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放学习任务的初中地理学生比较能力的培养路径
2013-08-02上海市昆明学校200092
上海市昆明学校(200092) 何 平
比较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科学研究思维,它有助于对事物的分类考察、深入分析、形成结论,是人类思维的基础。地理教学中由于存在大量的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分布规律,其呈现对初中生而言比较抽象,常常需要让学生在对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比较分析中得出结论,因此“比较”成了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的“常客”,“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过程,归纳地理规律,理解地理规律”(《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成为了初中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以列表的形式,给出确定的比较对象和比较标准,引导学生通过提取地图、课文中的信息,完成比较表,得出相应的结论。这种“教师设计比较表——学生被动填表——师生总结”的经典教学形式,比较重视完成表格、形成结论,对于“为什么要这样比较”、“怎样选择比较对象”、“怎样设计比较项目”等元素未加关注,相比比较的过程,更加关注比较的结果。但是,局限于得出结论、识记结论的地理学习是被动的、机械的,这样比较的意义不大。再加上需要学生找出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导致学生选择、发挥的空间很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被激发出来,参与比较的课堂活动热情不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发展,我尝试调整比较的教学形式,将目光转向学生地理比较能力的培养,尝试通过设计开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比较对象”、“确定可比项目”、“设计比较方案”,分层培养学生的地理列表比较能力。
一、横向开放,学生自主选择比较对象
明唐顺之《答江五坡提学书》中写道“比较同异,叅量古今”,指出了比较就是根据一定标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辨别高下、异同。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作为比较的对象是比较是否有效的基础,学会确立有效的比较对象是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前提。
由于比较的对象一般为同类的地理事物或同一地理事物的不同方面,对初中学生来说,根据特定的学习任务,为某一地理事物确定一个比较对象并不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开放的学习任务,大胆的将选择比较对象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在甄别和选择有效比较对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比较思维能力。这样灵活的、开放的活动赋予了学生更多的主动权,使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既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也激发学生参与比较的热情和自信。同时,由于比较对象的不确定性,学生比较的结果可能百花齐放,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也会得到发展,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形成地理观念,实现地理分析思维能力的迁移。
案例一:摘自《我国的地理位置》一课的教学设计
请大家参考课本第4页的课堂练习和地图册,利用手中的任务书1,自行选择不同的国家,从纬度位置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我国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不足之处。
【学习任务单1】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如俄罗斯、巴西等国家)的纬度位置:
比较的国家名称纬度位置特征国家 中国大部分领土位于高、中、低纬度中的 纬度。大部分领土位于高、中、低纬度中的 纬度。我国纬度位置的优点我国纬度位置的不足之处
在“案例一”中,我没有限定学生比较的对象仅仅为俄罗斯和巴西,而是让学生自己寻找与中国纬度不同的国家作为比较的对象,有的学生选了新加坡、印度,有的学生选了加拿大、芬兰,也有学生选了美国,由于两国纬度位置相似,教师建议重新选择。由于给了学生选择对比国家的自主权,学生的结论多种多样,出现了一些课文中没有出现的结论,如有的学生想到了我国和印度服装的对比,认为我国的服装一般一年四季的都要准备,而印度穿薄薄的纱衣就可以了,差别比较大;也有的学生在我国与加拿大的比较中,想到了我国大部分地区为阔叶林,而加拿大大部分地区是亚寒带针叶林等等,这些答案突破了教材的要求,是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比较的方法”,自主选择比较项目后独立思考的结果,学生的比较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我也深切地感受到这些选择比较对象的活动能够让学生乐在其中,因为对初中的学生来说,“选择”比“比较”容易,“自己选”比“老师定”有吸引力。其实,选择的过程也是一种比较的过程,没有思考和比较,也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变让学生“自己比”为让学生“自己选”比较对象,小小的变化,效果大不一样。
二、纵向开放,学生自主确定可比的项目
比较的科学性在于是否具有准确的、稳定的、全面的可比较标准,它在科学研究中可以分为定量和定性两大类。在地理比较中,根据比较任务的要求,确定简单易行、科学有效、全面的可比项目,是比较能否得出有效结论的关键所在。运用开放的比较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可比项目,可以增强学生科学地、多角度地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
随着学生地理学习的深入,初中的学生也渐渐有了一些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方法的积累,学生有能力根据需要比较的地理事物自主确定一些可比的项目,教师也可以在比较中运用范例做一些引导。由于给了学生选择可比项目的自主权,学生参与比较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去思考范例中老师的比较项目是如何选出来的,然后从自己的知识库中搜索同类的信息,找出可比的项目,努力寻找比较的结果,并认真的评判他人分析的对错。由于比较项目的不确定性,比较的过程会比传统的课堂更为活跃和精彩,比较的结果会比教师的预设更为丰富和全面,学生的思维发散、收敛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案例二:选自《长江》一课的教学设计
参考长江沿岸景观图片和地图册,完成表格中关于位置、景观图片和河道宽度的对比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各小组自行选择其他比较项目,比较分析长江上、中、下游各段的特征。
【学习任务单2】列表比较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
比较项目 上游 中游 下游位置从源头至从 至从 至入海口景观图片河道宽度……
在案例二中,我利用景观图片和地图资料,引导学生比较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其中第一、二项比较项目——位置的确定和景观图片的选择,为进一步深入比较提供了支持。河道宽度项目则引导学生在确定可比的项目时,既要关注河流的上、中、下游的共性特点,又要抓住明显的河段差异,比较时要善于从景观图片中提取需要的信息。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设计了许多符合要求的比较项目,如流速、含沙量等,更让人高兴的是有小组根据地图册上的水电站图例,想到了水电站数量和水能资源的比较,有的根据图册上灌溉区的图例,想到了灌溉区的比较,还有学生用课本上的图表,细致的比较了上中下游的长度、流域面积,从他们此起彼伏的声音中,充溢着寻找比较项目的热情和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可以比较项目时的激动。可以发现,找到第一个比较项目的小组更容易找到第二个、第三个比较项目,我感受到他们地理学习的思路慢慢被打开了,对比较的自信明显增强了。
三、多维开放,学生自主设计比较方案
比较的种类很多,不同维度的比较有不同的比较结果。我们可以横向比较分布于不同地区的同类地理事物,掌握其分布规律,也可以纵深比较同一地理事物的不同组成部分或不同时期的情况,全面了解其分布及发生、发展的规律。学会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不同维度的比较方案,并展开对比,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只有做到这些,一个人才能说基本具备了比较的能力。
学会选择比较的对象和确定可比的项目,仅仅是学生体验比较、尝试比较的过程,尽管比较的任务和过程是开放的,但比较的结论基本上是课本上已有的结论,学生探究的空间并不大。要让学生真正学会比较,能灵活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某个地理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课堂中应该有让学生自主确定比较的维度、设计比较方案的机会。当学生学会选择比较的对象和确定可比的项目之后,也有了学习如何根据需要自主设计比较的方案的条件。由于比较的方案是学生自主设计的,比较的结论也不是现成的,学生会有像科学家一样研究问题的感觉,发挥的余地较大,参与比较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要注意的是,在让学生自主设计比较方案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初中学生年龄较小,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教师应注意给予足够的信息支持。首先要给学生一些关于比较的不同维度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比较维度对应不同的比较项目,也会得出不同类型的结论。其次要给学生充足而有效的数据、图表或文字材料,也可以提供便捷的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在设计比较方案时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另外,教师在对学生评价的时候,既要关注学生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也要关注分析和结论的科学性,还要认真观察组员之间的合作情况,客观、公正的给予发展性评价。
案例三:选自《长江》一课的教学设计
图1 比较的不同维度
展示图一(比较的不同维度),这节课我们通过横向比较黄河、长江的特征,了解了长江的主要特点,通过纵向对长江上、中、下游的比较,了解了长江水系内部的差异,接下来又通过纵向对比不同时期的长江,分析成因、寻找对策。这种通过对比几个同类地理事物之间的异同、高下,从中找出地理事物特点的方法叫比较法,它是地理学习的一种常用方法。
参考《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长江流域排污量变化》、《2011年长江水质分布图》和地图册,运用横向比较、空间、时间的纵向比较方法,自主选择需要的资料,设计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究长江水污染问题的方案。
【学习任务单3】自主设计探究长江水污染问题的方案
研究的问题比较的方法(用√表示)横向比较 ( )各组成部分的纵向比较 ( )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 ( )选取的参考资料比较的项目比较的结论和原因分析
在案例三中,我以本节课课堂中已经完成的比较分析为例,先向学生介绍了比较的不同维度和特点,然后利用三份地理图表和地图册,引导学生模仿本节课的比较方法,自主设计比较研究长江水污染问题的方案。学生是首次接到任务,刚开始有一点茫然,但由于三份图表指向明确,很快就有学生确定了比较的方法和参考的资料,拟定了研究的问题,如有的学生选择利用《七大类水系水质类别比例》横向比较长江与其他水系污染问题的差异,确定了劣五类水的比例为比较项目,发现长江劣五类的水比例并不高,与长江上工厂多污染严重的现状不符,经过分析,发现与长江水量大有很大的关系,找到了现象背后的地理因素。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比方法的学习在实践中得到了迁移,对比较的方法更熟练了,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思考问题的自信心更强了。
从关注比较的结论转变到关注比较的过程、关注学生地理知识的获得到关注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课程理念的转变引出了本文对学生比较能力培养的探讨。但是一次课、一轮比较的训练是不够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需要利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反复地强化,不断坚持和创新。我们身在一线的教师,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