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交往方式
2013-03-27加里阿尔滕詹尼特班尼特
[美]加里?阿尔滕 詹尼特?班尼特
典型的美国人之间的对话形式可以称之为“快速问答”。谁都不说很长时间的话,一个人只说几句话,另一个人马上接过去说。“看两个美国人谈话就像看乒乓球比赛。”一位英国观察者说,“你的头随着谈话人来回摆动得太快了,脖子简直都会扭得很疼”。
如果一个人说话时间很长,美国人往往会不耐烦,认为对方说得太多了。如果一个人一次说话超过了几个句子,很多美国人就难以耐心地听下去。尼日利亚人、埃及人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人也是如此。美国人推崇简洁或“一语中的”。
美国人不像很多其他文化背景的人那样说很多客套话,通常只是说几句:“你身体怎样?”“很好,谢谢。”“很高兴见到你。”“希望再见到你。”“我们必须在一起。”他们根据场合说这些话,而且这些话像其他客套话一样,只是一种形式,讲话人并不关心说话的内容。也就是说,不管谈话双方感觉如何,或心里想的是什么,都要问这些问题,都要回答这些问题。
美国妇女常常还有一些表示赞赏的客套话:“我喜欢你的发型。”“你穿这件衣服好看。”美国男人之间经常还夹带一点讽刺的客套话:“还开那个旧家伙?”
很多美国人认为像大多数日本人和亚洲其他国家的人那样说很多客套话是“太腼腆”、“过分礼貌”,或是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真正性格和想法。
美国人一般不像拉丁美洲人那样长时间说些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的客套话,也不像阿拉伯人那样说些求神保佑的话。他们认为这是浪费时间,而且还对对方的诚意产生怀疑。
当然,其他国家的人也常常怀疑美国人客套话的诚意:“他们总是问我情况怎样,但是我说出来,他们又不听。他们并非真正关心我情况怎么样。”
有一种交往方式是美国人往往避免的,就是“争论”。美国人认为与另一个人进行争论有可能损害两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一般不把争论当做是一种运动或消遣。如果美国人在讨论中遇到意见分歧,有可能说:“让我们不要为此进行争论吧。”他们不会去争论,而是喜欢找到意见一致的地方,改变话题,甚至当场离开。毫无疑问,喜欢争论的人经常会被贴上“好斗”、“咄咄逼人”或“刚愎自用”的标签。
如果争论不可避免,美国人认为应该用平静、温和的口气说话,尽量少用手势。美国人认为大声喊话、用力挥动胳膊、一齐嚷嚷意味着要打架或要发生毫无意义的“喊叫比赛”。
他们认为人们在表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应该避免掺入感情成分。当他们从电视新闻上看到日本的国会议员拳脚相向时,会感到非常震惊。
这并非说美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从不与人争论。但是一般情况下,他们不进行争论。讨厌争论的结果之一就是他们捍卫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很少得到锻炼。这又导致另一个结果,那就是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不是很伶俐,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下面会再次谈到这个话题。
美国人在日常交往中避免争论,但在公众辩论中却好像非常喜欢争论。语言学家德博拉·坦嫩(Deborah Tannen)在《辩论文化》(Argument Culture, 1998)中指出,媒体公开处理有争议的问题时往往采用过于简单的方法,总是分出所谓“正反两方”来,然后让两方进行激烈的辩论。而很多问题不只是涉及两方,或者有时只涉及一方。可是关于公众事务的电视、广播节目,报纸和杂志专栏总是让正反双方各出一个代表进行辩论。一方总是要力求战胜另一方,而不是设法说明问题或寻求共同点。“战争”、“战役”、“打败”这样的词汇常用来描述辩论双方,结果惹得双方振臂呼喊、指着鼻子谩骂,有时只好由第三方打断他们的辩论。
第四种也是最后一种交流方式,就是谈自己的隐私。在很多情况下,聊天时间长了,或客套话说了很多以后,有人会说一些暴露底细的话。也就是说,谈话一方谈一点自己过去无关紧要的个人生活、想法或感情,特别是在谈话双方不太熟悉的情况下会这样做。美国人看做隐私的东西包括他们的感情、经历,甚至一些违法或不明智的行为,或者是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的看法。在大多数公开场合中,美国人很少谈及私人问题。他们常常等到了一个更私密的环境中(也许是在家里、酒吧里或饭店里等没有很多人认识他们的地方)才谈论个人的事情。女性之间透露自己的事情往往比男性要多一些。很多男性往往对任何人都不谈论自己太多事情。当然,男女都是在与挚友或关系密切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才谈论自己更私密的事情。
在人际交往中透露私密问题,美国人也许做得并不是很极端。习惯谈论更多私事的外国来访者会觉得自己的努力并没有让自己更多地了解美国人,于是产生一种挫败感。与此相反,习惯于更少谈论自己的外国人会对美国人谈论的事情感到很尴尬。一位叫莫丽萨的美国大学生与我谈过她的韩国新朋友:“我叫朱焕谈一些他过去约会的经历,他好像很尴尬。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与我的美国朋友,不管男女,都谈论过自己的约会经历。”
(选自《理解美国——美国文化指南》/[美]加里·阿尔滕 詹尼特·班尼特 著 曹菁 王颖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