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策略

2013-03-27许军仁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1期
关键词:教育策略成因

许军仁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孩子缺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理念落后,个别教师教学方法简单;学生学习态度欠端正,思想波动大等。致使学困生大量产生,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主要从消除学困生厌学情绪、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教给学困生必要的学习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农村学困生教育转化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学困生;成因;教育策略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农村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学生个人因素。下面我就从家庭、学校、学生个人三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家庭因素

当前农村学生特殊家庭多。

1留守儿童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儿童大量产生。一个班级留守儿童少者占三分之一,多者达半数以上。他们的监护权多有祖辈代理。祖辈对孩子溺爱有加,要求不严,学业辅导有困难。还有个别孩子单独生活,家长电话遥控,家教真空。

2.单亲学生在各班或多或少存在。由于家庭的不完整造成亲情缺失。不协调的家庭熏陶教育、或沉闷的家庭氛围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了无形的阴影。心理被扭曲,自轻自贱,自暴自弃,总觉不如人。性格孤僻,不善言辞,不善同他人交往,不善积极参加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生活缺少笑容,学习态度冷漠,不求上进。

二、学校因素

农村学校地处偏远,条件艰苦,教育资源滞后。新的教育理念一时半会贯彻不到位。尽管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时不时影响着个别老师的思想和教育方法。课堂教学对学困生和优等生同等要求,不作区别对待。对学困生缺乏爱心、耐心,教育方法简单,体罚或变相体罚间或有之。学困生厌学情绪有增无减。

三、学生个人因素

大多数学困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欠端正,学习不感兴趣,不爱念书。课堂行为懒惰,不专心听讲,不用心思考问题;课后抄袭作业,不及时复习;课前也不预习,学习习惯差,不讲究方法。

大多数学困生是非观念差,易受诱惑。对网络资源不能正确利用;对他人的不良引诱不能理智分析和判断,思想波动大,外出务工念头时有萌生。人在教室坐,心却羡慕他人的自由生活,混天度日,意志薄弱,毅力欠缺,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缺少勤奋认真、努力向上的学习品质。

学困生每个班级都有,影响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学困生的学习困难问题已成为学校教学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家长期盼解决的问题。也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作为一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转化学困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用爱感化学困生,让学困生端正思想,消除厌学情绪。

教师要有爱心。教师要把爱的阳光照到每一个学生心田。学困生更需要关爱。老师无意间对学困生一个微笑,或无意间拍一拍学困生的肩膀,他们会从中感受到温暖,受到鼓舞。老师要富有爱心,像父亲或母亲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学困生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消除孤独和无助的感觉。只有老师爱学生,学生才会爱老师,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交流,才会相信老师讲的道理,才会喜欢老师教的学科。可谓“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要有耐心。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却又是完全可以转化的。老师要客观地看待学困生,对他们不嫌不弃。耐心开导学困生,使他们懂得“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耐心开导学困生,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振作精神,增强学习信心,增强认真学习的责任心。耐心引导学困生,使他们明辨是非,正确利用网络,谨防他人不良引诱。耐心帮助学困生分析学困的原因,找出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转化措施和策略。

教师要细心。

只有细心才能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抓住激励契机。学困生除了学习成绩不好外,在其他方面却可以表现出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如责任心、爱心 、同情心、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生活作风等。教师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对学困生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优点和进步要及时肯定,让他们正确评价自我,增强自信。同时,因势利导,消除他们学习中的厌倦情绪,点燃他们学习的激情,增强他们认真学习的上进心。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让学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借用多媒体等手段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创设合适的情景,有助于激发学困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教义务教材人教版第二十四章“圆”时,可创设以下问题情境: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怎样设计一个运动场的跑道?怎样计算蒙古包的用料?通过情景创设,让学困生感受、体验学习的必要性,产生学习渴望,激发学习兴趣,进而热爱学科,热爱学习。

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重塑学困生努力学习的信心。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是贯彻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平等和谐的氛围能使学困生抛弃自暴自弃的心理包袱,轻松愉快的投入学习,大胆交流讨论,大胆尝试探究,大胆提出问题,大胆阐述见解。教师在课堂问题设置时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基础问题,简单问题多启发、多鼓励学困生解答,使他们从成就中感受喜悦、感受自信,不断增强学困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勇气和信心,炼就学困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培养学困生勤奋认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对学困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方法是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而采取的手段、方法。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困生学会预习。预习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找出新学内容所需要的知识,并进行回忆重温,为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其二,阅读新内容,了解其梗概,找出重点和关键点。预习时边阅读、边思考、边查找、边书写。写下自己的看法和搞不懂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掌握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效率。

让学困生学会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大多数得益于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学困生应以优秀生为榜样,在课堂上全神贯注,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仔细看老师的示范,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及时记写或标记老师强调的重点和关键点。思维始终跟着老师走,与课堂进程合拍。

让学困生学会记忆。学生凭借记忆才能获得知识和技能、增长才干、提高能力。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可知:遗忘在学习之后就立即开始,速度呈现先快后慢趋势。新学的知识在一天之内,若不及时复习巩固,就只剩下25%左右。这就要求学困生要养成及时复习记忆的良好习惯。当天所学,当天消化,当天记忆,切勿过夜。一天中两头的时间是记忆最佳的时间,希望学困生充分利用。除合理利用记忆时间外,还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记忆方法。学困生应尽可能地运用理解记忆。记忆时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

让学困生学会反思。反思就是反过来思考的意思。学习过程中的反思能有效及时巩固学习体验,使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趁热打铁,及时引导学困生反思。反思问题是怎样发现的,反思是如何理解题意,找到解题突破口的;反思运用了哪些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技能技巧;反思走过那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原因何在;反思解答过程是否正确、简捷、表达是否符合逻辑,与过去做过的题目有无联系;反思学习中获得了哪些知识、技能技巧和经验教训等。

总之,农村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诸多,学困生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学困生的教育转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件任重道远的工作。让我们教育工作者用足够的爱心、耐心寻找学困生的长处,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激励他们一步一走向成功。

猜你喜欢

教育策略成因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