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式民主政治与政治发展成果共享

2013-03-28曾舒珩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公民民主

曾舒珩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改革开放给全中国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经济层面上的辉煌自不待言,政治层面上的成就也引人注目,成就巨大。中国的政治转轨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不亚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构性变化。总体上讲,中国的政治变迁显现了三个重要的演变截面:从解放政治发展到了生活政治,从街头政治演变到了书斋政治,从权力政治进步到了权利政治,[1]52经历了一个从政治疏远到政治回归、从革命政治到发展政治的过程。

一、发展中国式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

1.由人治到法治

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人治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的某些时段中都表现出剧场国家的特征,即把仪礼等看作政治的本质,统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法律,通过祭祀典礼进行礼乐教化,把肉刑仪式变成对罪犯和民众实行精神改造的学校。十年“文革”悲剧便是因为没有健全的法制保障,致使整个国家陷入无序的混乱之中。

改革开放推动人的思想发生变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变迁的进步。中国共产党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吸取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过程中血的教训,在中国政治体制由人治转向法治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2011年,吴邦国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工作报告时说,1982年通过了现行宪法后,“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需要,先后通过了4个宪法修正案。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

2.由政治挂帅到政治就是服务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重农抑商,政治至上。企望在小生产条件下通过获得更多的农赋来增强统治者的根基,巩固其政治地位。建国以后,国内主要还是以政治来指导经济建设,“文革”期间,过分强调以政治为中心,带来的后果就是一切行动都以政治为名义,经济是政治化的经济,文化是政治化的文化,全国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阶级斗争为纲。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转折点。我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挂帅转变为政治就是服务。1980年,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讲话,可谓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宣言书。领导制度、干部制度、行政制度等政治体制的改革渐次展开。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不断得到发展。民主法制日趋完善,领导就是服务的原则被确立起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最大的政治。我国的政治体制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服务好广大人民群众。

3.由专制到民主

传统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角色大部分是政客,鲜有普通老百姓涉足,民主政治的观念并不深入人心,大部分民众都处于一种对政治冷漠、对权威盲从的状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2]井冈山期间,“党在群众中有极大的威权,政府的威权却差得多。这是由于许多事情为图省便,党在那里直接做了,把政权机关搁置一边”[3]73。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党的绝对一元化领导在不同的政治场合都出现过并一度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党和国家不分,党与政府不分,是传统政治的最大特征。邓小平在1980年作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他说:“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4]328-3291987年,党的十三大将党政分开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确定下来。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提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如今,在改革开放的强力推动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随着决策分散、权力下放,市场、社会日益发展壮大,执政党及其国家政权已不再构成社会整合的单一力量,国家、市场与社会开始各自按照自己固有的轨道运行。

4.由无序到有序

派伊在《政治发展诸方面》一书中将政治学家对政治发展的理解概括了10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政治发展是稳定而有序的变迁”[5]33-45。政治生活的秩序性表现为政治活动能够在法制的范围内进行,它不是静态的,不是指所有的制度和框架都一成不变,而应是具有相当的弹性,以至于能不断修正和调试自己的制度和结构以适应新的利益要求。

过去,我们常用高压政策来维持稳定,但是针对暴力、骚乱、集团间的利益冲突等并没有追根溯源。要保持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的统一,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政治发展观来统领全局。如今的中国式民主政治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发展的,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果,更具有内在的秩序性和可持续性。

二、发展中国式民主政治的重大意义

1.发展中国式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的“富裕”并不应该仅仅指经济上的富裕,而应该包括政治、文化、社会上的富裕,全体公民在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各方面的权利应该都是能够得到保障的,能够一起共享政治文明的发展成果。

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中国式民主政治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建构合法性、增强社会活力和缓解社会矛盾。首先,国家政权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发展中国式民主政治能够确保政权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赋予政权一种法律上的正当性。其次,发展中国式民主政治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再次,在民主政治制度下,人们能够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问题和表达意愿,有利于化解或缓解社会矛盾。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人民的利益诉求会不断进入社会的政治领域,民主政治为人民的政治表达和利益诉求提供条件。最后,中国式民主政治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发展有序的政治参与,社会能够保持稳定,社会矛盾不易累积。

2.发展中国式民主政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生机勃勃的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富的增加和政治及社会自由,也带来了新的难题:旧的僵化的意识形态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结构的转变;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趋向复杂化,新的社会团体和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日益增强;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上、地位上的差别,也明显地反映在政治领域。

1986年春、秋,中国召开了几次大型会议,专门讨论政治改革问题。有学者认为,经济改革必须与“政治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现代化”同步,以“促进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团结”。[6]42中国式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两者不同步,中国的整体发展也将受到阻碍。这些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世界市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或多或少都是由政治决定或由政治决策带来的,这就是中国式民主政治发挥作用的结果。

3.发展中国式民主政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

现代化绝不仅仅只是经济的发展。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的强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无不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为此党中央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强调提高生产力水平。但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都需要良好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序的政治参与作保障,盲目的群众运动或大民主式的政治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我们需要的是既有中国特色,又可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民主政治,是调动千百万人民群众积极性,凝聚千百万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体制。

三、发展中国式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发展中国式民主政治,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全体公民的共同建设,实现政治参与,达到共享政治发展成果的目的。当前,坚持共建共享原则,需着力解决如下问题:

1.以党内民主推动社会民主

马克思列宁主义十分重视党内民主问题。中国共产党也是以党内民主集中制保障自身的团结统一和发展壮大的。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7]1096改革开放后,党在不断加强和扩大自身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同时,也在不断改进自己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通过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机制,打牢自身的组织基础,增强自身的活力和凝聚力。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班上的讲话中更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坚定不移反对腐败,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促进党内民主,才有可能在党外建立民主体制。[8]21-30历史证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先导力量。发展党内民主是新时期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也是带动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增强党员的民主意识,健全党内分权制衡机制,坚持党务公开制度,完善和落实党内民主制度。

2.以培育公民社会引导公民政治参与

“公民社会”或译“市民社会”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指的是“城邦国家”或“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个合法界定的法律体系之下结成的伦理—政治共同体”。就政治意义来看,“公民社会”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非政府组织或民间组织;二是指按民主政治、公民个人自由与基本权利不受侵犯、公共决策由公民多数决定等这样一些规则组织起来的现代社会。从第一层含义来看,更自主、自愿、多元的社团或非政治组织的出现反映了公民自由的增加。我们的政治体制正处在一个渐进的改革进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公民社会的不断发育是可以作为一支重要力量有力推动政治改革的;从第二层含义来看,我们要正视公民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有其历史必然性,并不是西方自由主义公民社会的翻版。“人民”一词强调阶级性,“臣民”则强调封建性,只有公民一词充分表达了社会成员主体上的独立性、人格上的自由平等性、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公民社会的良好发展可以使更大范围的公民参与受到鼓励,有助于培育民主、法治、自治、责任、监督、约束等意识和行为,也是实现中国政治公正正义、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3.建立法治国家保障公民的共享权利

第一,保障人权和公民权利。公民以政治权利为最基本的人权,公民的生存权和共享政治发展成果权必须通过公民的政治权利来保障和体现。因此,保障人权和公民权利尤其是政治权利对保障公民共享政治发展成果权至关重要。我国目前关于公民权利的法律制度体系还不够规范,公民对权利的意识比较淡薄(尤其在偏远农村地区),法律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不够全面,亟须加快民主法制建设进程来对公民权利实行更多的有效保护,尤其是要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要处理好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达到互不侵犯、相互促进的效果。

第二,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自治意味着分权,意味着更多的组织和人员参与到国家和社会的治理过程中,意味着公民可以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过程中培育参与意识、政治权利意识,享受政治发展的成果。邓小平指出:“在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利,享有各项公民权利。”[4]P322基层自治这种方式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一元性治理机构,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与其利益密切相关的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一种有效的民主方式。

继续有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需要我们解决行政化倾向给社区自治组织带来的危害。要使基层自治组织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处理好基层自治组织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不要把它当作政府行政力量的延伸;必须规范基层选举制度,调动和激发公民参与基层选举的热情和自觉性;必须实现好基层自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

第三,健全选举制度。从国际政治的历史来看,一个国家的代议制与其政治改革与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只有民众合法诉求得到完善的保护,公民的政治发展成果共享权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以选举人大代表为例,我国宪法将全国以及各级人大的地位定义为国家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由于全国以及各级人大代表是由一级级选举产生的,因此广大公民可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合法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而选举人大代表也是参与政治生活、共享政治发展成果的方式之一。但人大选举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制度不够完善、选举中存在形式主义、人大代表结构不合理、人大代表的素质和能力不适应政治参与的要求等。

第四,完善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目前,我国政治监督制度的建设与改革需要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定主权在民的宪政原则,建立人民主权的权力分配体制。人民既拥有国家权力,也要享有政治权利。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大要代表人民行使好自己的权力,确保人大选举产生“一府两院”,后者要向前者报告工作,接受前者的监督。在监督上人大的作用也要充分体现出来。宏观而言,人大要行使好执法检查权、质询权、特定问题调查权等;微观而言,要对“一把手”的权力进行分解,将人事任免权、财务管理权等分开,避免权力的集中引起贪污与腐败。二是明确政治责任,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现代民主政治是责任政治。要探索和遵循权力监督的客观规律,制定履行职责的奖惩标准。三是开辟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完善监督的常态机制。目前政府采用的公众参与方式主要有公示、信访、展示和咨询、民意调查、座谈会和听证等,这些方式较为形式化、表演化,公众的参与热情并不高,民主监督的作用无法有效发挥,所以要允许基层对民主监督方式进行大胆探索,一来民众的选择范围更广,二来也更贴合实际,实际操作性更大。

发扬民主,使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并不是支持无序。中国的民主还要靠严格的法制规范才能得以健康发展,要使公众真正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还需要从法律上规范表达的途径和解决在政府决策和治理过程中的刚性制度问题。

[参考文献]

[1] 唐晋.中国式民主政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Lucian W.Pye.Aspec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M].Boston and Toronto: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66.

[5] 吕增奎.民主的长征:海外学者论中国政治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黄卫平.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公民民主
论公民美育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