难而上的课改精神

高一地理以自然地理系统的原理解析为重,向来为高中地理教学重难点集中内容,教者莫不审慎为之。从此次公开展示课的选题内容看,无论必修课、问题研究或校本课程、拓展性课程,教者均不避难点而直面应对。一方面表现了高一地理教师们迎难而上推进课改的豪迈勇气,另一方面也展示了课改磨砺中教师们不断提高的自信、胆识、智慧与才情。

2. 彰显了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对高中生而言,需要更多思维拓展、情意发展与自主选择、发挥的活动时空。令人欣喜的是,在所有高一地理优质课展示中,我们都看到了教师引导下更多的学生活动。例如有关“锋面”、“水循环”等实验,有关天气形势图的模型展示,有关月相的实景观察;或基于实验、模型展示的讨论分析,或基于课前观察的规律发现与总结,或基于问题研究路径的步步延伸,或基于反转情境的逆向思考,或基于思维导图的自由发挥……学生们在地理课堂上动手动耳动口动脑动情,勤劳手脚,活跃思维,抒怀感受,“学生为本”的理念,更多地活化在了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

3. 凸显了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高中地理新课程对传统授受式模式的颠覆性改革,体现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倡导的“应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发展有助于解决当前和未来空间组织问题的地理技能”的时代要求。此次展示的八节高一地理观摩课,从不同角度较全面表现了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的丰富内容及显著效果。就活动方式的丰富性,有“锋与天气”、“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实验性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地图分析探究,“月相”校本课程的观察性探究,“天地之南”等课的情境性探究。就组织形式的丰富性,有“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为什么今夏我国东南部会出现持续高温天气”等课的小组合作探究、“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等课的自主探究与交流、“月相”等课的师生合作探究等。就探究学习的深入程度,无论对现实重大问题探究或传统难点内容探究,都有较大突破。在这些探究学习的课堂,“表演”式的程序少了,具体实在的“问题解决”多了;教师一手操办的状况少了,学生自主活动的情境多了;教师的定性言论少了,学生的课堂生成多了。这样的探究课堂,彰显活力与创意,洋溢愉悦与向往。

4. 丰富了形象直观的多种感知

地理景观是进入地理之门探索地理奥秘的第一要素,生动形象的地理感知是地理思维的起点。

八节高一地理观摩课将经典方法与信息技术结合,为地理探究性学习创设了生动活泼的多种感知情境。例如,方便实用的“锋面”、“水循环”等小实验与生动形象的绘画、动画技术的结合;简易而富有创意的天气形势图模型摆放与生动连续的视频、动态演示结合;连续性的月相实景观察与多媒体技术的原理解析结合;“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的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中灵活多样的地图合成研究;“天地之南”中新颖独到的情境画面等。多种媒体技术各有所长,在教学中的把握与掌控是各种媒体技术更深层次应用的难点。但值得称道的是,在简易与复杂、生动与深刻、经典与时尚、微观与宏观等形式、程度、理念和视角的结合上,教学改革者们又迈出了新步伐。

5. 昭示了“有用地理”的重要价值

“有用地理”是彰显地理学科价值的重大时代命题,无论对个人全面素养、社会发展进步或学科自身发展,意义非凡。2013年全国高一地理优质展示课上,我们看到了新课程教学对“有用地理”的关注。例如,“锋与天气”、“自然界的水循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月相”等课中有关地理原理对生活生产影响的具体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中对区域案例及乡土地理的联系;“为什么今夏我国东南部会出现持续高温天气”等现实问题的答案探寻;“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等世界热点问题的方案研讨等等。以上表明,“有用地理”的常态化、典型化、现实化与深刻化正在加速推进。

6. 分享了课堂生成的甜美喜悦

新课程倡导的活力课堂,以教师引导下学生能最大限度生成并分享成功的喜悦为重要标准。高一地理优质课为此提供了诸多范例。例如,基于实验的“锋与天气”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领会及运用;“月相”研究中“前期观察—实验探究—规律总结—知识延伸—学以致用”的步步推进;“自然界的水循环”中利用原理对鄱阳湖现实问题的解读及逆向思考;“为什么今夏我国东南部会出现持续高温天气”从感性到理性的答案获取;“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方案论证及对省内、省际、国际、洲际(液态、固态)水资源调配的一体化思考等等。在多样化的活动亲历中,学生们或自主体验,或互助合作,或由果追因,或循因导果,飞扬智慧,展示才情,在乐享成功中看到自身表现与创造的力量,对新的学习充满向往,表现了地理新课程的理想追求。

7. 展示了和谐与共的师生关系

地理新课程要最大可能激发学生潜能,需彻底革除师主生从的传统弊病。令人鼓舞的是,高一优质课很好地展示了和谐与共的师生关系。在优质课堂,我们更多感受到教师们炽热的情怀、由衷的关爱与亲和力,更多感受到师生协同共创的学习情境,更多感受到教师们以启发、开放的问题链引领学生自己思考、发现、推论、交流与更新,以点石成金的机智和仁爱宽厚的品性激励学生获得并享受成功。与此相应,学生与教师朋友与共,密切配合,通过实验、制作、讨论、展示等多种参与形式,在学习活动中充分活跃思维、发表自由见解、展示独特个性。新课程地理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目标引导下师生共同进行探究与创造的过程,成为师生互为欣赏、共同欣赏、表现和创造的过程。

8. 体现了多课型教学的智慧与创意

建设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新课程的突出特色。相比以往,本届高一地理优质课类型更为多样。除了必修课重点内容的教学,“问题研究”的教学如“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重大现实地理问题的探究如“为什么今夏我国东南部会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校本课程如“月相”的教学,拓展性课程如“天地之南”的教学等,各放异彩,新人耳目。高一地理优质课多课型教学的新貌,展示了教师们建设多样化地理课程不断进取的精神、热情的工作态度、非凡的教学智慧与创造能力,拓宽了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三、促进高一地理优质课建设的几点思考

着眼于地理学科的价值、特色及地理素质教育的需要,今后的高一地理教学需更加注重以下几点。

1. 进一步强调地理思想,凸显地理教育的社会价值

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及价值所在,这是高中地理新课程应自始至终高度重视并贯穿的一条红线。高一地理以“地球圈层”研究为主,自然地理特色突出。必须具有地理学思想的视野,才能高屋建瓴地基于“圈层”又高于“圈层”。这即是说,自然地理内容的教学要重点探明某圈层或某地理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但并非到此为止,还应有意识地对该要素与其它要素的关系尤其该要素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相互影响及对策等有更多的揭示。这也是自然与人文密切结合的统一地理学视野,具有这样的视野,才能彻底摆脱“自然”与“人文”、“高一”与“高二”割裂的局面,更好体现“圈层”基础研究造福人类的社会价值。高一地理观摩课对此反映的不尽一致及某些差距表明,“遵地知规,建设人类美好家园”的教学指导思想还需要在高一地理新课程建设中进一步强调与落实。

2. 重视地理空间思维结构的生成,彰显地理学科特色

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征是综合性和区域性。前者主要揭示各地理要素间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后者主要阐明不同区域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结构、联系及演变的独特性。无论综合性或区域性,地理空间思维结构的生成十分重要,尤其对处于思维重要转型期的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结构的生成,需要富有学科逻辑的探究思路引领及学习活动的有序延伸,需要凝练的思维结构(视点结构图)表达及总结。显然,并非所有高一地理观摩课对此都有足够重视。因为“世界是一张网”,地理科学的空间思维特点需要我们更多运用视点结构教学(从某教学中心点沿着一定逻辑轨道或结构展开知识、思维及情意等空间的教学),以及以某地理要素为核心展开的“5W”教学、概念图教学、思维导图教学等强化认知结构的教学模式方法。此类模式方法对解析某地理要素自身机理及揭示该要素与其它要素的关系有独到功效,不仅有利于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也有助于学生掌握以一及多、以小见大、开放视野、透视世界的方法与能力。

3. 加强地理审美情趣陶冶,培养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学生

“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是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地理素质教育的时代需要。

审美情趣是审美主体通过美育过程在头脑中产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倾向性,更多关乎学生的情感生成。提高地理审美情趣需要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地理美育。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各种地理美,培养学生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促进他们诸种素质全面和谐发展。地理美是地理世界和谐事象及其和谐关系的形象反映。千姿百态的地理景观美,精辟系统的地理理论美,恒新恒异的地理探索美和地理创造美以及地理特色独到的地图美、地理实践活动之美等,都是其丰富内容。高一地理中气势磅礴的壮美及规律之美,尤为突出。地理教学中,要让地理美像空气一样包围、浸润着学生,要将地理外在感性美与内在逻辑美有机结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规律美与地理规律造福人类之美;要让学生在地理教学美的系统运行中看到自己充分施展个性、发表独到见解、展示奇思妙想的神奇力量,享受到“学会关心”带来的服务社会、促进自身成长的快乐与幸福。当审美愉悦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就会在舒展情怀、塑造灵魂方面发生极其深刻的作用。

高一地理新课程教学,对此还须有更多的体现与深入。

4. 加速地理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推进地理课程教学跃上新水平

教师是课程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课程改革大潮扑面而来的今天,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师素养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鉴于我国美育只是近十余年才蓬勃复兴的大背景,在地理教师专业素养中,有必要特别强调地理教师美育素养的构成及地理教学渗透美育的实践能力。近几年不少地理优质课例已生动表明,地理教师一定的美育素养能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使地理教学更富生机与活力。王树声老师曾指出:“认识地理之美,是每位地理教师应自觉承担的天职。”让我们提升认识,丰厚素养,更多致力于研究地理之美,弘扬地理之美,让地理教学时时辉映真、善、美的光芒,让未来地理世界在下一代手中更美!

猜你喜欢

优质课新课程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教育研究与评价项目获奖结果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大道至简 悟在天成——我们要向优质课学什么?
优质课竞赛后的三则评课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