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港老港区转型发展研究
2013-03-28葛春凤
葛春凤
(广州航海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30)
随着船舶大型化、专业化、集装箱化运输的发展,世界港口大型化、功能专一化、装备现代化的趋势明显,港口作业区纷纷转向自然条件更具优势的海港、深水港发展,早期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港口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其传统功能逐步收缩而面临转型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广州港老港港区位于广州市中心老城区,随着广州海港经济战略的实施,广州港南沙深水港区的快速发展以及船舶大型化趋势,老港港区原有港口功能难以适应现代物流运输的需求,同时城市发展对土地资源及滨水地区空间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占据水际岸线资源的老港港区部分区域其现有功能与城市规划发展战略不相一致,按照城市发展需要对港口功能性质、布局规划进行重新定位思考,进行城市化改造,调整老港功能,因地制宜实施综合开发,将生产性岸线转型为生活性和商务性岸线,实现港口功能、城市物流、城市管理及产业发展的转型,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港口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老港区产业布局,改善老港区人居环境、生活质量,实现产业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面升级,有效协调港口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予盾,而且更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总体要求。
一、广州港老港区现状分析
广州港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和集装箱干线港之一,由内港港区、黄埔港区、新沙港区、南沙港区和珠江口水域锚地组成。其中广州港内港港区、黄埔港区属广州港老港区。
1、广州港内港港区现状分析
内港港区位于广州市中心老城区。广州港内港港区大多为老旧货运码头,长期以来主要是大宗散杂货和集装箱的装卸,近年随着城市面貌的变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旅客运输(珠江游)服务业逐步兴旺,部分码头在充分结合其历史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功能调整和置换,通过改建、扩建使码头和岸线功能转变为公共服务性质或新建码头,公共客运、游船和游艇码头数量也逐步增加,港区水上客运和珠江游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矿建材料、钢材、生活物资等货物装卸及仓储码头得到一定的发展,城市港功能逐渐显现。
但在港区老旧码头转型发展中也还存在着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港口转型升级的步伐。一是内港港区货运功能淡化、竞争力下降。二是内港港区转型改造仍缺乏系统性的规划方案和具体的实施计划,港口企业自行实施港口功能转型的难度较大,“逐点开发,分步改造”成本较高。
2、广州港黄埔港港区现状分析
黄埔区珠江沿岸为广州港黄埔港区范围,其中鱼珠至文冲船厂西端及长洲岛、洪圣沙属黄埔老港作业区,文冲船厂至建翔码头属黄埔新港作业区,主要承担集装箱和煤炭、钢材、散杂货运输,服务珠三角临港工业企业、商贸市场以及湖南、贵州、江西等泛珠三角地区。黄埔港口综合运输能力较强,处理的货物种类多样,同时也是南沙港区发展集装箱干线运输的重要喂给港点。近年来,随着黄埔区城市开发建设加快,区内港口企业虽然不断推进老码头升级改造,在港口环保、集疏运、节能、信息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区内码头设施的专业化水平较低,港口发展受到陆域和航道水深等条件限制,影响城市交通和空气环境等问题仍然未得到很好解决。加之港区狭小、疏港通道拥挤、堆场资源不足等桎梏,黄埔港区与很多国内外港口城市的老港区一样,面临着传统货物集散功能退化的尴尬。而航运服务产业发展层次较低、链条不长、体系不完整、竞争力不强。黄埔目前现代航运服务业仍集中在码头、船代、货代等附加值较低的下游产业链,船舶交易、邮轮休闲经济以及航运金融、保险、信息、法律、技术、管理服务等附加值高的中、上游产业则尚未发达或尚属空白。
二、国内外港口城市老港区转型发展实践与启示
1、国外主要港口城市老港区转型发展实践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世界各国早年兴建的老港几乎都经历了早期的成长繁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衰退、七十年代开始城市化改造获得新生的起伏过程。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老港城市化改造趋势很快又被注重将水际资源、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非生产化开发整合,着力于创造富有生活情趣的休闲环境。世界各国老港转型升级改造成功的案例各具特色。比如伦敦伦敦采取了港区分离的模式。20世纪40年代,随着港口硬件设施外移到离市中心以东40公里的提尔伯里和沿河下游,伦敦采取了港区分离的模式,陆续关闭紧挨市区的两大港区,原市内码头区重新进行规划开发,其中以道克兰港区的再开发最为典型、最具代表性,为其他各地岸线资源的优化利用,提供了经验,树立了典范,为巩固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地位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此外,美国巴尔的摩内港被认为是通过老港滨水区产业结构升级来促进城市再生的成功案例;美国波士顿市罗尔码头改造工程,成为世界老港口改造的典范。日本横滨港在20世纪末开始实施老港区城市化改造,形成货物运输、商业活动、娱乐休闲等有机结合,既富有时代感,又拥有水乡色彩的新型港区,代表了目前老港区城市化改造的最新潮流和先进水平。美国旧金山渔人码头也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滨水区再开发的典型,现今旧金山的渔人码头不但成为旅客们喜爱的景点,还是本地人休闲娱乐的绝佳场所。
2、国内主要港口城市老港区转型发展实践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海洋运输的日益重要以及国际船舶的大型化对港口泊位的自然条件和陆域交通提出更高要求,我国所有的沿海港口,尤其是上海、天津、大连、广州等不得不纷纷在市郊择址另建深水港区,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这就直接导致了老港区货运吞吐量的逐年下滑,港口功能退化。同时随着旅游业日益兴旺和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占据水际资源的原有老港区无疑也成为城市拓展的一大梗阻。因此,近年来,我国港口城市的老港区转型改造方心未艾,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其中上海老港区的再开发已雏具规模,其基本模式是由上海市政府统一规划、开发,建设沿江50米绿化带,其余部分作为房地产、商业、旅游业开发之用,其中又以北外滩转型改造最为典型。此外,大连港东部区搬迁改造成为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的重大布局调整。宁波港旧港区的土地已将纳入三江六岸整治开发工程的规划之中。
3、国内外老港区转型发展的模式及对广州的启示
总体而言,国内外老城区港口功能转型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功能调整和综合开发型。通过改变老港区功能,甚至废弃部分码头泊位,进行非主业性综合开发。二是开发多元产业和商业改造型。利用原有码头设施发展多元产业,实施商业化改造,并创造条件向物流中心发展,形成港口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重塑老港功能型。加大对老港区的设施、设备的投入,使老港区适应现代港口的发展,重塑老港区港口航运功能。从国外来看,以伦敦老港区的转型发展最为具特色,值得借鉴;从国内来看,大多处于探索实践层面,以上海和大连较为成熟。
以上城市老港区改造案例发现,影响老港区的更新改造、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土地的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航运历史文化的延续、功能重塑和产业优化。对土地整体性、连续性、综合性的考虑及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基础,历史文化的延续、社会经济因素的考量是关键,产业优化,功能再造是重点。
从改造开发的模式来看,有港城空间结构互动关系更新模式、港城平衡化更新模式、港城功能多样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更新模式、港城形态统一更新模式、老港区保护再利用更新模式和港城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更新模式六种模式。港城空间结构互动关系更新模式更具典型性和适用性。当然,这些模式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需要综合各要素适当加以运用,对于广州港老港的转升级而言,伦敦和上海的案例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借鉴。
老港区改造再利用对城市更新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也关系到城市发展全局。老港区转型改造再利用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城市景观,对城市功能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发展、环境建设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另外,老港区再利用可以做好资源的重新配置、人口的良性流动、激活老港区沉寂空间、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结构调整、加速建筑更新、实现土地功能调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实现人口疏解、促进对优秀建筑风貌的保护、带动市政和环境建设,使多元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形成独特文化魅力。
因此,老港区的改造不能孤立地对待,而应着眼于城市发展,以世界视野和战略思维分析其在整个城市中的地位,研究其如何带动周边地区的开发及对整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坚持城市更新与老港区改造相互联动、优势互补、特色发展的理念,走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走功能开发、提升形象之路,着重文化功能的品质提升,居住功能的延续,航运及商业服务功能的优化拓展,旅游休闲功能的强化。
广州老港区特别是黄埔港区的转型升级改造可借鉴伦敦和上海经验,依托航运发展基础及历史沉淀,转型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同时保留航运文化、港口码头历史风貌等元素,打造特色滨水休闲旅游区、航运服务集聚区、商务功能区及赋予航运金融特色的金融服务功能区,使珠江沿岸重要节点功能特出,现代服务产业集聚发展,焕发港城发展新活力,打造滨水新城新形象。
三、广州港老港区转型升级发展对策
根据交通部和省政府相关规划,借鉴国内外老港区转型发展的成功经验,依托老港区航运发展基础及历史文化底蕴,广州老港区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可确定为:围绕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航运中心总体目标,规划引领,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老港区改造与城市更新相互联动、优势互补、统筹发展,将生产性岸线转型为生活性和商务性岸线。力争用10至15年的时间,通过对区内港口功能的迁移与调整、港口码头的维修与改造,重点企业的升级与搬迁,水际岸线的开发与利用,产业布局的优化与提升,服务功能的拓展与转型,实现区内港口物流业的集约化、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化、高端化,产业功能的特色化、多元化,人居环境的个性化、休闲化,将区内珠江沿岸逐步建设成为集港口物流、航运服务、商贸金融、文化教育、休闲旅游、商贸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具有航运历史烙印的国际商贸业集聚带,焕发港城发展新活力,打造滨水新城新形象。
1、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
(1)坚持港城发展的一体化、低碳化。充分认识到老港区的转型发展对于城市产业发展、文化品位提升、历史传统保护等各方面的价值和意义,要根据广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打造珠江黄金岸线的总体要求,以及城市功能拓展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需要,着眼于产业功能调整、文化精神复兴和社会活力再生等更高的追求。获得更多综合效益,实现城市和港口共同繁荣、和谐发展。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转移煤炭等对城市环境影响较大的货类,重点发展绿色环保的港口运输和城市物流服务功能。
(2)坚持功能转型的特色化、多元化。统筹岸线、土地、通道、环境等资源要素配置,节约利用资源,集约开发岸线,保障城市发展和功能拓展,集聚高端服务要素,在沿岸不同节点打造各具特色的重点产业功能集聚区,积极拓展商务休闲、邮轮游艇经济、高端航运服务、商贸金融等功能,使港区将生产性岸线转型为生活性岸线、商务性岸线、滨水景观岸线。
(3)坚持产业转型的高端化、现代化。着眼于现代服务产业集群建设,有重点、有选择推动中、高端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建立黄埔华南现代航运服务集聚区、天河高端商务区、员村广州金融城、琶洲会展商务区等重点功能集聚区,促进港区产业向现代高端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优惠政策体系、优化航运服务发展的外部环境等集聚航运要素、促进航运服务创新、推动黄埔现代航运服务业超常规发展。
(4)坚持制度建设的先进性、国际性。要着眼于国家中心城市、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胆创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国际航运市场体制与机制及促进港区转型升级的激励保障制度和政策。
(5)坚持开发运作方式的市场化、开放化。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在老港区和旧城改造与土地开发、集聚区建设等方面坚持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以市场经济方式和开放的模式推进港区改造更新,促进国内外航运要素的便捷流通和航运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港区产业转型升级。
2、转型发展的开发模式
老港区开发建设模式的选择是推进港区建设的重要基础。目前,国内外经过不断探索,主要有三种开发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城市老港区开发建设模式,二是市场主导型城市老港区开发建设模式,三是政府—市场协作型城市老港区开发建设模式。政府主导型城市老港区开发建设模式中,政府的推动力大、作用强,对城市老港区的建设开发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政策。其优点主要在于可以避免市场的无序竞争,比较充分地反映政府的规划意图,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市场主导型城市老港区开发建设模式以私人开发商为主体,政府提供政策倾斜。这可降低政府的开发成本,分担政府的开发风险,同时提高社会资本的参与度。但有可能导致政府的规划意图受到影响而得不到完全实现,导致城市空间的无序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确定性,同时商业资本可能导致开发目标过于短期化和盈利化。政府—市场协作型城市老港区开发建设模式兼融以上两种模式之优点。
综上,广州老港区的开发宜采用政府—市场协作型开发模式,充分发挥政府行政垄断权的优势,对城市老港区的建设开发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政策。同时面向市场进行多元融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还可利用政策激励和媒体宣传等引导房地产商等开发商和市民参与,实现政府和市场在开发功能和开发时序上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市府主导、部门配合、市区联动、以区为主的联动模式。
3、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
(1)明确定位,科学规划。老港区改造再利用对城市更新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也关系到城市发展全局。因此,老港区的改造不能孤立的对待,而着眼于城市发展,以世界视野和战略思维分析其在整个城市中的地位,研究其如何带动周边地区的开发及对整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规划设计要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各区发展规划及港口、土地利用等规划衔接,以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建设和重点项目推进为着力点,以高端商贸服务和航运服务功能建塑为核心,建设具有航运特色的国际商贸业集聚带。
(2)分区建设突出特色优势。黄埔港港区要充分依托其现有港口航运资源,与南沙港区联动有序推进沿岸码头功能调整和搬迁外移,实现港口单一服务功能向高端航运服务的转型升级,以发展现代高端航运服务业为特色,以现代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为重点,打造华南航运服务中心。
内港港区则应与现有规划衔接,加快港区城市化改造,因地制宜实施综合开发,除满足城市生活、商贸配送的水路运输需求外,逐步外迁散料货运功能,重点发展商住设施、滨水景观、休闲娱乐和游艇游船旅游,突出高端商贸金融服务和亲水游憩休闲特色。对已经布局建设的珠江沿岸各重要节点的城市新中轴线高端服务业功能区、天河中央商务区,员村广州国际金融城、琶洲会展总部功能区、白鹅潭现代商贸功能区等重要功能区着重产业的结构优化,功能的延续拓展,环境的品质提升。
(3)分类开发,以市场化运作为主。针对港区各区段港口码头及企业的关停迁移、维修调整、改造再开发等不同情况以及空间布局现状、产业转型业态而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要充分发挥政府规划的引导作用,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吸引私人资本,由民众、企业和私人机构共同参与。
(4)分步推动,走功能开发、提升形象之路。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与公共交通体系,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优化珠江沿岸景观环境,持续提升珠江沿岸城市形象,发掘文化内涵,着重文化功能的品质提升,居住功能的延续,航运及商业服务功能的优化拓展,旅游休闲功能的强化,打造广州“水城”品牌。
(5)机制激励,引导港区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强土地储备和产业转型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相关行政决策、立法管理机制,建立财政、土地、产业等保障机制和激励政策,引导、激励老港沿岸企业加快搬迁及转型升级步伐的积极性。
(6)加快新港区建设,促进城市港口职能转移。结合南沙港区大型散货码头建设和洪圣沙转型升级规划的实施,加快南沙港码头建设,以便城市港口职能的转移,有序推进黄埔老港码头功能调整和转型改造,逐步外迁内港散料货运功能,加快老港区城市化改造和功能提升要在明确老港区(特别是黄埔港区)与新港区(南沙港区)之间的功能定位以及不同分工基础上确定统筹老港区转型升级和新港区建设的指导原则、实施安排及政策保障措施,稳步推进新港区发展和老港区的转型升级。
[1]李立:大连老港区城市化改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2]蒙丽珍:广州港内港港区战略定位分析与对策[D].西南交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