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己”是大学介入世俗的基本前提——读董云川教授新著《寻找迷失的象牙塔》

2013-03-27□徐

大学教育科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象牙塔教授学术

□徐 娟

教育功利化趋向的愈演愈烈是当前摆在中国大学面前的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中国大学“特色”之一,官、学、商三种功能、目标完全不同的机制在大学里同时运行,使其不知不觉地社会化、政治化与市场化了。虽然制订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但无论政府还是大学自身,都尚未厘清一流大学的本质,对大学精神与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的理解也十分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建设一流大学,结果是大学日益背离自己的本质,变得越来越平庸。因此,我们必须回到一个基本常识:大学是什么?大学的本质何在?

《寻找迷失的象牙塔》是董云川教授继《找回大学精神》之后继续大学理想与精神探究的又一力作。著作采用论坛这一鲜活的对话方式,记录过去三年师生五十人的言谈叙说,议题涉及大学理想、学术生态、学术伦理、教育质量、教育危机等多个方面。整本著作处处流露出董云川教授对象牙塔精神的向往与探寻,也表达了他对大学精神在当今社会中逐渐消弭的无奈之感。

针对当前大学内在的综合职能被各级各类管理分解,外在的服务职能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他呼吁:“面对各种诉求和期望,大学需要回归本性,坚守育人本职。”(P242)“人们往往将大学作为解决问题的诉求点之一:有时是培训中心(主要是工具型人才),有时是研发中心(主要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有时是文化中心(主要跟随主流宣传的需要),有时是社会服务中心(主要是办班开公司)……大学的角色越多,承载的期望越来越大,以致大学在前进的路上容易自我感觉良好而迷失——我本来是谁?现在是谁?我的存在功用何在?”(P243-244)

又如,面对近年来学术失范行为的此起彼伏,董云川教授提出,“隔绝永远不是高等学校进取的捷径,只有公开透明接受社会检验才能为一所高校赢得社会尊重与认可。要从根本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在强调制度保障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之生命力所在,自由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强。”(P280)遗憾的是,“高等学校自组织机制却被外部强有力的权力介入所打破……这就使得学术本身失去了正常的成长环境,脱离了正常的成长轨迹。”(P280-281)他坚持认为,做教育,要守住,即守住“真”、“静”和“根”这三样关乎教育最本质的东西。

董云川教授提倡“寻找象牙塔”主要基于大学的内在逻辑。他反复强调大学最核心的育人使命,把育人视为简朴无二的存在价值。他认为:“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通过使学生成人之后而自然达成的。大学使命的重点不是为社会直接提供物质性、市场化的服务,而在于通过将学生培养成为健康积极的人,并通过这些人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进而间接地履行其社会服务功能!”(P246)而大学的科学探究往往是在育人过程之中完成的,育人的过程中少不了科学的探究。二者本不矛盾。

《寻找迷失的象牙塔》本身其实是否定了象牙塔在中国的存在。否则,为什么要去寻找?董云川教授深谙中西大学发展历程的差异。近代大学发源于“中体西用”的思想之下,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实用主义的烙印,即使有20世纪早期几所大学的昙花一现,象牙塔精神也从未在中国的土壤里扎根,中国大学从未经历过类似西方大学的象牙塔时期。如今,在官僚政治与市场经济混合的环境之下,大学“既抗拒不了市场的诱惑,更无法逾越权力的门槛……只能时而向市场投怀送抱,时而在权力的网络中虚与委蛇。”(P354)因此,董云川教授认为,观照我国大学发展之境遇,高喊“走出象牙塔”实际上是无“塔”可依的。

找回象牙塔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大学都要回归到纽曼笔下的“僧侣的村庄”?阅读文本,我们可以明显感知,董云川教授在深情呼唤象牙塔、标榜大学独立之精神的同时,并不拒斥大学进入生活社会领域。他认为:“大学作为市场经济社会生态链条中的一环,完全与市场相隔离并不是保持大学精神的最佳路径。”(P352)不过,大学具有特殊性,是文明社会保留灵魂、信仰、美德最根本的场所。大学在深刻介入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同时,必须保持其精神上的独立。所以,他既肯定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同时又认为这一职能不能单列,一再强调大学社会功能的释放只能靠大学中人所创造的思想和科技的输出或者大学培育的人去服务社会。为社会培养全人是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服务、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功能。大学可以提供咨询,大学可以通过创新发明、获取技术专利服务于市场,但在主流上也需要与育人相关联。

归根结底,“独立”才是大学参与世俗的最高形式。为了保护处于功利社会之中的大学,董云川教授提出只有在经典4A原则(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中立、学术问责)基础上构建当代的大学制度,才能“保证大学生长不被市场或其他外力挤压扭曲,努力在市场与大学之间形成合理的缓冲带和张力,继而实现“脱俗的高贵”与“还俗的入世”之间的平衡”。(P353)

无论是二战后呼吁大学走出象牙塔的哈佛的博克校长,还是近年来召唤大学要找回象牙塔的董云川教授,在对大学的最终使命的认识上可谓是殊途同归,都以大学更好地发现和传播知识,完成大学培养人的崇高使命为目的。他们都把坚守住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这一大学的命脉与内在逻辑视为完成这一使命之前提。

“走出象牙塔”与“寻找象牙塔”,可谓是两种诉求,一种旨趣,显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张楚廷先生所言,大学需要象牙塔,没有象牙塔的大学是很难与大学的称呼相当的。大学需要象牙塔,因为我们的民族需要有象牙塔。就像我们民族有长城、有故宫一样,就像一个人有梦想、有理想、有幻想一样。

猜你喜欢

象牙塔教授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象牙塔中的明珠
走出象牙塔仅仅是开始——性别批评视角下的“大女主”剧女性叙事
透视“学术象牙塔”里的腐败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