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区域的因素分析

2013-03-27李金骁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李金骁

【摘 要】随着高校扩招的展开,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上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由于高校毕业生价值观念的引导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这势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问题,以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为例,分析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特征,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和引导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影响因素;引导机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目前“市场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基本形成。然而,由于大学的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上升,而社会提供的岗位又很有限,供给大于有效需求,使得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这里的就业难是指就业结构的不合理,在一些东部发达的区域呈现“人满为患”的情况,而另外一些西部较落后省市的就业岗位却“无人问津”。如果这种不合理的就业选择长期持续下去的话,会进一步拉大东西部的差距,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本文在问卷调查和文献阅读的基础上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大学生主要是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特征和影响本校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因素,从而提出一些引导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可行性机制。

二、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状况和特征分析

(一)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状况

我们把全国分成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四个经济地区。四大经济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的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特点。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六省。西部地区则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和内蒙等12个省、市和自治区。

本次调查共填写问卷100份,调查对象为东北财经大学2009级的学生。其中男生占得比例是42%,女生的比例是58%,这个比例与东北财经大学男女比例较为符合。

1.我们在对东北财经大学大学生生源地调查数据显示,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一线城市的学生占4%,来自省会级副省级城市的学生占12%,而来自其他中小城市的学生的比例最多,高达60%,同时来自偏远地区或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也占较大的比例,为24%。

2.同时我们对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地作了一个划分,有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其他中小城市、偏远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及农村、还有国外就业。问卷统计数据显示,选择一线城市的为18%,选择省会及副省级城市的比例最大为69%,选择其他中小城市的为10%,选择国外就业的为3%,而对于偏远地区或经济落后地区及农村则没有人选择。

3.对于本校毕业生具体的就业流向地,我们简单的做了一下统计,选择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到了63%,其中东北三省的就业占到18%,这个数据和我校东北地区特别是辽宁地区的学生数量多有很大关系。选择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14%,选择在西部就业的毕业生占24%。

(二)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

1.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地不均衡,呈现出东部及东北地区人数较多,而西部及中部地区人数较少的趋势。这不仅和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也和当地的自然条件、生活水平、文化价值观念等有紧密的联系。东部及东北地区经济基础条件好,招聘企业多,而且由于一些政策的吸引,大多数毕业生还是选择在东部及东北地区就业。与此同时,虽然国家这些年推出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但就经济基础而言,西部和中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差 ,而且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较差,所以在吸引大学毕业生数量上与东部和东北地区相比较还是较少的。

2.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位选择倾向于一线城市和省会及副省级以上的城市。在各大区域中,在发达城市和不发达城市,在发达省份和不发达省份之间的流向又是不均衡的。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本身经济和生活水平就很高,这些地区工作机会也多,而且竞争激烈,有利于我们这些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成长和锻炼,所以吸引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

3.由于近些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的上升,据统计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是212万人,2004年是280万人,2005年是338万人,2006年是413万人,2007年是495万人,2008年是559万人,2009年是611万人,2011年是631万人,而2012年的高校毕业生将超过700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上升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上述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特征可以分析得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它是多元因素作用的结果。影响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外部环境因素

1.区域自然条件

区域自然条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就我国而言东西部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东部地区较为湿润,气候宜人,而且多为沿海城市。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影响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过程中区域自然条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然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区域自然在影响人们就业的因素中在不断地减弱。例如在调查问卷数据中显示,自然条件的因素只占到了40%,相对于经济和生活水平、个人兴趣和抱负而言的比例是较小的。

2.经济因素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是大学毕业生考虑的最多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在不同区域差异是比较大的。像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完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发达,尤其是第三产业。这是吸引大学毕业生的一个主要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直接导致收入水平差异。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类型不同,产业分布不同,对各种专业层次的人才需求也不相同。大学生是高素质的群体,他们在选择就业时多选择集约型有发展潜力的行业。

3.政治因素

国家和政府政策无疑是大学生就业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这些政府政策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国家投资制度、大学生就业人才引进等制度。就户籍制度而言,很多大学生在进校时把户口迁到了学校,而在就业时现在很多单位明确提出不能解决户口问题。而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就会面临着成家立业的问题,而像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本身人口压力就大,工作单位再不解决户口问题,这就制约了大学毕业生从不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的流动,抑制了大学生向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流动,这在客观上抑制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不平衡。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保障观念加强,单就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程度而言,发达地区有较大优势,再加上大量外来人口,工作单位再无法解决户口问题,这就间接地影响了人才的引进和流入。国家投资政策和吸引人才的政策也对大学生择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家积极重点支持产业和项目更容易吸引毕业生的竞争,特别是像我国的国有企业。

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择业地区的生活习俗、人们的价值观念、当地的生活质量等。就社会习俗和习惯而言,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们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大的差异。如南北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饮食上的差异、语言的差异等都给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阻碍和限制。然而,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强,各地区的民风民俗也在不断的融合,所以,生活习俗和风俗习惯在大学生就业选择过程中的影响在减弱。而当地的生活质量和当时的文化、休闲、娱乐、教育、交通等设施直接相关。一线城市之所以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热门之地,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城市的生活质量高,休闲娱乐方式多样、交通发达、而且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强大。

5.用人单位

在我们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是除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兴趣抱负之外的第三位的影响因素。国企和公务员工作较为稳定,薪酬待遇也不错很多追求稳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这样的单位。而对于一些追求高收入的大学生,他们会看重金融、地产、石油化工、物流等行业。而一些追求能够快速成长的毕业生会选择私企,这些单位发展速度较快,他们的晋升机制更灵活多样。而东部地区的外企比较多,很多选择外企工作的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时可能就受到限制。据统计显示,大学生最看好的就业单位依次是:国有企业(占43.1%)、事业单位(占36.3%)、外资企业(占34.7%)、党政机关(占32.0%)、民营企业(占28.1%)、自主创业(占21.2%)、公益组织(占6.6%)。

(二)内部因素

1.学历专业

个人学历专业对就业地选择也有很大的影响,像在一些大城市,金融业比较发达,对东北财经大学这样以财会为主的毕业生来说,多会选择金融业比较发达的城市来就业。所以,专业学历对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影响也是很大的。

2.个人理想和兴趣

个人兴趣理想不同,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是会因为个人动机和目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职业。有的大学生为了追求自我价值,有的为了追求高薪酬待遇,有的为了在职业中能快速成长,有些大学生可能定位不准,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历练,所以在择业时也会有一定的盲目性。

(三)家庭因素

1.家庭的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讲人情、面子的社会。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层一层的社会关系中。社会资本有助于帮助收集相关的信息、降低就业成本、提供就业机会等功能。一些大学生利用父母的人脉关系而就业,这种人脉资源一般就是家庭所在地区,这就间接的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不平等。

2.父母影响

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中发现父母家庭也是影响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的因素之一,而且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占到了39%。“百善孝为先”,很多大学生毕业也后希望工作地点离家乡不远,就近可以照顾父母。父母的影响还表现在运用人际关系为子女联系好工作单位,这也是我们上述所讲的家庭社会资本。

四、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引导机制

(一)社会引导

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为促进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的合理流动,各部门应充分认识高校就业问题的严重性。西部和中部地区应建立吸引大学生的政策机制,进一步加快产业的东西部转移,为大学生就业解决户口问题,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

2.用人单位要降低“门槛”,建立合理的人才引进计划,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能力。

(二)学校引导

1.提高教学水平,特别是教学实践方面

学校是培养高学历人才的主体,学校只有培养出适应岗位需要的人才才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合理流动。所以,学校不仅要提高教育的质量,而且在设置专业时就要做好调查和论证,使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能够在就业时。

2.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积极鼓励创业

学校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积极支持和鼓励一些有能力、有想法的大学生自己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鼓励学生到西部或基层就业。

(三)个人方面

1.自我定位要明确,确立合理的职业预期

现在,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许多“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就是很多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准确造成的,许多大学生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在就业的双向选择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大学生要确立合理的职业预期,学会从基层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2.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竞争意识

大学生要不断学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学会吃苦,踏踏实实地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增加自己的阅历,提高实践的能力,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而现在很多大学生都缺少实践的经验。同时,大学生要树立竞争意识,在竞争中不断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祥.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及引导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

[2] 张凤林.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辽宁数据的理论分析和政策论证[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9).

[3] 朱生玉.周晓雷.我国大学生就业期望的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管理2010(11).

[4] 庆承松.葛万峰.孙祥.我国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不均衡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0(6).

[5] 张亚楠.长春地区大学生低于刻板印象与择业意向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9.

[6] 陈成文.胡桂英.择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基于2007年大学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7] 韩经.尹兆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C].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2008(4).

[8] 蔡银银.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关系性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6.

[9] 杨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