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企业研发意愿、创新模式与支持体系的国际经验

2013-03-28○郭

当代经济 2013年6期
关键词:企业

○郭 虹

(1、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发展研究中心2、江汉大学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56)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小企业研发投入意愿的影响

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策略必须考虑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工业化发展水平和竞争结构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外部影响因素。企业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约束条件。

经济全球化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意愿具有重要影响。从产业组织结构看,经济全球化以全球价值链的形式构筑了国际经济体系,形成产业一体化与模块化的新型工业化形态。跨国公司是产业的组织者、集成者,具有规模化生产、R&D、市场服务等环节优势和全球价值链的整合能力。熊彼特与加尔布雷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假设:创新与垄断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大公司比小公司更有创新的积极性。市场结构是影响企业R&D动力的首要因素。在无专利竞赛下,竞争有利于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当存在专利竞赛时,垄断性企业有更大的动机从事R&D。创新是否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创新是否会明显改善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决定是否加大创新投入的决策因素。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设。C.T.Koeller(1995)发现,小企业创新与行业集中度负相关,大企业创新产出与行业集中度正相关。在分散的行业中,中小企业R&D的水平更高。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研发的主力,而在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大企业是研发主力。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利因素主要包括:资金来源不足,研究经费匮乏;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严重缺乏;技术创新风险较大。风险主要来自技术的测试周期长、技术的不持续、技术人员的不稳定、市场的不确定等因素。

1、企业规模与R&D投入

企业规模与企业R&D投入强度呈倒U型曲线关系,开始随企业规模的增大而增大,而后随企业规模的增大而减少。企业研究开发活动存在临界规模。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有关数据对以从业人员衡量的企业规模与企业R&D投入强度呈倒U型曲线关系给予了支持。美国的产业研发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之中。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私营企业的R&D约62%的投入由100个最大的企业完成。然而,近年来科技小公司研发投资的比重逐年增加,大公司特别是超过25000人的巨型公司研发投资比重趋于减少。例如,1985年到2001年,雇员不足500人公司的研发投资占全部产业研发投资的比重由6.96%上升到19.34%,增幅达12个百分点,25000雇员以上的巨型公司则由65.71%下降到39.42%,降幅达16个百分点。这说明,拥有一定的资源禀赋是企业进行R&D活动的基本条件,但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使企业缺乏足够的R&D动力,替代效应开始显现,R&D投入强度减弱。

2、行业特征与R&D投入

科技部杜占元的调查结果表明,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值占GDP高的国家(美国)、以及具有分散化特征的技术密集行业(包括自动化、生物技术、先进材料计算机软件、电子器件等),高技术中小型公司的技术创新占居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美国政府的扶持下,美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美国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中97%属于中小企业,其中70%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职工人数在20人以下。美国中小企业中从事R&D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全部雇员之比例约为6.41%,而在大企业中这一比例仅为4.05%。美国小企业管理署的资料表明,美国的中小企业每个雇员技术创新成果为大公司雇员的约两倍。1996年美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中一半是直接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另一半中的1/3是与中小企业的协作配套有关。在所有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项目中,有50%左右处于美国其他科研计划项目的同等水平,29%的项目甚至被认为优于其他科技计划的项目。

在制造业行业中,大企业是主要的研发者。美国学者Worley对8个行业进行了测算,随企业规模增大,机械行业R&D产出增加最快,化工与医药行业次之,电子行业R&D产出增加速度最慢。在研发投入中,保证技术产品质量的测试费用占40%左右,并且逐年上升。

二、中小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高于大企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主要源于竞争压力,以及上下游配套企业提出的更高技术要求。因此,在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三种创新模式中,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趋向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

1、采取非核心技术改进路径

在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重点在于提高生产效率。例如,日本和韩国等制造型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是对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进行先进性和改良性的技术开发,针对产品的性能、结构、外观、制造工艺等方面进行技术的改进。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高开放度、合作度

中小企业内部创新要素的相对缺失,迫使中小企业采取外部获取技术的方式。制造业的制造型中小企业通常采取的方式包括:(1)对外合作获取技术知识。合作模式包括技术合作研究开发协议、股权投资换取技术等。(2)以产业集群方式分享技术外溢。这在日本企业中有典型表现。日本的汽车工业和电子产业能够具有一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归功于系列化协作方式。从事专业化协作生产的中小企业持续地进行生产技术改良,保证其提供给“母企业”配套产品的高质量。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通过战略联盟来实施核心技术改进。美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进行的,而是由大学和投资机构为主体。这种技术创新往往与高新技术的产生和新产业的开拓相关联。以美国硅谷和纳斯达克为代表的美国科技园区的创新模式是在政策性技术创新支持的前提下,由大学、科研院所或投资机构等提供资金和技术、以新的中小企业为主体进行合作技术开发。数据显示,在没有大学参加中小企业R&D支出回报率均只有14%,而有大学参与R&D活动的中小企业的R&D支出的回报率分别为30%和44%,显示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通过合作更能取得好的效益。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体系

美国在世界上率先进入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国家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创新型国家具有巨大贡献。美国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体系相对欧盟、日本更为成熟。对中小企业创新促进主要体现在政府的直接帮助和改善创新环境两个方面。直接帮助体现在指导行业技术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分担研究费用和开发风险等。改善创新环境体现在建立畅通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建立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建立通畅的信息网络系统;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产权政策、金融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产业促进政策等。

美国政府认为小企业是维持自由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健康发展,对于抑制垄断、保护市场、提供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穗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发展计划。

1、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

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案。根据该法案,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制定了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并于1983正式开始实施。SBIR规定,凡联邦部门研究与发展经费超过1亿美元的,需按2.5%拨出资金作为高新技术中企业研发项目基金供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使用。研究开发经费超过2000万美元的,联邦政府机构每年要为中小企业确定科研项目和目标。美国国会已经将该计划延期到2010年,并且规定联邦政府各部门用于本部门以外小企业创新活动的经费可以逐年增加。

1990年,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设立了先进技术计划(ATP)。该计划的目的是鼓励中小企业投资于高风险但商业潜力极大的新技术,其特点是由工业界确定研究方向并从事具体研究,而政府只是起催化剂的作用。具体项目的选择是由中立的专家小组根据技术水平、商业潜力等指标严格筛选,选出的项目则由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研发,从事研发的企业可以申请专利,但政府保留使用权。

1992年,美国国会批准启动中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计划(STTR)作为美国国家科技优先项目。STTR的目的是技术创新的成果能够在第一时间转化为成熟的产品投放到市场为企业创造收益。STTR要求技术研发组织由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和非赢利性研究单位共同组成,而且这些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研发和创新能力。STTR规定,凡联邦部门研究与发展经费超过10亿美元的,需按0.15%划为研发基金,供中小企业与非营利性研究机构技术转让项目使用。

2、技术孵化器

广泛采用“孵化器”培育企业,是美国政府在技术创新作法上的一个创新。技术孵化器的主要目标是将技术、诀窍、企业家才能与资本联结在一起,为技术导向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大多数美国的技术孵化器是直接或间接与大学相联系的,而且都有共同的目标。包括,为企业家提供培训基地、在大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技术导向型的企业。因此,美国技术孵化器的大多数完全或者部分地是由大学或者学院赞助的,一般都是作为非盈利的独立实体而成立的。

3、技术成果转化平台

美国有完善的技术转移机构(TLO),进行知识产权交易,促进高新技术和专利技术的商业化进程。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贝伊—多尔法案》,在该法案的促进下,中小企业把自身发展战略的制定与SBIR的规定和所要求的条件相结合,得到SBIR的支持后就可以迅速有效地利用SBIR所提供的资源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以科技园区创新为主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以及纳斯达克上市制度,促进中小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对武汉东湖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型中小企业研发意愿、研发能力、研发绩效问卷调研的结果显示:产业一体化与产业集群化降低了生产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意愿,提高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成果的溢出效应。首先,生产型中小企业研发意愿低、研发投入趋于下降。原因在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协作关系,中小企业将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规模获得的成本经济性利益高于研发投入获得的利益。其次,创新型中小企业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缺乏风险投资的有效支撑,是自主创新产业化过程中的短板。这一现象与发达国家科技创新历史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一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径的国际经验表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特点,在产业密集区的中小企业创新适合采取开放性创新模式,需要社会支持体系帮助其渡过企业生命周期的发展瓶颈期,促进自主创新产业化。针对中小企业研发的主要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湖北省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支持体系建设上可考虑以下建议。

第一,针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的通用性和关键性技术展开协作创新。公共技术测试平台的建设将有助于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的推进,降低新产品的开发成本。对跨国公司投资设立研发中心、产品测试中心给予税收鼓励和经费配套支持。

第二,增强产学研协调创新合力,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创新协作体。深化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创新机制,改革高校、科研机构考核评价和科研人员职务评聘制度,减缓科技创新人员的做官意愿。建立以科研团队为对象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基地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的力度。

第三,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保障机制。进一步细化东湖“资本特区”政策。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股权化、三板市场。通过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为技术股权转让和交易提供平台。推进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对创业投资企业投资或管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并符合规定条件的,由财政专项资金给予支持。支持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建立国有企业为主体的风险投资公司,用于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和风险分担。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建立风险投资管理、产权交易等部门对科技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创立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体系。

第四,提升技术园区创新载体功能,促进技术企业向园区集聚。扩大孵化器投融资担保平台,为希望创业的人提供研发、中试生产、经营场地和办公方面的公共设施,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服务,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和成本。建立产品设计中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测试和验证提供公共服务中心。园区强化科技与资本的结合,激励包括券商、会计师等中介机构以及风险投资公司、产权交易所在内的金融机构,以营造企业通向资本市场的服务环境。

[1]倪外、曾刚、滕堂:区域创新集群发展的关键要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以日本创新集群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

[2]毛艳华:集群制造与新型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J].学术研究,2005(1).

[3]刘曙光、徐树建: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国际进展综述[J].中国科技论坛,2002(5).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