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休憩设施现状调查和设计思考
2013-03-27宋文蔚苏梦丹
宋文蔚 苏梦丹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1 休憩设施概述
公共休憩设施是指那些为了满足人们进行休憩活动而在城市公共空间建立的各种面向公众的构筑物,包括各类公共座椅、休憩性建筑小品、辅助性设施以及可供休憩的城市地形。城市公共休憩殴施是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必要设施之一。
随着城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中各方面的细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休憩设施,作为公共服务资源的一种,它的设计水平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对构建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可以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城市休憩设施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1 坐具
坐具主要为游人提供休息、赏景的空间,一般设置在湖边池畔、花间林下、广场周边、园路两侧设置座椅,可以给人们提供欣赏山水景色、树木花草的空间,也为使行人在行路过程中得以稍作休息。
坐具还可以点缀环境、烘托气氛,可以增添生活情趣,使城市景观更加丰富。
1.2 廊架
通常布置于两个建筑物或两个景点之间,有空间联系和空间划分的作用;作为通道,有交通联系上的实用功能,是联系风景的纽带;有防雨遮阳、点缀环境、活跃景色的烘托作用;对景观中风景的展开和观景程序的层次起着重要的组织作用。
1.3 路亭
在城市景观中可作为游人休息、防日晒、避雨淋、消暑纳凉之所;既是景观的组成部分,又可畅游景色,是景观中休息揽胜的好地方;具有装点作用的小型建筑,满足景观游赏的要求,能形成独特的景观,常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亭子的建立既独立成章、一枝独秀、又与周围景观融为一体。
1.4 靠具
不同于坐具的功能,靠具使得人的背部和腰部得以缓解压力,在地下通道、公交站台等人流量较大的环境下提供给人短暂的休憩,成为休憩设施中重要的一部分。
2 常州市休憩设施现状调查
通过对常州市的公园、绿地、街区、公交站台等进行实地调查,发现了一些休憩设施存在的问题,情况如下:
2.1 总体情况分析
(1)部分场所休憩设施数量不够
如公交站台,只提供两个短距离坐具,大部分行人都站立着,并且由于遮阳板不够宽敞,导致其直接暴露在太阳下,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在公共场所的舒适性。
(2)部分场所休憩设施分布不合理、形式单一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在湖边景观较好的地方,设置的休憩椅子偏少。公园入口处,有许多人并不深入公园的,也应考虑一定数量的休憩椅。
座椅的配置形式比较单一,对于同时渴望独立和需求交往的矛盾使用需求,应考虑多设置一些座椅的形式。
(3)休憩设施设计不符合人机工程学
以人民公园为例,在舒适的公共休闲环境中,人们需要长时间停留,但由于公共座椅设计中没有考虑到人的尺度,坐具过高或者过低往往影响了人们身体的舒适度,有的坐具甚至无人问津。有些座椅背部没有依靠,缺乏安全感。
(4)休憩设施设计忽视人的行为心理
目前,公共休憩设施的形式较为单一,绝大多数是长椅、单独椅或圆形椅,而尽量多样化的形式能满足人们所希望的社会交往方式。如一条直线的长椅迫使人们在交谈时扭着头部,引起不适感,若设计为角型椅则会鼓励人与人或者群体与群体间的交往;没有围合的坐具,不能给人们以空间的私密感和安全感;暴露在阳光下的坐具,在炎热的夏天不能为人们提供阴凉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降低坐具的利用率。
(5)户外休憩设施设计文化气息不强
目前,户外休憩设施的设计单调,基本上大同小异,缺乏城市特色,并没有充分体现该环境下所展现的文化要素或环境主题,没有体现江南水乡,“龙城”常州的特点。坐具设计与周围环境协调度不高,影响了城市公共休闲环境的整体效果,也没有做到城市宣传的效果。
2.2 具体环境设施情况调查分析
通过重点调查目前常州市公共环境中的坐具、廊架、路亭、靠具等设施,分析其优缺点。
(1)坐具
优点:坐具,是为行人提供了休息的地方。简单户外坐具没有夸张的形态设计,给人朴素之感。红梅公园以梅花为主题,在坐具上加以装饰,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在公交站台配以适当的座位,使候车人能减缓旅途的劳累。
缺点:户外坐具在设计风格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其次,不管是普通公交车还是BRT中都缺乏以人为本的特色理念。
(2)廊架
优点:青果巷的步廊从古沿传至今,颇具古色古香的园林风味。
缺点:作为历史景点,尽给人参观和游览,真正意义上提供休憩的功能并不凸显。现代公交站台虽然也设有遮挡板,但是候车人极容易曝晒在太阳下。
(3)路亭
优点:常州的路亭还是比较多样化的,现代化与古色古香相结合,在住宅小区和公园里能够结合所处环境特点相融合,为行人提供便利。
缺点:但是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城市标志,比较普通。而且,由于材质问题,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
亭、廊等设施是老年票友、棋友,以及聊天最喜欢的场所,亦能遮雨避阳,调查中发现这类场所较少,常常人满为患,建议增设亭、廊等休憩设施。
(4)靠具
目前,常州还没有靠具这种休憩设施。但是,由于常州市内含有大量的地下通道及 BRT等公交设施,这些不方便设置坐具的地方,也需要为行人提供短暂的休憩环境。这种环境下,可以增设靠具等简便有效的休憩设施,为携带行李、候车的人减少行程的劳累。
3 常州市休憩设施的设计思考
3.1 公共休憩设施设计的立足点
(1)从独特的自然环境入手
人依托于自然,与自然环境休戚相关。同样,城市中的建筑、环境设施,都要考虑到自然与人类活动要求的有机结合,达到和谐有序,以此创造出具有现代意义的、人与自然相协调的、适合当地居民需求的绿色生态环境,这是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时的首要注意点。
在现代城市中, 针对其特有的自然风貌,加以描绘、点缀,构造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风景名作,常州的近园正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其兴建于清朝乾陵年间,座落于常州市长生巷的常州宾馆之内,颇具江南水乡的细腻古朴之感。园内布局精巧,山水曲尽画理,“天香阁”、“安乐窝”、“得月轩”、“秋霜亭”等错落期间,步移景异,再以精细雅致的山水花木、亭台楼榭加以修饰,处处体现了“淡语皆有味”的意境。
(2)从独特的人文环境入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为了生活,聚居于城市;人们为了生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城市在聚集文化、特色和品位等特点时,人们才能获得舒适感和归属感,感应到城市家园的文化品位和个人的生活品质。人文环境主要从建筑和景观两个方面考虑。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古国, 各地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 北京城里的四合院, 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游牧民族的毡包等。这些独特的建筑风格被运用到现代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很好地延续了这个城市的人文艺术。为了不破坏这些建筑的个性特征,公共设施在造型上就必须考虑到整体建筑风格, 从中找出那些诸如形态、色彩、肌理等隐含着的因素, 从而使公共休憩设施能更好的与城市风格相融。
苏州园林就是一个典范,它的公共环境设施都按照了苏州建筑的特色进行改造, 无论是路灯、垃圾桶、公共座椅,还是公交站牌、 候车亭、公用电话亭, 在设计中都借用了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元素, 如廊道, 窗户、屋檐等, 突出了整个城市宁静、淡雅的风格,把整个苏州城渲染的古典又独具魅力。
(3)从特有的地域文化入手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所谓地域文化,在广义上特指中华大地上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凭借一定的地域文化作为题材进行公共设施设计时, 常能使人们产生特有的地域情结。这些文化题材包括古城文化,历史名人,传说风情, 民间杂艺等文化沉淀。在公共设施设计上,充分利用这些地域特色, 对城市特色的塑造会有显著的效果。例如苏州的刺绣、杭州的丝绸、景德镇的陶瓷等,都会给来访的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更好的突显出这个城市独有的文化底蕴。
(4)运用巧妙的色彩搭配
色彩在公共设施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可以加强公共设施造型的表现力,丰富其造型空间形态效果及统一协调感。
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等因素的不同,不同地域的人们对色彩的偏好也会有所不同。就我国而言,各民族都有独特的色彩爱好与禁忌:汉族偏爱红、黄、绿、青,而回族则崇尚黑、白、蓝、绿。东北地区人们偏好色相反差大、明度对比大的颜色;西北地区人们偏好丰富、细腻的色彩。因此,公共设施的色彩选择,要从整体考虑进行色彩控制,尊重不同地区人们对色彩的爱恶特征,达到和谐统一之感。这样才能使公共设施和当地人们的审美相适应,在充分体现城市文化特征之外,得到共识。
3.2 常州公共休憩设施设计的设计手法
(1)注重以人为本
公共休憩设计的目的时为了直接服务于人,人的习惯、行为、爱好等都决定了对空间的选择,因而设计应注重以人为本。从人的行为和习惯出发,换位思考,以合理的尺度和优美的造型、协调的色彩、恰当的比例及舒适的材料感来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如南大街、各居民楼区或红梅、青枫公园内的休憩设施,都应根据人们使用的频率、使用时间等来决定它们的材料与造型,并要考虑休憩设施的放置地点,以使休憩设施能为人们提供方便、安静的休憩环境,并更好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此外,公共环境还具有敞开性的特点,其使用对象和环境的不确定习惯使对公共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成为可能,因此休憩设施的设计要对人们行为方式的探究和深入了解,要考虑人的行为休憩设施的影响。
(2)注重整体和谐及个性彰显
公共休憩设施要在城市环境中起到美化的作用,在要求整体统一协调时,不忘追求多样性与个性的彰显。要着眼常州城市的整个精神面貌,以城市规划为基础,充分结合城市景观作为点缀,与城市建筑、道路、设施、路灯等组合成一个整体。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到同一个城市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市中心、新北区、湖塘等地景观设计也应因地制宜、在整体保持协调的风格时,可以适当进行对应设计,确保系统环境不变,在细节处彰显亮点。
常州休憩设施的设计在满足通风、采光、空间以及私秘性的基本要求时,还应考虑交通问题,要进行系统化的布局与有机组合,充分考虑它与该区域的空间环境的关联性。
(3)力求与环境有机结合
①与道路相协调。在设计中,使公共设施的造型、色彩、肌理等与周围道路环境协调统一、互相衬托,有机地融于城市景观环境之中,从而烘托出城市独特的风景。
②与建筑物相协调。为与建筑物协调呼应,公共设施整体造型切忌分割建筑物原有立面、破坏建筑物原有的使用功能及顶部造型等;宜以建筑物原色为基调并与之协调,不能过度突显,造成视觉上的错乱感;细节部分宜按建筑物立面的要求进行设计,点缀丰富的建筑立面,与之整体统一。
③与市政设施相协调。城市中的公共设施包括路灯、候车亭、电话亭、宣传栏、道路指示牌等,其本身就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因此休憩设施的设计应该与这些环境设施相协调。
④与城市绿化相协调。休憩设施的设计应与绿化有机结合、互相协调,设置休憩设施时要区分不同绿地的功能,防止数量过多或面积过大而破坏公园绿地的绿色景观。
(4)注重视觉效果
公共休憩设施通过其本身的造型、质地、色彩、肌理向人们展示其形象特征,传递某种情感给予人们视觉上的享受。由于城市公共设施的公众性强调大家的共同分享,人人都有欣赏艺术、亲近艺术,甚至接触艺术的机会。此外,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也应表现一定的文化内涵,传达当地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与其他建筑物相映衬,表现这个城市的气质与风格,同时体现出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素养。
(5)提炼传统文化元素
从常州特有的人文风情、名胜古迹、民间工艺等提炼出具有特色的文化元素,将其运用到休憩设施中,展现当代与古代元素的结合之美。比如常州传统建筑有青果巷、古长城、水西门等,可以将传统建筑的屋檐、窗机等运用在建筑或公共设施中,并且加以提炼,简洁明了的诠释其独特的城市文化。
4 结语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说过:“美好的东西总因其美观而有益,有益的东西总因其有用而美好。”公共休憩空间的艺术性不能以传统观念中的静止美的角度来衡量。讲究空间布局的舒适性与艺术性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化,也是提高公共休憩环境质量的进一步体现,要求做到人与自然、艺术相交融。希望通过这次的调查和思考,能以小见大,总结现有经验,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运用设计手段来协调人与自然、地域、人文之间的关系,使得人们生活的环境更为舒适,更显城市的艺术感和文化特色。
[1]鲍麟.公共休憩设施的个性化设计[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2]谭巍.公共设施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周丽华.常州公园绿地公共环境设施现状调查和设计的思考[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2):47-52.
[4]王昀,王菁菁.城市环境设施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5]丁熊.城市社区环境设施个性化设计研究[M].无锡:江南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