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贸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3-03-27傅海霞
傅海霞
(山东轻工业学院商学院,山东济南250353)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高校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但是,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就业对大学的导向性作用更强,学生的个人成才意识和竞争意识更强烈。这些因素客观上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功利性的学习动机正在冲击着高等教育,大学人才培养的理念和能力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研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以高校国贸专业为例,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当前社会对外经贸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需要具有实战经验的跟单员、单证员,又需要理论基础扎实的外贸业务员,还需要从事外贸业务管理和研究的高级人才。因此,高校外经贸人才培养也应具有层次性。高职高专院校主要以培养外贸业务跟单员、单证员为主,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外贸业务员为主,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外贸业务管理和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高职高专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研究型大学应有不同定位,但当前我国各高等院校的培养模式趋同化严重。原因在于所有本科院校国贸专业人才模式均基于教育部全日制高等学校4年制本科培养计划要求(1998年颁布的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该培养计划在十几年前制定,适应当时的中国精英教育模式,其培养目标与当前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培养目标接近。但同十几年前相比,我国的对外贸易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此外,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显然十几年前的培养计划与现实有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高校国贸专业的课程主要依据该计划的要求设置,骨干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该课程体系由通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4大基础模块和分阶段、渐进式教学安排组成,每一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也作出了相应规定。
这种教学体系使得各院校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千篇一律,很难做出调整,培养的学生也是千人一面,缺乏层次性和创新性。
二、高校国贸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趋同
近年来,国际贸易专业已成为我国大专院校的热门专业之一。2004年全国有37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国贸专业,并且是28个财经、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中招生学校和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但这370多所高校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存在趋同现象,缺乏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层次性,严重缺乏针对新时期主流用人单位和主导进出口产品特点的应用型国贸人才的培养。只有极个别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特定行业的国贸人才,如东华大学在国贸专业开设了纺织商品学课程等,有针对性地培养纺织出口行业的国贸人才。
2.实践教学效果差
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践,工、医科如此,文、理学科亦概莫能外。虽然我国的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从来没有缺少过实践环节,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相比,我国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产生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被动实践”应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被动实践是指实践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都是由老师制定的,学生在老师规定的框架中,沿着老师制定的路线去完成实践任务。学生缺少与此相对的“主动实践”。主动实践是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对象的确定、方法的制定以及问题质疑、分析总结等。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质疑力、观察力、协同力等素质都能得到培养。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非只是在课程实习、毕业设计这样的典型实践环节中,即使是在非典型的实践环节中,甚至在基础科目的学习环节中,其理念也应是相通的。
3.评价体系不科学
评价体系是高等教育的导向和指挥棒。目前我国大学的评价体系中存在一些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比如录取学生的标准单一。当前高校录取学生的标准基本上依据高考分数,而考试分数仅表现了学生学习基础或专业知识的一种能力,无法体现其创新能力或者潜在的创新能力。大学期间,高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判断主要依据的还是考试分数,实际上,在一些发达国家,学生的课程作业在最终考核中占很大分量。完成好课程作业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学生经常在这种环境中学习和思考,其创新能力自然有所提高。
4.外语交流能力缺乏
外语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但现在很多国贸专业毕业生跨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偏弱,难以应对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除了少数综合型重点高校的国贸专业外,许多高校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外语交流能力还停留在简单阅读阶段,“聋子外语”、“哑巴外语”的情况仍十分普遍。
三、优化国贸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应对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新时期国贸人才的需求变化,对不同层次高校(综合性重点高校、一般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综合型重点高校要侧重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诸如国贸理论,国贸政策、法规,WTO规则等方面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维护公平贸易、实施贸易救济、跨国投资经营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一般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针对不同进出口行业、不同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适应新时期主流用人单位对国贸人才的需求。
2.明确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确立岗位群
高校要对国贸专业的学生明确将来的职业岗位,确定每个岗位的能力要求和从业要求,确立对应职业岗位的职业考证项目,并把资格证书的取得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达标的重要参考。国贸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的岗位群主要有外贸单证员、外贸业务员、报检员、报关员、货代业务员。可以细分为三大岗位群,即单证岗位群(包括单证员、报检员、报关员)、货代岗位群、业务岗位群。为满足证、学融通的需求,国贸专业可设立诸如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资格考试、电子商务师等社会化考证及培训点。
3.构建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平衡的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基础在于个性的和谐、全面、自由发展。因此,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应建立一个内容广泛的课程体系,实现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哈佛大学为了克服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的倾向实施普通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7大类、11个领域。学生必须在11个领域的核心课程中的8个离主攻方向最远的领域各选一门课程。反观我国本科生教育课程,仍然存在着过分专业化的倾向,国贸专业亦是如此。加强普通教育课程,提高专业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应是今后改革的方向。
4.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在教学评价方面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的一些做法。美国大学教学方法多样,除了讲授、讨论以外,还将项目研究、个案研究、小组学习、口头交流、书面交流、实践锻炼、野外旅行、班级讨论、客座教授讲学、个人或小组汇报等教学方法引入教学过程。与此同时,教学评价方法也随着教学方法的要求而日益多样化。除了期中考试、期终考试、考勤等传统方式以外,还有同学评价、研究报告与汇报等多种新方式。
5.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园环境
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只注重知识和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创新人格是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是创新型人才表现出的整体精神面貌。没有创新人格,人的创新潜能很难充分发挥。创新人格的培养与校园环境紧密相连,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世界主要大学都强调学术自由,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大学丰富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通过寄宿制和导师制,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以制度的形式,鼓励教学自由、研究自由和学习自由,使大学成为自由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
6.大力培养双语教师,积极开展双语教学
国贸专业是国际通用性、外向性较强专业,而我国高校国贸专业大多采用汉语授课,英语教学一般仅限于英语课,这样就出现了专业课和外语课教学脱节,培养出的人才往往是单一的,懂专业的不懂外语,懂外语的专业不行,而企业在招聘时对学生的要求是既要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国际洽谈,又要用外语处理国贸业务,采用双语教学可以把专业知识与外语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出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精通WTO规则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满足企业对国贸特色人才的需求。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双语教学的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很多学校对于双语教学都非常重视,有的学校还会选派一些教师去国外进行短期培训。但是,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不应该是间断的,可以在平时组织一些培训班和讨论会等,要求所有上双语课的教师参加,一方面交流经验,另一方面也提供英语对话的环境;也可以定期聘请一些国外的学者对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
[1] 陈贺菁.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理论、路径与收益分配[M]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2] 贺政国.新时期国贸人才供需失衡的成因与对策[J] .社科纵横,2007(6).
[3] 李庆领.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义及策略[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
[4] 刘丽艳.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结构重组初探[J] .现代教育科学,2006(6).
[5] 胡俊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 .江汉大学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