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
2013-03-27葛颖波
葛颖波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清远 511510)
当前,我国的中小微型企业在促进科技创新、吸纳就业、出口创汇、提供协作、调整结构、稳定增长及改善布局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正是由于中小微型企业的迅猛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小微型企业群,提升了区域经济活力,维护了市场竞争力,促进了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一、清远市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现状
1、中小微型企业已是清远市经济发展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近年来,清远市社会经济运行质量不错,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连续八年稳居省内之冠,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占99%以上的中小微型企业所起的作用均不容忽视,它们已成为清远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重要支撑力量,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在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2、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与问题并存,但发展前景良好
近几年,清远市的中小微型企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它们在蓬勃向上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存和发展不容乐观的现状,在反映企业家对未来走势乐观程度的企业家信心指数方面,中小微型企业远不如大企业。根据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报告》显示,与2011年相比,2012年中小企业景气指数均有所下滑,其缘由是企业家信心急剧下降,造成企业家信心下降的主要原因则是财务危机引发的资金链断裂。但随着我国产业政策的日趋成熟、金融政策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信贷结构的不断优化、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以及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的日趋改善,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前景依然良好。
二、清远市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1、融资渠道狭窄,信用贷款数量小,信贷产品品种少
目前,中小微型企业由于自有资金少,民间融资渠道少且不规范,因此资金的来源仍然是各类金融机构,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根据对部分企业的抽样调查统计显示,清远市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来源中,有47%来自银行,自筹资金和民间借贷分别占33%和4%。在目前情况下,中小微型企业受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经营业绩以及自身条件所限,难以从资本市场融资:一是企业难以通过股市融资。目前我国企业可通过A股中小板和创业板申请上市,但由于上市条件苛刻,大多中小微型企业难以利用股票融资方式筹资。二是企业难以通过债券融资。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办法,现阶段主要针对大型国有企业,基本上不对中小微型企业开放,公司债券也只针对上市公司,中小企业无法参与融资。集合债券的兴起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由于申请条件较高,大多中小企业只能望尘莫及。
为减少银行的不良贷款,防范金融风险,各商业银行普遍推行抵押贷款、担保制度,信用贷款已经很少。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小微型企业的信用度又普遍低于大型企业,要想达到信用贷款的条件难度很大。近几年,商业银行为了解决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相应推出为中小微型企业服务的信贷产品,如建行的“速贷通”、工商银行的“小型企业工商物业贷”和“小额便利贷款”、农业银行推出的小企业“简式贷”产品和中国银行推出的“信贷工厂”等,但由于这些产品仍以抵押或担保为基础,真正操作起来成效不大。
2、中小微型企业贷款在金融机构中所占比例小,投向集中度也较高
近几年,金融机构为促进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贷支持,但由于政策性因素以及银行对自身风险和利益的考虑,商业银行对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比例仍然很小。2011年清远市金融机构新增银行贷款中,中小微型企业贷款总量虽有所增加,但其所占比例仍小,况且,新增的信贷中绝大部分都投向了能源、交通、工业园区、北江水利枢纽工程等重点行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以及优势支柱产业龙头企业,而对一般的中小微型企业信贷投放较少,与同期需求相比,贷款无论是总额还是比例均过小。
3、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成熟,中小微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产品有销路、经营业绩好、信用等级高的优质中小微型企业成为各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客户,并优先获得增加授信额度、改善金融服务等待遇。一些有发展潜力,但目前状况不明朗的中小微型企业,不容易获得银行贷款支持。一部分经营较差且没有好项目和产品的中小微型企业,因不符合贷款条件而无法获得银行贷款支持。
三、清远市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困境成因分析
1、中小微型企业自身缺陷所致
(1)中小微型企业自身制度不健全。一是产权不清,缺乏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据对清远市部分中小企业的抽样调查发现,目前仍有一些中小微型企业尚未转制或企业制度流于形式,难以实现制度化管理。由于企业产权模糊,所有者虚位,无人真正担负起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二是财务制度不健全。一些中小微型企业会计基础薄弱、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报表不真实、会计核算较随意等,使银行无法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运作的真实情况,从而增加贷款风险。三是生产经营主要依靠负债经营,债务负担重,经营风险大。有关资料显示,2012年清远市中小微型企业拖欠银行贷款景气指数远低于大型企业,直接限制了银行贷款的投入空间。
(2)中小微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一是管理方式落后,经营决策上主观盲目,经营策略和手段短期行为化。一些中小微型企业经营者市场经营理念淡薄,经营决策缺乏科学性、民主性和规范性,致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二是建设布局重复,产业结构雷同。许多中小微型企业不注重产业选择,错过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导致重复建设,布局雷同,受到产业发展政策限制。
(3)中小微型企业信用观念不强,履约能力不高。一是先天信用不足。许多中小微型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成本优势和关键设备,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较弱,企业经营风险较大。二是企业群体信用缺失。一些中小微型企业信用观念淡薄,经常采用种种方法逃废银行债务,严重影响企业整体信用形象。三是信用风险较大。由于经营管理不规范、内控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导致中小微型企业的信用风险较高,银行对其贷款条件苛刻,提高了融资成本,从而制约了自身融资。
2、信贷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融资困难
(1)中央银行信贷政策与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矛盾。目前中央银行支持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政策取向,在传导过程中却面临银行自身经营策略导向的障碍。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定位依然存在所有制偏见,信贷投向侧重于大企业,其经营理念、机构设置、信贷资金配置和具体操作方式均围绕国有大型企业展开,业务重点偏好于大型国有企业的大宗信贷批发业务,而对中小微型企业的小额信贷零售业务虽有所增长,但相应的管理模式和操作规程还不够完善,加之银行贷款程序繁琐,难以适应中小微型企业资金需求频繁、小额、快转的特点,往往使中小微型企业贻误商机。
(2)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矛盾。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强化信贷管理制度,尤其加强了对信贷人员的贷款风险约束,对信贷责任人实行终身追究制度。但是在强化风险责任约束的同时,却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信贷投放项目准、效益好的贷款没有相应奖励。这种普遍存在的贷款发放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现象,降低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
(3)商业银行信贷成本与收益不对称的矛盾。由于中小微型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在社会资信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要核实中小微型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成本很高,而且中小微型企业资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这就加大了信贷的复杂性,使信贷成本和代价大大高于大型企业和大项目的贷款,使得一些银行宁愿选择上存资金获取稳健收益而不愿选择风险大收益低的中小微型企业贷款。
(4)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与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不高的矛盾。目前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贷款任务较重,层层下达降低指标,普遍注重新增贷款质量,加强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工作,强化了分支机构授权授信管理和内控制度,建立贷款责任约束机制,贷款行为趋于谨慎。与此同时,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微型企业信用等级不高,甚至信用缺失,很难向银行提供合适的抵押和担保,使银行贷款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
(5)商业银行与中小微型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从企业本身来讲,由于自身规模小、组织制度不完善、经营不规范,使得企业与银行之间难以形成顺畅的信息流通,从而形成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在贷款时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为了规避风险,商业银行对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条件往往要比大型企业苛刻。
3、融资环境不理想加剧融资难度
(1)政府扶持不到位。一是政府对中小微型企业的概念外延不清晰。政府或银行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时,普遍使用“中小企业”这个模糊概念,而事实上,真正融资困难的是小微企业。二是政府在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方面缺乏长效措施。近年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有利于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但由于这些政策措施偏重于指导,可操作性不强,没有从根本上赋予中小微型企业平等的生存空间、融资待遇和发展环境,仍缺乏解决或缓解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的长效措施。三是政府在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方面政策不到位。当前,我国将继续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出于利润最大化和降低风险的双重追求,银行在贷款投放上趋大避小是必然的。
(2)金融市场不完善,融资体系不健全。目前,清远市虽已形成以银行为主体,担保机构、政府担保基金、小额贷款公司等为补充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但由于金融体制改革不到位,缺乏针对中小微型企业服务的专业性银行及各类基金组织,致使中小微型企业贷款服务出现缺失。
四、解决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的应对之策
1、强化中小微型企业自身完善,提升其内在融资能力
(1)规范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小微型企业要提高自身融资能力,关键是要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社会信用管理。通过明晰企业产权,解决所有者虚位问题;通过体制创新,解决生产经营中的责权利问题;通过优化财务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资本结构,增强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财务管理的透明度。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既可以为企业融资奠定良好的基础,也能够从制度上提升企业的信用度。
(2)强化中小微型企业信用观念,构筑良好的银企关系。中小微型企业的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严重损害了企业信用形象,破坏了银企关系,资金短缺难以得到有效化解,为此,中小微型企业必须强化信用意识,保全银行债权,偿债困难时及时与银行协商解决,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3)改变融资观念,拓宽融资渠道。中小微型企业要改变完全依赖银行融资的思维定势,树立市场观念、效率观念、成本观念和法制观念。当前中小微型企业外部融资需求很大,既要综合考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给企业带来的长期效应,也要考虑两种融资方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善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决策的环境。
2、构建完善的信贷融资体系
(1)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服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不断完善中小微型企业信贷制度。根据中小微型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和资金周转特点,积极探索适合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新的信贷管理制度,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信贷评估、审批和贷款制度以及授权授信制度。第一,对贷款对象的选择重在区分优劣,不在所有制或大小;第二,重新修订中小微型企业信用评级标准,并根据企业性质和信用状况,合理确定授信额度;第三,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贷款程序,针对中小微型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开展点对点个性化服务,努力构建“快捷、高效、安全”的中小微型企业一站式、一揽子全程融资服务体系;第四,根据中小微型企业自身特点和融资需求,量身定做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与推广力度;第五,以政策、金融创新引导为主,加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信贷服务,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来优化贷款业务流程,降低业务成本,有效控制各种信贷风险。
(2)健全中小微型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小金融机构在融资方面的主力军作用。由于各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在为中小微型企业服务方面具有政策、信息和金融产品创新灵活上的优势,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扩大中小金融机构实力,建立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可从根本上改善我国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困境。当前,最主要的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尽快组建以服务于中小微型企业为特定目标的清远市地方商业银行和以吸纳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城市小型金融机构或商业银行,以进一步健全清远市境内的中小微型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满足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3)加强和改进对中小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风险管理。对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完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强调防范风险、明确责任的同时,建立相应的贷款激励机制,做到责权明确、奖罚分明。对市场发展前景好、有偿债能力的中小微型企业,要适当扩大授信额度并可试办非全额担保贷款,对信用等级优良的中小企业可增加授信额度。
(4)建立合法的完善的影子银行体系。近几年,随着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影子银行体系逐渐形成。在我国,影子银行有三种存在形式: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主要表现为银信合作理财、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民间金融、私募投资、对冲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影子银行体系不仅可以填补商业银行传统贷款的空白,拓宽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渠道,与商业银行共担风险,而且对中小企业的了解更透彻,能有效地解决传统信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亟需政府放宽对民间借贷、民间融资的限制,可通过制定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规范和约束民间借贷行为,化解民间融资中存在的各种金融风险,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加大政府对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1)尽快建立个人和中小微型企业征信系统,有效降低银行的信息成本。为强化企业诚实守信提供外在硬约束,首先必须建立个人信用体系,为中小微型企业征信系统提供补充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对中小微型企业贷款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2)构建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强化中小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系统。中小微型企业信用度低是造成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应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部分地区的中小微型企业担保基金试点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微型企业信贷担保制度,从而为中小微型企业扩展各方面融资渠道提供强有力的信用支持。
(3)设立政策性中小微型企业融资“绿色通道”,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因素,政府应按照市场经济内在规律和信用体系发展的要求,结合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现状,从财政、税收、利率、监管等方面制定出解决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的长效措施,包括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置专门的中小微型企业政策性融资服务机构,在融资方面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政府担保、财政贴息、风险补偿、财政税收利率多层优惠等政策支持和差异化监管措施。
(4)政府搭建融资平台,促进“政银保企”合作对话。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搭建“政银保企”合作融资平台,促进“政银保企”合作对话,为中小微型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5)设立清远市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基金,开展风险投资。我国大部分中小微型企业资产规模小,自有资金少,导致生产或科研投入严重不足,风险投资基金可以有效解决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问题。对于投资数额大、回报期长、风险大、融资难度大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可重点发展风险投资。清远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包括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个人和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以及各种社会团体的基金等,应大力引进海外投资基金融资、项目融资、境外贷款、贸易融资等,全方位、多渠道地为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拓宽融资途径。
4、完善清远市社会信用体系
(1)加强中小微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一是要建立中小微型信用融资企业信息库。企业是信用融资服务的主体和对象,定期征集中小微型企业的基本信息和融资需求,企业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二是要建立中小微型企业基本信用制度,主要包括信用信息公开制度、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和失信惩罚制度等。建立信用信息公开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企业信用信息缺失问题,从而提高企业信用状况的透明度。建立企业信用评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统一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信用评价标准,便于公众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建立企业失信惩罚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失信成本,让失信者告贷无门。三是建立中小微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要成立清远市信用担保行业协会,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担保机构的监管力度,防范信用担保行业的风险。四是培育和发展信用管理类中介机构。清远市境内信用管理类中介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品种不齐全,像国际保理、信用保险、应收账款管理、信用管理咨询等机构几乎是空白,现有的资信评估企业也十分弱小,急需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
(2)建立清远市企业信用管理协会。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来看,组建信用管理协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使信用管理职能的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根据清远市目前的实际情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建立具有半官方性质的企业信用管理协会,既是可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便于沟通信用管理从业人员、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征信机构、政府与征信机构之间的联系及信息交流。另一方面,便于企业信用信息在会员之间的传播,从而全面有效实施失信惩罚制度。
(3)选择清远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清远市企业信用工程”的试点区域。清远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中小微型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微型企业资本实力较弱,经济规模不大,信用状况不理想,融资难度较大,将其作为试点后,将在重新评估该地区中小微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发展前景、企业信用状况的基础上,把该地区的信用系统建设与解决资金短缺有机结合起来,以点带面,促进清远市企业信用工程的全面开展。
总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银行方面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制度方面的原因,只有进行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金融制度,才能改善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决策的环境,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1]刘毅:金融危机下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
[2]曹献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缺口的成因分析[J].现代商业,2010(3).
[3]巴曙松:中小企业融资:四渠道跳出困局[J].中国科技投资,2009(11).
[4]李志广: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10(2).
[5]吴晶妹:信用评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J].国际融资,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