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初中地理学科公民意识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2013-03-27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200000
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200000) 徐 静
公民意识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领域里备受关注的一个主题。地理学科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从来都既是热点也是弱点,不可否认的是在地理学科中培养公民意识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基于调查,对上海市初中地理学科公民意识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地理学科的教学实践开拓思路。
一、初中地理教学与公民意识教育
1. 公民意识的内容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它是公民对自身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应履行权利和应承担义务的自我认识。
公民意识“有着丰富的、不断发展的内容。”[1]对于公民意识内容的构成,有学者认为“公民意识”是人类自由自主活动内在精神的自觉反映和要求,主要由“合理性意识”、“合法性意识”和“ 积极守法精神”三元构成。[2]也有学者认为公民意识从法律角度看包括国民意识、主权意识、爱国意识、稳定意识;平等意识、老百姓意识;敬人意识、尊老意识、爱幼意识;公平意识、公正意识、诚实意识;祥和意识、互助意识;法治意识、依法意识等。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识:公民的身份意识、主体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自由自主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爱国意识、宽容意识、道德意识等。[3]
2. 初中地理教学在公民意识教育中所起作用
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方面可以发挥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爱国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之一。地理学科教育侧重对学生进行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地理学科为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全球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引导他们从全球范围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现实世界,并将本国家、本区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从中学会理解和欣赏、尊重和关心、交流和合作。
在环境问题上,地理教学主要引导学生整体认识地理环境,自觉调控自身行为,以适应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当环境伦理观念深入学生脑海时,原本属于地理学科领域的环境基础知识和基本观念,就会升华为一个现代人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知识和观念。[4]
初中地理学科渗透公民意识的重点领域有:①对人与环境的认识。②社会责任感。强调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热爱祖国,认识到自己所负有的责任;关心地球上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欣赏自然的美,理解人类的不同生活状况,具有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③促进学生个性与人格发展。④价值判断能力。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具有“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人口道德”意识、“环境道德”意识、“资源道德”意识、全球意识、尊重不同地区和国家“多元文化”的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上海初中地理学科公民意识教育现状调研
为了深入了解初中学生这一群体的公民意识现状,本研究在2012年12月对上海某初中六至九年级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选取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访谈。
1. 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所使用的《青少年公民意识研究问卷》是在大量前期文献和实证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由华东师大心理系与哈佛大学心理系相关课题组共同编制的,经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使用同一问卷对上海市某初中四个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每个年级随机抽样选取两个班级学生,共发放问卷320份,所有问卷均有效。被试年龄范围11~16周岁,男生165名,占51.6%,女生155名,占48.4%。调查数据使用spss 19.0 for windows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此外,随机选取了32名学生和4位地理教师进行个体化的质性访谈。
2. 初中生关注的主要社会事务
首先对问卷中所涉及的11个主要社会问题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采用指标为Cronbach α系数,检验结果显示Cronbach's Alpha=0.719,因此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整体来看,最受初中生普遍关注的有:粮食问题、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中考政策问题、青少年活动场所及医疗问题;不太受初中生关注的问题有:外来务工人员的歧视问题、独生子女政策和能源问题。
3. 初中地理学科中的学生公民意识行为
六至九年级学生或多或少在过去的两年时间内都有过公民意识行为。大多数学生义务帮助过他人,回收过废旧物品;相对而言,在学校主动竞选学生干部和组织公益活动的行为较少。
(1)垃圾分类行为。年龄主效应显著,F=7.894,P<.001。不同年级学生在垃圾分类的行为上有差异。性别主效应不显著,P>.05,男女生无明显差异。年龄与性别交互效应不显著,P>.05。事后检验发现:六年级学生产生该行为数量少于八年级学生,P<.001。七年级学生产生该行为数量少于八年级学生,P<.001。八年级学生产生该行为数量多于九年级学生,P<.001。调查数据反映八年级学生对垃圾进行分类最为积极。
(2)回收废旧物品行为。年龄主效应显著,F=3.964,P<.01。不同年级学生回收废旧物品行为有差异。性别主效应不显著,P>.05,男女生无明显差异。年龄与性别交互效应不显著,P>.05。事后检验发现:六年级学生产生该行为数量多于九年级学生,P<.01。七年级学生产生该行为数量多于九年级学生,P<.05。八年级学生产生该行为数量多于九年级学生,P<.01。六年级学生回收废旧物品的情况最多,年龄越大产生此类行为越少。
(3)“在网络或报纸杂志上发表你对热点话题的看法”行为。年龄主效应显著,F=3.329,P<.05。不同年级学生在网络或报纸杂志上发表对热点话题看法的行为有差异。性别主效应不显著,P>.05,男女生无明显差异。年龄与性别交互效应不显著,P>.05。事后检验发现:六年级学生产生该行为数量少于八年级学生,P<.05。七年级学生产生该行为数量少于八年级学生,P<.01。八年级学生产生该行为数量多于九年级学生,P<.01。调查数据反映八年级学生更喜欢在网络或报纸杂志上发表对热点话题的看法。
(4)“组织公益活动”行为。年龄主效应显著,F=5.925,P<.001。不同年级学生在组织公益活动行为上存在明显差异。性别主效应不显著,P>.05,男女生无明显差异。年龄与性别交互效应不显著,P>.05。事后检验发现:六年级学生产生该行为数量多于七年级学生,P<.05。六年级学生产生该行为数量多于九年级学生,P<.001。七年级学生产生该行为数量少于八年级学生边缘显著,P=.054。八年级学生产生该行为数量多于九年级学生,P<.001。八年级学生组织公益活动的行为最多,六年级学生中这种行为最少。
4. 地理教师的访谈情况
(1)在回答“上地理课时会考虑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吗?”四位教师均回答会考虑,同时他们也提到了希望获得更多的主题培训机会、充裕的课程时间和更丰富的资讯来源。虽然教师们都认可自己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认为这一作用远小于社会、家庭和同学之间的影响。
(2)在回答“您认为地理课中有哪些内容和形式可以渗透公民意识教育?”问题时,发现教师们都比较注重在教学时选取相关内容渗透公民意识的教育,但多局限于地理教材,在课程资源的深入开发上有所欠缺。在教学方法与形式上比较传统,课堂中以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案例讨论为主。此外,访谈中还发现当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感觉不安全时(如涉及到一些有争议的敏感问题),他们通常都选择保守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时甚至直接回避相关内容。
三、初中地理学科公民意识教育的思考
1. 在地理学习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已初步形成
公民意识在初中生个体之间表现一定的差异性、矛盾性和不均衡性。本次调查发现在地理课学生对公民意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初中低年级学生最关注环境污染问题,七、八年级学生相对关注粮食问题,高年级学生更关注与升学有关的中考政策问题。初中生普遍不关心人口问题,如外来人口迁入和独生子女政策等。对能源问题男生关注度较高。
在平时开展的相关公民意识行为中,大多数初中生能主动实践一些保护环境的个体活动,但相对较少去组织集体性的公益活动。六年级学生更乐于开展实践活动,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热情。八年级学生则乐于在电子信息平台上发表看法,并有能力组织活动。相对而言,初中女生比男生更愿意主动担任一些活动组织者。
调查结果显示在有关人口问题上,学生表现出了漠不关心的态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挖掘更有效的途径来加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同时可以考虑在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如在低年级多开发实施地理实践活动,对高年级学生则多提供讨论热点话题的机会,指导和鼓励他们开展地理主题活动或组织社团。
2. 学校地理公民意识教育多多走向实践
初中生普遍表现出自我意识强而社会意识薄弱的一面。大多数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了解程度仅停留在抽象层面,公民意识行为薄弱;教师在教学中侧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公民意识行为的指导。所以当学生遇到具体现实问题时,容易出现知行脱节情况。此外,调查中还发现学生有很强的社会参与意识但缺乏社会参与能力。
公民意识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校园生活,不少国外学校广泛开设社会与社区研究课程等,所关注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多样。将公民意识的培养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广泛地选取来源于生活的教育内容;关注学生从个人生活经验中获得的行动和依据,主动参与各种地理实践活动,将自己的行为准则积极应用到实践中,同时培养兼顾和体谅他人兴趣与利益的能力。让学生从各种可能性方案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特别要培养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计划和方案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经历和体验共同协作所必需的公正、责任与合作精神。例如,“祖国篇”中可选择以某一环境问题为对象,开展实践活动;“乡土篇”中可围绕社区地理这一主题,选择人口、环境、道路、交通、工业、农业、旅游等专题进行社会调查,写出地理调查报告等。
3. 地理学科中公民意识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方式可在国家地理课程、乡土地理课程、校本地理课程中得以落实和加强。在进一步的研究调查基础上系统分析现有课程中有关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方面的不足,改进课程标准,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比较便于操作的是在校本课程、乡土课程层面上展开。直接的公民教育不仅是在课堂上的开发(如小组合作学习), 还可以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组织“模拟联合国”、环境考察活动、环境纪念日主题活动、上海地震馆科技馆等,提升学生公民意识和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创设积极的环境,培育学生的人格独立、平等、积极和理性参与公共生活等品质。在地理活动课程中主体性、批判性、行动力的培育应是活动设计中的重点。
4. 促进地理教师不断开发公民意识课程
地理学科知识中包含了丰富的公民意识素材,需要教师慧眼发现、发掘并运用于教育实践。公民意识教育广泛涉及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世界史、中国史、法律、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范畴。将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能起到更有实效性的作用。例如将地理学科与信息学科整合,在制作、分析各种统计图表、查询和发布信息等方面发挥充分作用;和政治学科整合,唤起公民对有关社会政策中民族事务的理解,为学生的公民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提供机会等。其实,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综合工程,将各门学科的作用结合起来,能达到更优化的教育效果。调查中还发现教师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方面比较强调对地理知识的落实,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思考和对学生公民意识行为的指导。认真审视地理教学,其中存在大量的隐性课程。比如: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否民主、宽容?师生间、同学间形成怎样的权利结构?课堂中每位学生的权利与尊严是否得到了实质上的尊重?提问、讨论环节是否公开公平?
本文所完成的探索极其有限,期待更多的地理教师继续实践探究,共同关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1] 檀传宝等. 公民教育引论: 国际经验、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2] 马长山. 公民意识: 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J]. 法学研究, 1996(6).
[3] 陈治国, 徐中起. 也论公民意识[J]. 学术探索,1997(3).
[4] 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