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治国安邦与老子的修身养性——以论语和道德经为范本
2013-03-27刘向新
刘向新
沈阳师范大学(沈阳 110034)
1 孔子的治国安邦——《论语》
孔子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他的学生后来根据孔子和他学生的言行所编撰的《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书中包含二十篇,二万三千三百五十四个字,通读全书,体会到作者关心国家,治理国家的思想和愿望。其中,二十篇中,每篇必提到治国之道,而直接提到的就有八十处之多,该书中的治国思想我认为共分为四类:德、礼、俭、仁。
1.1 “德”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使民安矣。他在第二篇《为政篇》里的(1)中写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接下来的本篇第(3)中又写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告诫统治阶级要以德治民,人民才会很好的被规范,这样才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
1.2 “礼”
同样是在《论语》的学而篇第一(12)中被提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用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分析此段引文大致是讲,“礼的作用是贵在生成和谐,先王这一点就做得很好,无论对于君王还是对于个人,这一点都是适用的,不要因为你们的关系很亲近,就不用礼节规范了,如果那样的话,仍然是不可取的”。接下来在里仁篇第四(13)中又提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这里都是在讲,礼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处理统治者与臣民以及下属、百姓之间的关系的重要作用。
1.3 “俭”
在《论语》学而篇第一(5)中“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在这里他提到了“节用而爱人”,就是一种节俭的思想,其中联系上下句可以看出他所要求的节俭是对统治阶级而言的。在该篇中的第(10)里继续提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其中这里重点提到了“俭”。
1.4 “仁”
孔子主张实行“仁政”。在《论语》雍也篇第六(30)中,子贡曰:“能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尤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从中我们能看出,孔子所认为的“仁”的作用是何等之大。在颜渊篇第十二(1)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此看来,孔子认为,要想达到仁的境地,宁可克己复礼,这样才可以天下归仁。
总结以上孔子的主张,他认为:为政以德,为政以礼,为政以仁,并且要节俭,才可以定国安邦,国泰民安·······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些仍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2 老子的修身养性——《道德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所著并被保存下来得以留给后世的《道德经》一书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品,其中的思想博大精深,短短八十一章共七千五百一十八个字,道出了极其深刻、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但整个论述有一条主线,即,个人的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总结该著作老子认为要达到自身良好的修为,要做到两点,遵循“天道”和人道。
2.1 遵循天道
老子在开篇中第一章中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他在这里就谈到了,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分别是有名和无名。紧接着在第二章,又提到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声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些都阐明了要遵循天道,尽天理,行人事的道理。
2.2 遵循人道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惟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仅以此两章为例,老子道出了,宠辱不惊,不彰、不争,遵循人道自然而然而为,自然而然而成的道理。
通过以上《道德经》原文的引文,我们看出老子意在说明,“天有天道,人有人道”我们要遵循天道,遵循人道,这样才是一种生存的应有状态和生存的理想状态。
3 结语
道家和儒家都提到个人,也都提到国家,但是,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提到的个人的修养,一是为国家的治国安邦服务的;二是讲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个人修养。而老子《道德经》中所讲的个人修为,是指个人的修身养性,一般不欲与国家相联系,也不与他人相联系。究其原因是与孔子、老子二人的人生经历和职业有关,比如孔子是教育家,广收门徒,教书育人,必然要与人频繁的发生联系,而且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也是与当时的时代环境相结合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培养人才也是顺应统治阶级心愿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老子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长),这样就决定了他不能像孔子那样更广泛的接触到不同政见的人,老子即使提到国家,也是主张无为而治,而不是在一种开放式的前提下交往中的国家。
从两者不足之处来看:首先,儒家治国安邦的思想,及其仁义礼智信,虽然更多的是进步意义,但首要的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这些思想,禁锢人们的思维,也会在不同程度上给中国人的心理造成压力,尤其是在当今这种现代的开放的社会和文化转型的时代。其次,道家修身养性、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存在着消极的意味,它不利于人的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竞争,不利于生产的高效率。
[1]孔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老子.道德经[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