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学

2013-03-27彭家法

海外华文教育 2013年1期
关键词:综合课汉语国际教育大纲

彭家法

(安徽大学文学院,中国合肥230039)

“汉语综合课”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级阶段一门主干课程,学界对“初级阶段”综合课的研究较为充分,而中级阶段“综合课”的相关问题研究略显不足。当今,随着汉语走向世界步伐加快,我们面临“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国家汉办推出一系列新标准。这种背景下“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学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更需要专门研究。

一、“中级汉语综合课”的发展和“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

对外汉语教学“综合课”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早期不主张“分科”教学,实施“综合”教学,只有一本教材,两个老师合教一个班,主讲老师上讲练课,另一老师上复习、练习课(钟梫(执笔),1979)。李培元(1988)总结20世纪50-6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是:“只开一门融语音、语法、词汇为一体的综合课”,“实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不分技能训练”。吕必松(1987)概括这种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靠一门精读课来完成基础汉语教学的任务。精读课实际上是一门综合课”。70年代以后,对外汉语教学进行了一些听说、读写分别设课的实验。80年代初,鲁健骥等对过去强调“听说读写全面要求,突出听说”提出异议,认为学生入系学习专业之前,当务之急是要听懂教师的讲课和读懂教材,因此不能把“听说”作重点,“听读”才是教学的重点。以这样的认识为基点,他们编写《初级汉语课本》进行实验,实验的课程设置特别强调听和读的训练(鲁健骥,1983、2003)。

中级汉语教学滥觞于20世纪50年代,以《汉语读本》出版为标志;但真正成规模的中级汉语教学始于70年代后期,以《中级汉语教程》(初版名为《文选》)出版为标志。此后,中级汉语教学的研究也开展起来。施光亨(1991)提出了建立中级汉语教学规范问题。陈贤纯(1999)提出一个两年内解决汉语交际能力问题、学习2万汉语词汇的教学设想。作者并据此编写了教材,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教学实验。

专门对中级汉语综合课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代表性的成果只有以下几篇。陈灼(1991)探讨了中级汉语综合课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等问题。李忆民(1993)讨论中级汉语综合课的课堂交际训练。陈田顺(1992)专门研究这门课测试的内容和形式。陈灼(1999)对课程性质、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进行了阐释。

需要强调的是,到目前为止中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和研究,都是以《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为基础的。陈灼(1991)指出:“《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是汉语作为外语和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大纲,对推动汉语教学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召开,胡锦涛做出“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是件大好事”的重要批示,提出把对外汉语教学转向汉语国际推广的新思路。此后国家“汉办”由“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改名为“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比如:加大孔子学院建设力度,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加强汉语教材资源开发推广,推出《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和《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我们迎来了“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和《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是中国国家汉办组织中外汉语教学、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测量学等领域的专家,借鉴近年来国际语言教学研究最新成果而推出的,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在等级标准的划分、词汇和语法教学的范围和具体内容等方面,这些标准和大纲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正是设计课程、编写教材和进行测试所必需的。在这种背景下,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学理应以这些标准和大纲为依据。

二、“中级汉语”的水平定位

中级汉语综合课的规范首先要解决“中级汉语”的水平定位问题。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把汉语水平分为五级;新HSK考试,分为六级进行,并规定每级词汇量。其间对应关系为:

新HSK 词汇量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六级) 5000及以上 五级(五级) 2500五级(四级) 1200四级(三级) 600三级(二级) 300二级(一级) 150一级

《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还对一至五级考试对象汉语学习时间作了说明:

HSK(一级)主要面向按每周2-3课时进度学习汉语一个学期(半学年)。

HSK(二级)主要面向按每周2-3课时进度学习汉语两个学期(一学年)。

HSK(三级)主要面向按每周2-3课时进度学习汉语三个学期(一个半学年)。

HSK(四级)主要面向按每周2-3课时进度学习汉语四个学期(两学年)。

HSK(五级)主要面向按每周2-3课时进度学习汉语两年以上。

新HSK主要是针对“国际汉语教学”设计,学习时间主要考虑的是在中国以外的非汉语语境教学实际。中国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情况有所不同。从实际来看,一般每周按20课时进度进行,因此一般学习一学年的外国学生都可以通过HSK(三级)的考试,学习三个学期可以通过HSK(四级),学习四个学期可以通过HSK(五级)。

根据以上这种情况,中级汉语的程度,上学期应相当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的四级和HSK(四级),下学期相当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的五级(上)和HSK(五级)。这是中级汉语教学开始时对学习者水平的最低要求,教学中对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可以采用选学、加快进度和提高要求等手段灵活处理。

三、中级汉语综合课的课程性质

中级汉语综合课是中级汉语课程中的一门主干课,要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要进行相应的语言内容(课文、词汇、语法等)和有关的文化知识的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要实现汉语教学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度。

中级汉语综合课基本性质在于它的综合性。在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不是孤立存在、单独进行的,而是互为依存的步骤、环节。中级汉语综合课的听说读写有别于其它专项技能课的听说读写。例如,阅读课侧重快速、大量、多种阅读技巧的训练,听力课进行“听”的多种技巧技能(如辨别分析、记忆储存、联想猜测和概括总结等)训练。汉语综合课则通过课文、词汇、语法点的课堂讲练和课后预习复习全面操练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根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四项技能的综合训练,一个是单项技能的多种训练。

中级汉语综合课还具有实践性。教学过程中,词汇、语法、文化、语音教学不是以知识传授为目的,而是以这些基本知识为基础,进行反复操练,转化为听说读写的实际交际技能。中级汉语综合课的词汇、语法、文化、语音教学不同于高级阶段的语言理论、语言知识课。语言理论、语言知识课注重语言要素内部的系统性,传授汉语相关知识;中级汉语综合课则要通过课文讲练、生词读写、语言点文化点阅读和运用,将相关知识内化为语言交际能力。

综合性和实践性是初级、中级、高级汉语综合课共同具有的性质,中级汉语综合课区别于初级汉语综合课的地方在于它的过渡性。初级汉语综合课分为语音、语法和短文三个阶段,而中级汉语综合课主要是“语段”性质的课文教学,语音、语法、词汇、文化教学融入其中。中级汉语综合课需要承上启下,完成从初级阶段的“限定”到高级阶段的“自由”的过渡。“限定”是指根据规定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练习,“自由”是指由学生自由表达思想。中级汉语综合课必须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为学生从限定走向自由,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架设桥梁,铺设道路(陈灼,1991)。

四、中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目标

上面讨论中级汉语的水平定位,上学期应相当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的四级和HSK(四级),下学期相当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的五级(上)和HSK(五级)。

关于四级汉语能力,《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和《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都进行了描述,后者更是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策略、文化四方面进行了具体的目标描述。几个“标准”、“大纲”同为国家汉办组织编写,虽有一些不一致之处①,我们仍可据此确定中级汉语上学期的具体目标,其中包括词语1200个(包括前三级已掌握的),重点语法项目6个(它们是:时间副词;助词“过”的用法;时量补语、动量补语;“是……的”句的用法;兼语句;常用复句),文化知识10项。

同样我们可以确定中级汉语下学期的具体目标,包括词语2500个(包括前四级已掌握的),重点语法项目4个(它们是: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程度补语;“把”字句;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各种复句),文化知识11项。

中级汉语综合课一般每周8学时,占总学时(一般周学时为20)的五分之二,考虑到这门课的性质和主干课的特点,以上语言和文化的知识点都应该在综合课中得到体现,为其他专项课程教学和汉语交际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五、中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原则

考虑中级汉语综合课的性质,在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这门课的教学除应遵守实践性、交际性、以学生为中心等原则外,需要特别强调以下几条重要原则:

第一,加强大纲意识,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我们要紧扣国家汉办新出台的《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和《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等一系列文件,尤其是《新HSK大纲》。贯彻这些大纲,可以使教学在水平定位、课程性质、教学目标等方面更加明确,使教学更加规范化;没有大纲意识,在具体教学中势必盲目从事,迷失方向。

第二,以话题和语言功能为中心。话题,即交际的主题、内容、基础。确定话题要针对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交际愿望。每个话题可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重现、扩展和深化。我们可以选择那些永恒的话题,例如人和环境、衣食住行、兴趣爱好和习惯等;也可以选择热门话题,即在某段时间、某种持定的环境下大家所关心的热点,从国际、国内到身边,从历史的瞬间到某一堂课上的偶发事件。功能指交际的目的。交际功能的目的确定要从特定的交际需要和目标出发。例如,社交方面:介绍、感谢、道歉;让他人做事的手段:建议、劝告、评论、警告,等等(俞约法,1980)。教学中首先要选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重要的话题和功能,然后具体研究学习这些话题和功能所涉及的任务目标和活动形式,研究这些话题和功能必须的词汇语法等主要表达方式,以此为基础编写课文。

根据相关大纲关于文化题材的设置,中级汉语综合课上学期可以选择如下话题:购物、大学生找工作、招聘、体育比赛、飞机晚点、签证、HSK考试、美食、家务、看电影、中国的地理、请客和买单、交通、网络、环境保护、教育、职业、爱情、电子产品、休闲等。

中级汉语综合课下学期可以选择如下这些话题:自然灾害、过春节、奥运会、农民工、自助游、大学生就业、家庭观念、宠物、广告、服装、婚姻、邮寄、法律与合同、经济、文学、健康与饮食、国际和平等。

第三,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对中国文化题材进行了分级(四级文化题材包括:地理、戏剧、节日、交通、风俗、音乐舞蹈绘画、体育、大众传播;五级文化题材包括:气候地理、历史、当代中国、文化戏剧、旅游、风俗、饮食、物产),为每种文化题材确定学习任务,举例设计跨文化交际思考问题。教学中要贯彻文化点分级的思想,研究学习具体文化点所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文化点设置要和话题、功能选择相结合,上面相关话题的选择就是和《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四级、五级文化题材相对应的。

第四,贯彻任务教学法的思想。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化的学习都通过具体任务来完成,这是当代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语言教学理论,汉语教学理应借鉴。《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举例说明如何为各种话题设置“任务目标”和“任务活动”,列出所需的常用语句和常用词汇。比如“问价与购物”的“价格”一项任务目标包括:能说明需求、学会问答商品的价格、学会还价的简单说法、学会付款的常用语句。任务活动包括:看价签,问答商品的价格;根据卡片提示,进行角色扮演,顾客和小贩买东西。教学中要认真贯彻任务教学法的思想,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

第五,继承词汇、语法、汉字分级的思想,并努力与话题内容、文化、活动相结合。《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对词汇、语法、汉字分级在汉语教学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列了《常用汉语1500高频词语表》、《常用汉语800字表》和《常用汉语语法项目分级表》,《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列出了每一级要求掌握的词语表,汉办还推出了《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国家标准)》,所有这些都是对汉语教学中词汇、语法、汉字分级研究传统的继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为词汇分级、按词频安排教学提供了更扎实的依据。中级汉语教学中,特别是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学中,对不同等级的词汇、语法、汉字要区别对待,学过的知识用复习的方法处理;4级、5级词语重点教学;超纲词尽量避开,也可以用加补充词表和随文附注拼音、解释的办法处理。同时要把词汇、语法、汉字教学融汇到话题、文化、任务中去,用语言知识教学为语言技能、交际能力培养服务。

六、中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环节、教材和测试

中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环节和初级汉语综合课的短文阶段基本相同,也要包括:组织课堂;复习;处理生词(从“音形义”到“用”);讲练课文(1.初听初说:教师分段讲解课文,板书重点;学生回答教师就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2.模仿和运用:采用成段回答问题、复述课文、用给定词语说或写一段话、小作文等形式体味汉语表达习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3.朗读课文,把握全篇);语言点学习(学生通过例句体会其中的规则,再通过替换、完成句子、改错等练习形式达到会用的目的);总结并布置作业(王钟华,1999)。

中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环节区别于初级汉语综合课,要特别强调语段教学。人们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通常要说两句、三句话以上,要通过一个语段来去达。因此我们进行语言项目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解词、搭配词组和选句,而应当适时地、尽快地投入语段教学。要重视语言的动态训练,词汇、语法操练要尽量在语段训练中进行(陈灼,1991)。上学期可以进行排序练习,例如:

(1)可是今天起晚了

(2)平时我骑自行车上下班

(3)所以就打车来公司

答案:(2)(1)(3)

下学期可以安排结合图片写80字左右短文练习。

中级汉语综合课教材,《桥梁》较有影响,该教材在语言真实性、语段训练方面颇具特色。理想的中级汉语综合课教材应该贯彻上文所述的那些教学原则,但由于时代所限,现有的教材都相去甚远。中级汉语综合课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整个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在语言材料上,便是完成从自编、改写到原著的过渡。在和初级阶段衔接方面现有的某些教材不尽理想,上册课文全用原著,生词量太大,学生难以适应。现有教材还存在其他需要改进之处,最明显的是任务教学法没有得到体现,文化题材安排随意性大,练习形式单一。我们期待新一代教材出现。

中级汉语综合课的测试是这门课的“成绩测试”。它不同于单纯的语言能力测试和汉语水平考试,也有别于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等单项语言技能的测试,而是一种进行综合语言技能考查的笔头测试。

所有考试内容都必须是课堂教授的内容,这是成绩测试的性质决定的。题型则要更丰富些,题型应以传统的非标准化试题为主,辅以标准化试题。不以标准化试题为主,是因为这种题型不能考查出学生的表达能力、活用语言的能力和汉字书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考查在中级汉语课的成绩测试中是必不可少的(陈田顺,1992)。标准化试题的题型设计则应尽量选用新HSK的题型,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科学化、规范化的需要,也是学习者的心理要求。如果教材、日常教学的作业形式能紧扣相关考试的新大纲,学生就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考试的要求,学习兴趣会更浓。测试难度和评分则要以鼓励为主,同时做到拉开差距,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

注释:①比如《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对一到五级的词汇要求分别是150、300、600、1200、2500,《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要求分别是300、600、900、1200、1500。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课题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陈田顺:《谈中级汉语课的测试》,《世界汉语教学》,1992第4期。

陈田顺:《谈中级汉语课的测试》,《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第4期。

陈贤纯:《对外汉语中级阶段教学改革构想——词语的集中强化教学》,《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第4期。

陈 灼(执笔):《中级汉语(综合课)课程规范》,刊于陈田顺《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课程规范》,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3页。

陈 灼:《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年。

陈 灼:《试论中级汉语课的设计》,《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第4期。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国家汉办、教育部社科司《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课题组:《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年。

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商务印书馆,2010年。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李培元:《五六十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特点》,刊于北京语言学院:《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78-85页

李忆民:《课堂教学的内向和外向》,《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3期。

鲁健骥:《基础汉语教学的一次新尝试》,刊于北京语言学院:《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3年,第156-162页。

鲁健骥:《口笔语分科,精泛读并举》,《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2期。

吕必松:《基础汉语教学课型设计和教材编写的新尝试》,刊于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探索》,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87年,第105-115页。

施光亨:《中高级汉语教学呼唤“航标”》,刊于《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

王钟华:《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课程规范》,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

俞约法:《功能法的纲领性文件——威尔金斯的<语法大纲、情境大纲和意念大纲>一文内容述要》,《国外外语教学》,1980第3期。

钟 梫(执笔):《15年汉语教学总结》,《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4期。

猜你喜欢

综合课汉语国际教育大纲
50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份“学习大纲”帮您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常态教学背景下音乐综合课的探索与实践(下)
常态教学背景下音乐综合课的探索与实践(上)
高级综合课教学的汉语语感培养
人民军队第一部政治工作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