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理教育研究走进科学
2013-03-27刘树凤
刘树凤
(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让地理教育研究走进科学
刘树凤
(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学科教育研究经历了教材教法、教学论、学科教育学的历程,(陶本一,2002)从研究教材教法到揭示学科教学的规律,学科教育研究的对象发生着变化,科学性特征开始显现。各学科教育研究也正在科学化的路径上以不同的起点和速度前行。
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是精密性。科学思维以数学形式来取得精密性的规定。科学发展史上,早期或狭义的科学范畴仅指自然科学,因为自然要素容易用数量表征,而人文社会学科因其涉及复杂的人的因素,要素确定及定量表征较为困难,因此常常离“科学”距离较远。不过,各社会学科都在积极努力,心理学、经济学首当其冲,步入科学行列,教育学也在以“教育科学”的名称明确其科学学科的目标。然而“教育科学”的科学化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作为分支的地理教育学更是如此。
改革开放后的地理教育研究经历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从单纯经验到运用理论,从主观描述到出现检验,研究方法的科学化程度提高,学科体系也逐渐完善。不过,虽然地理教育研究突破了“教材教法”年代的经验水准,但离科学的地理教育研究仍有较大差距。总体而言,表现如下:①理论上,“鹦鹉学舌”般地借用教育理论,没有地理教育独特的理论体系,(袁孝亭,2010)而且似乎没有自己的理论研究目标;②内容上,作为地理教育基点的地理核心价值、地理学思想在地理教育研究选题中经常弥失。(俞立中,2009;俞立中,2012;袁孝亭,2010)③方法上,实践性成果大多来自经验概括,缺少理论演绎的支持,学术性研究重理论思辨轻实证实验,(李家清,2011)归纳、演绎方法的运用意识和运用水平欠缺,实证方法及实证思维更是缺乏。④范式上,经验主义的研究范式根深蒂固,将大量主观的经验总结视为“研究”成果,并反复“演绎”,科学的研究范式尚未在地理教育研究中明确建立。⑤思路上,问题解决的逻辑思维不够清晰,尤其是研究结论的检验意识严重缺乏。⑥态度上,经常人云亦云,而且固步自封,缺乏质疑、求证和创新精神。喜欢寻求和吵作新概念,不重视科学性,缺乏扎实的精神。⑦成果上,理论成果缺乏,实证案例匮乏(王鉴,2008;袁孝亭,2010),学科发展里程碑意义的成果缺乏,老生常谈、低水平重复的成果很多。
王策三(2005)认为教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与任何一门学科的根本问题是一样的,就是如何保证真正揭示自己研究对象的客观规律,使其成为真正的科学。简言之,教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科学化的问题。地理教学研究也不例外。袁孝亭(2010)认为,借助实证研究有助于“科学发现”的产出,研究过程和结果才具有可检验性,同时也能够使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具备“科学研究”的特征。而袁书琪(2001)认为实验实证方法是地理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它与理论演绎方法、经验概括方法共同组成地理教育研究的科学方法体系。当前地理教育研究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无论如何,科学化应是地理教育研究的基调,是中国地理教育未来发展的基本选择和必由之路。地理教育科学化不是一个被动的目标,而应成为我们的主动追求。其基本目标一是建立地理教育学自身的理论体系,二是构建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和研究范式。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科的发展和学科地位的提升,更能促进人的教育。眼前急需要做的是:加强学科发展规划,深刻地揭示地理教育规律、发展地理教育理论、建立方法系统和研究范式的目标,完善研究者的逻辑思路,用教育科学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产生有较强说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进而实现研究范式的科学转变。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