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有创新意识
2013-03-27李萍
李萍
【摘 要】创新能力的培养,已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朋友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关键词】创新;意识;能力;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老师提供的知识去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创造出有别于一般规律的知识。他允许学生自己有不同于他人的思维方式,作为数学教师在继续中应如何去激发学生的这种意识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不知足”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应鼓励学生不满足现在的学习状态。突破已有点解题思路,寻求新的解题途径,实现自己有别于他人的聪明才智,如小制作,小发明等,或者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只要合乎情理,别出心裁的新发现,新观察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例如解答“一本故事书200页,方方5天看了这本书的 。照这样计算,看完全书共需多少天?”学生按一般的解题思路,往往是先求5天看了多少页,再求平均每天看多少页,最后求看完全书需要多少天。当学生按这种思路列综合算式解答后,教师可明确指出这种解法虽然对,但不是最简捷的解法。同时激励学生如果你是有能力又聪明的孩子,就应去寻求这道题的最简捷解法。于是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很快找到了用“1÷(14÷5)”或用“5÷ 14”,“5×4”来解都是正确的,其中用“5×4”来解最简捷。
培养学生“不知足”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不要满足于解正确,还要力求解得灵活,简捷,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开放课堂,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氛围
创设开放的课堂环境,积极开放的课堂可以让学生自由的发挥他们的想象,运用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去创造他们认为好的,美的东西。学生有了创新的内驱力以后,还得具备创新的本领。培养学生创新本领的途径有很多,只要学生思维面广,就不会“碰壁”在一个点上,而可以在更多、更广的思维空间选择更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计算方法。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配合,大多数学生只是旁听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意见,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他们的创新意识的迸发创造条件。
三、“堵”、“疏”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应注意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的教学。在知识的相互联系上下功夫。因为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积极的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但也有少数学生觉得常规思路轻车熟路,也就“懒”于去考虑解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堵”与“疏”的有机结合,迫使学生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
学生在学习中,如果只有一种思路,那么很可能就是遇到过不去的思维即“堵”住了原有的解题思路。这时教师就要迫使他们发散自己的思维。例如教学了“圆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后,针对一部分学生只能套公式计算的现象,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题:“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都与一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已知这个正方体的体积为120立方厘米,问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按一般的解题思路,要求圆柱体体积必须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要求圆柱的底面积必须知道底面圆的半径,因底面圆的半径和高与正方体的棱长相等,但由于计算正方体体积需要开立方求棱长,小学阶段没有学,于是学生的常规思路在这里被“堵”死了。这时教师可适当的点拨,以疏通学生陷入僵局的思路。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积极思考,结合以学的知识重新组合眼前的信息,找到新的解题途径:圆柱体=3.14×正方体的体积。这样一“堵”一“疏”,即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成为我们教师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种思维模式。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点。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的一项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