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地理启发式教学
2013-03-27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22000
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22000) 王 莉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已经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启发式教学法,不仅在传统教学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在现代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也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包含着新课程的一些新理念。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在地理教学中,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我们应高度重视对启发式教学法的研究,充分了解其深层次的内涵,使其在地理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
“启发”一词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思想,而现在我们所说的启发式教学是在吸取传统理论精华和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创新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形成的教学模式。“启发”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法和形式,不如说是一种教学思想和理念。关于启发式教学的定义在《教育学词典》中是这样表述的:“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通俗的说,就是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独立尝试或与他人合作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作出判断或猜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理念。由此可以看出,评判一种教学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不是看外在形式如何复杂多样,而是看学生是否经过自己的尝试作出正确的猜想或判断,看其心智活动是否达到了领悟的水平。
二、地理教学中启发的时机
在地理启发式教学中,及时把握和抓住启发时机是非常关键的。打铁须看准火候,启发式教学也要选对时机。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主张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时,教师要能准确把握时机并及时进行点拨和诱导,帮助学生扫清思维障碍,使他们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应如何把握住启发的时机呢?
1. 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入手寻找启发时机
地理新课标中有一系列的重要理念,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强调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问题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如在北半球海面上的龙卷风,其旋转方向为什么大多是逆时针的?由南向北流动的河水为什么对河流东岸的冲刷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其实归结起来都是因为地转偏向力作用的结果。从这些问题入手进行启发,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 从时事热点中寻找启发时机
当今世界局势复杂多变。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一些热点问题,如国土争端、环境恶化、资源短缺、自然灾害等。在这些热点问题上寻找启发点,既增强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同时也关注着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地理启发式教学的形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启发式教学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1. 媒体启发
当今社会,现代教育已经迈入了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为启发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所谓媒体启发,是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脑、幻灯、音像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进行启发,达到化繁为简、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如在讲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及太阳风暴、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图文并茂,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然后根据这些材料编出情境趣味问题,让学生在媒体的渲染下感受到太阳活动离我们并不遥远。
2. 对比启发
在教学中把容易混淆而又相互联系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从而揭示概念之间的异同点,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利于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运用对比启发的方法进行教学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可以将自转和公转这两个概念从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在“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中,可以从主动移动的气团、锋区天气、降水区域及部位、锋面倾斜方向、降水强度等方面对比暖锋和冷锋。此外,诸如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气旋与反气旋等内容都适用于对比法。运用对比法教学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3. 读图启发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比文字的叙述更形象、更准确、更直观,学生辨认起来也更容易,更有利于判断理解和分析。读图启发就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读图提出问题,再利用读图把问题延伸,最后运用地图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气压带和风带”部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读 “1月份和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1)全球等压线分布有何规律?为什么?(2)冬、夏季海陆气压中心的位置、影响范围及所处的气压带有何特点?
通过读图启发,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4. 扩散启发
地理课程中很多知识都是互相关联的,扩散启发就是围绕某个核心问题,从多个角度发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而获得各方面知识的思维扩散启发形式。如在学习了“热力环流”之后,可以启发学生试着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去解释海陆之间的热力环流、城市乡村间的热力环流,以及全球的大气环流等现象,同时还可以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热力环流有关?
通过扩散启发,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5. 观察启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过程是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的。观察启发是利用实物、图表、模型或现代教育手段等,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在教师诱导下增强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多媒体,将复杂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直观、准确地表现出来,甚至是模拟和再现,使原本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明了。例如在讲到“山岳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时,其中“褶皱山”这一知识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领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则很直观地理解背斜、向斜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理启发式教学的形式,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很多种,如暗示法、联想法、置疑法等等。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地理启发式教学认识和应用上的误区
在当前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对启发式教学还存在一些思维误区。
第一种是“以讲代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而且条理清晰,在授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也都是经过教师多次探索后保留的唯一答案,学生在听讲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都随着教师的清晰讲解而得到解决,学生无需再动脑思考,也不会再产生新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教学效果很好,学生似乎没遇到障碍,也没产生什么疑问。但真正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不知所措,不知道用什么样的知识去解答。其实,教师应重在引导和点拨,合理安排提问,尽量少讲,而让学生多思考、多尝试,提出的问题既要有启发性,也要有指导性,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最终让学生自己获得正确的答案。
第二种是“以问代启”。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法是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启发式教学往往也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有的教师就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多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于是上课时就不断地问学生:“这么说对吗?”“这么做好吗?”等等。这种肤浅简单的是非问答方式,是没有任何启发意义的。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没有疑问,就不能积极思考,也就没有收获,更别提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所以只有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才会有柳暗花明之功,点石成金之效。
第三种是“以放代启”。所谓“以放代启”,就是放手鼓励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这种做法,并不是启发式思想的体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是伴随着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的,只有产生问题意识,才能推动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而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学目标,在重点、难点处提出问题,找到突破口,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正确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而不是毫无目的、漫无边际地提问。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应认真把握其实质,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充分发挥其优势,使之在地理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