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2013-03-27林聪
林聪
【摘 要】独立学院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还处于摸索阶段,基本是以选修课形式或低学分必修课形式开设的现状,这与独立学院师资缺乏有关。本文从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出发,对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进而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和方案,从而加强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缓解结构性矛盾而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改革
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2007年12月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教育部办公厅还引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开设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管理与评估。
各本科院校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引导,纷纷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以下简称《课程》),对于该类课程的建设也在不断地摸索与完善中。但对于独立学院而言,《课程》的设立还基本处于初步阶段,在该课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独立学院更应加强对该课程的重视,不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提升独立学院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起到积极作用。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随着近几年独立学院的迅速发展,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有所提升,但大部分独立学院处于自力更生的状态,国家对于独立学院的支持远远低于对公办院校的支持力度,所以独立学院更应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体现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也是吸引生源报考的重要因素。要让独立学院在高校竞争中发展起来,幸存下去就得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
对于《课程》的有效实施,是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而目前独立学院《课程》开设还留于形式,未能因材施教,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有限。这主要还是在于独立学院对该课程的开设普遍还没特别重视,主要反映下以下四方面:第一,在课程性质上来看,主要是以选修课或者低学分的必修课的形式开课,课时量普遍偏少。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对该课程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第二,在教学模式上来看,模式单一,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辅助案例、小组讨论等形式展开,但引用的案例普遍陈旧,没有针对独立学院其生源性质的特殊性进行设置,无法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热情不高,不积极等现象;第三,在教学内容上来看,该课程设计的内容范围广泛,包括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制度与就业市场、大学生职业道德、大学生就业途径、大学生就业权益、大学生自主创业、毕业生职业适应与角色转换等方面,这又与课时数偏少形成矛盾;第四、在师资队伍上来看,任课教师基本由辅导员或行政人员担任,缺乏专任教师,虽辅导员在管理学生经验丰富,但对于课程的专业性上来讲还是有待提高。
以上存在的问题表明,独立学院开设的《课程》教学效果欠缺实效性,因而有必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大招生,致使大学毕业生急剧增加,国内经济发展缓慢使得社会需求量相对不足。特别对于独立学院生源特性来看,独立学院夹在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公办本科院校之间生存,必须优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机联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社会的发展,立足独立学院生源的现状,对《课程》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从社会层面上,我国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规划性。大学生以成绩论人才的概念与不再只追求成绩优秀而更注重综合素质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找出自身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而不断提高不足之处,从而提升整体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符合社会需求。
从学校层面看,就业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2007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教高厅【2007】7号文件,指出高校职业规划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手段;有利于高校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培养方案,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从学生层面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特质以及潜在优势,树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为自己的理想职业做准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逐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为实现自我价值扬长避短,最终迈向成功[2]。
三、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探析
1、课程教学内容的改进
目前独立学院《课程》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这与该课教学目标相违背。因此合理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学习动力是课程教学内容改进的主要方向,其应以激发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对职业的探索,从而达成一个平衡为原则,从而引导大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课程注重以学生的“学”主导,任课教师在课程授课中起到的是引导、启发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有助于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
在内容上,《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宽泛,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学生就业观与职业道德、大学生就业前的准备、大学生就业程序与途径、大学生就业权益与保障、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与适应等。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文将该课程的内容提炼成以下主要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刚进入大学,学生还在适应角色的转换和适应,适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这部分教学内容应该帮助大学生掌握如何去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价值观、人格发展和技能需求,包括如何运用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职业锚、MBTI等测量工具,通过标准化职业测评和非正式评估工具进行自我探索,确定职业目标。
第二部分:职业认知。MBA智联百度给予了职业探索的定义。职业探索是指增加对自我和环境的认识和了解以促进个体职业发展的活动。在该部分内容授课前,学生做好课外作业,要求他们结合第一部分自我认知所掌握的知识点,了解个人的兴趣,能力和职业价值观,通过实际调研和分析确定目标职业。让学生了解职业的分类,掌握如何进行职业分析,并结合案例分析进行生涯人物访谈,让学生掌握职业探索所需的知识点。
第三部分:人职匹配。人职匹配简单的讲就是把自己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建立在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基础之上。在该部分内容授课前,需要学生课外对自己的目标职业有所探索并实践过。让学生认识到目标职业在实践中和理论分析中的差距,从而端正职业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各方面的技能,为顺利就业提高竞争力。
第四部分:决策与行动。这部分内容安排为实践课,跟踪式教学。这里所说的跟踪式教学,就是通过学生在目标职业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个性化教学,一对一的辅导。
2、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课程教学模式上应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内在需求。
《课程》应改变理论性教学模式而转为实践性教学模式,以教学大纲为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为教学的灵魂,结合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内容的掌握度,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力。
(1)被动式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式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根据美国注明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研究的学习金字塔模型指出,主动学习更能加深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下图:
教师应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分组讨论、转教别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以学生的“学”为主导,以教师的“教”为辅,加强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增强学习的效果。
(2)引入案例教学法,加强学生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普遍的教学法,是最基础的教学法,而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法,把抽象的理论研究转换成具体化的案例授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被学生吸收,加强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起到更直观的效果;
(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有助于课程建设的时效性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有利于缓解课时数少和教学内容多之间的矛盾。通过第一课堂的教授,可以让学生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社会实践等校园活动为载体,丰富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引入第二课堂,发挥其优势有助于弥补就业指导课缺乏时效性的有利措施
(4)及时总结课堂反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及时总结反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任课教师应该认真总结课堂情况,对授课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指导,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状况和思想动态,不断的评估教学效果,充实完善课堂授课内容,在授课过程中,仔细观察受学生欢迎的授课方式,通过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中的CASVE循环理论,通过对授课学生进行跟踪反馈,找出差距,合理完善授课模式,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3]。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需求,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现实能力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大学生合理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所以要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改革、教学模式上创新,以《课程》为支点,体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构建合理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促进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开展更具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邱颖明,许素华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体会 考试周刊 2012年43期.
[2]王森,阮学云 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生态教育 理论探索 2012年5月30日.
[3]刘双.科学发展观视阁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06-10.
项目:
本研究为宁波市2012年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YGH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