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忧患意识教育于地理教学中
2013-03-27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224312
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224312) 曹 军
忧患意识是社会主体的一种精神自觉,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居安思危、奋发图强的原动力,它包含着清醒的危机意识、深切的责任意识、昂扬的奋进意识和赤诚的爱国情怀等。世界许多国家十分注重忧患意识教育,如日本一直都教育学生本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存和发展危机,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要求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国家所处的劣势,以激励国民奋发图强不甘落后。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加上海洋国土受侵犯、周边安全形势严峻,生存、发展危机始终威胁着中华民族。但现在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却比较薄弱,骄傲自满、唯我独尊、不求探究、人云亦云等现象还很突出,缺乏必要的忧患意识,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生存竞争能力的提高,地理教学中融入忧患意识教育刻不容缓。
一、把握忧患意识教育内容,及时渗透
地理学科具有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属性,研究领域非常宽广,在忧患意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人口、资源、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与地理密切相关。但教材中的忧患意识教育内容并不“显现”,需要整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笔者认为,从地理角度分类,忧患意识可以概括为:人口忧患意识、环境忧患意识、资源忧患意识、国土安全忧患意识、发展忧患意识、灾害忧患意识等,各种忧患意识并不是孤立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把忧患意识教育有机渗透到日常地理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比如,多年来学生一直认为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发展成就巨大”,这是有依据的,我们有自豪感。然而,客观分析,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多亿人口的国家来说,“地大物博”就显得很“薄”了,人口众多是我们的优势吗?发展成就虽然巨大,但我们面临的问题同样很多:资源日渐贫乏、能源紧张,耕地在减少,江河在变色;地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沙漠化……一系列危机或灾难正在向我们袭来,生活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我们是不是缺少忧患意识了?学生若有所思,骄傲自满的“激情”似乎平淡了一些。
再比如,区域地理首先要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我让学生比较中美两国的地理安全形势,很多学生的回答是教材中的,但有的学生分析也很精彩,我及时进行归纳梳理,“美国地跨两大洲(北美洲、大洋洲),面临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很多同学没有意识到美国也是个跨两大洲的国家,感到很惊奇。)“美国陆上只与两个国家相邻:加拿大和墨西哥,前者是美国的盟国,后者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边境形势比较稳定”。
我国边境形势则不容乐观,北有世界面积最大、军事政治力量也很强大的俄罗斯;南靠印度,边界划分还没有完全解决;西部又紧邻阿富汗等战乱国家,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对我国的危害不容忽视;东部与经济强国日本隔海相望,近代以来日本曾数次侵略我国。(学生频频点头,他们感到我国国土安全形势严峻!)
二、寻找适当的教学切入点,加强引导
忧患意识教育要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依托,寻找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切入点,使学生树立居安思危、奋发图强的忧患意识。如资源问题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产生的,虽然学生知道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种类多,但很多同学并不知道我国重要矿藏富矿少,贫矿多,矿石组分复杂,这在教学中要及时予以补充。如我国铁矿石缺口大,不是因为储量少(我国铁矿探明储量近500亿吨,居世界前列),而主要是因为品位低,95%以上的储量为平均品位33%左右的中低品位矿石,选矿难度大,这就是为什么宝钢等钢铁公司“舍近求远”进口铁矿石的原因。我国的土地资源也很丰富,但土地质量较差,耕地面积还不如美国、印度多,而且我国土地利用效率低,耕地破坏浪费比较严重。这样讲解分析,学生对我国的资源国情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感受到了我国资源利用的潜在危机。
地理试题中隐藏着很多忧患意识教育信息,评讲试题不能只顾知识的搬迁和堆积,要联系地理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忧患意识教育融入地理试题评析中,让地理教学变得有“活力”。如:
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1.1万国民将面临灭顶之灾,该国不得不考虑举国搬迁,导致图瓦卢将要失去国土的根本原因是( )
A.海洋地壳下沉
B.人类大量破坏森林植被
C.矿物能源的大量燃烧
D.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丧失耕地
灰白色细砂岩,棕红色、棕黄色泥岩不等厚互层,砂岩钙质胶结,泥岩呈块状。细砂岩主要为灰白色,较致密,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结构密实,孔隙接触式胶结,富水性较强。该地层据测井解释成果反映,共有28层砂岩,砂岩总厚度为34.3 m,砂厚比为7.81%,单层厚度最大为4.1 m,最薄为0.6 m。泥岩为棕红色、棕褐色、棕黄色泥岩,呈块状,坚硬断面含有蓝色物质,吸水,可塑性强。细砂岩主要为灰白色,较致密,成分为石英、长石;结构密实,孔隙接触式胶结,富水性较强,含少量蓝灰色砾石。
学生做此题并不难,但是要借机让学生意识到全球变暖的严重性和我们应该采取的行动。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不仅威尼斯、纽约、鹿特丹等国外城市受到影响,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甚至连我县也受到海水入侵的威胁,海堤越建越高。我请家住在沿海黄沙港镇的同学介绍了一些情况,学生反响强烈。海平面上升确实令人忧虑,如果措施不力,我县将来也有可能成为另一个“图瓦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就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是关系我们生存和前途的大事!
三、注重发展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
忧患意识教育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地理问题。如针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抽出一定时间,安排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活动,可以使忧患意识教育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2012年9月7日,云南彝良县发生5.7级地震,学生刚听到消息时不以为然,认为在西南地区发生这样等级的地震很正常。还有同学说,今年我国大灾少,还算风调雨顺,是这样吗?我给学生展示了材料:
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自然灾害就造成全国3.1亿人次受灾,1263人死亡,189人失踪,82.5万间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面积32526.7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477.1亿元。
我国灾害损失不大吗?面对数字,学生信服了,我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每年因灾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绝对数大。我要求学生课后查阅报刊了解云南彝良地震损失具体情况,之后我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
为何5.7级地震伤亡如此严重?学生分析比较客观:灾区人口密度较高,超过云南省的平均水平;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当地多为山区地形,容易发生次生灾害;两次强震叠加,破坏性更强。
如此讨论,虽然观点不完全一致,教者也勿需一一点评,但是大家对我国自然灾害的国情、对我们防灾、减灾、抗灾的艰巨任务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学生的灾害忧患意识油然而生。
四、忧患意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美德,地理教学中的忧患意识教育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日本政府2012年9月“购买”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非法实施所谓 “国有化”,激起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抗议。我及时利用这一素材,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我在黑板上挂了一幅中国地图,介绍了日本政府的“购岛”行径,学生义愤填膺,反响强烈,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同学A:中国人早在十五世纪就发现、命名和使用钓鱼岛,这都有史籍可以查证。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同学B:钓鱼岛位于我国的领海范围之内,这场风波完全由日方挑起,目的就是要改写历史,否定钓鱼岛属于中国的历史事实。
同学C:没有“卖”哪来“买”?这是强盗行为!我国对钓鱼岛开展执法管理很有必要!
同学D:日本对钓鱼岛自编自演的闹剧,这不能改变钓鱼岛属于中国的性质,我们要团结起来,捍卫自己的领土主权!
在讲“俄罗斯”一节时,必然要提到前苏联问题,我们勿需回避,一方面既要介绍前苏联七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又要讲述苏联后来出现的民族分裂、放弃党的领导、生产力下降、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难,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历史事实,让学生思考我们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再联系近代中华民族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付出的巨大牺牲,看看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前进道路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要吸取前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要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需要几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使学生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决心。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复兴史就是一部与困难和危机作斗争的历史。一个民族不能有自卑意识,但不能没有忧患意识,地理教学中的忧患意识教育,既要向学生展现我们的优势和辉煌成就,也要分析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和不足,“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地理教育工作者要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好地理课程目标的要求,把忧患意识教育的内容贯穿到地理教学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为国家输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