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中国》纪录片的地理教学价值探析

2013-03-27陈中凯

地理教学 2013年24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纪录片美丽

黄 景 陈中凯 曾 影

(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美丽中国》纪录片的地理教学价值探析

黄 景 陈中凯 曾 影

(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中学地理的教学已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资源,迫切需要教师以敏锐的课程意识开发教学资源。央视《美丽中国》纪录片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素材,显现出重要的教学价值。地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开展教学,从而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拓展地理视野;教会学生用地理的视角分析问题,培养地理素养;促进学生感悟地理之美、激发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人地关系,树立正确人地观。

《美丽中国》;地理教学;价值探析

地理学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在为未来公民提供必备地理知识、培养地理能力,以及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等重大问题方面,发挥着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当前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书本知识的有限性与滞后性,使它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中学地理的教学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迫切需要教师以敏锐的课程意识开发教学资源。由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的六集纪录片《美丽中国(wild china)》就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素材。该纪录片包括“锦绣华南”、“云翔天边”、“神奇的高原”、“长城之外”、“沃土中原”、“潮涌海岸”六个主题,真切地展现了我国的自然风光和人与自然共处的人文风貌。地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开展教学,从而丰富学生地理知识、拓展地理视野;教会学生用地理的视角分析问题,培养地理素养;促进学生感悟地理之美、激发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人地关系,树立正确人地观。下面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剖析《美丽中国》纪录片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价值。

一、帮助学生丰富地理科学知识 开阔地理视野

地理知识是地理课程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载体,丰富的地理知识也利于学生拓宽地理视野。但地理知识不是头脑中固有的,需要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听讲及实践等方式获得,《美丽中国》正提供这样一个让学生在观察欣赏及听讲中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平台。该片拍摄跨越中国26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具体描述我国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展示令人惊叹的珍禽异兽、讲述30多个民族的生活故事及各形各色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中国》以中国自然风光与野生动物为题材,并辅以华夏人民活动,真切展现了我国自然人文风貌,这不失为帮助学生丰富地理知识、开拓视野的良好素材。

笔者引用《美丽中国》第一集“锦绣华南”呈现的“我国水稻种植历史”视频片段作为人教版必修二“季风水田农业”内容的导入,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及悠久的农业历史”。紧接呈现该集展现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种植、收割过程,壮观的云南梯田及其开拓历程”片段,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笔者抛出问题: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地区可以形成典型的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我国还有其他地区可以种植水稻吗?从我国云南梯田水稻种植画面,是否可以看出我国水稻种植业特征及面临的问题?问题一出,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纷纷结合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探讨水稻种植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认识到我国水稻种植业面临的生产技术落后、水利工程量大和人多地少的矛盾。有些来自农村的孩子还能通过分析联想到家乡水稻种植遇到的问题,思考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家乡的农业尽快发展起来。

二、教会学生以地理的视角分析问题 培养地理素养

地理视角即地理学观察、认识事物的切入角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1],它作为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综合思维。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基础地理教育的实际看,区域的视角、综合的视角应作为地理视角培养的重点,这也是衡量学生是否具有地理素养的重要标准。《美丽中国》纪录片以区域为背景,讲述青藏高原、长城之外的西北、华南、中原等区域的自然人文特色,阐明不同区域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与空间结构。开篇短短40秒的镜头展现的青藏高原、福建土楼、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疆冰雪、热带雨林、内蒙古草原等画面基本涵盖我国不同区域的基本特色……这些素材都可用来培养学生区域地理视角。除此之外,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任何一种地理现象的产生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该纪录片呈现的众多地理现象,如不同地区的农业结构、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建筑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不同地区的生态问题等,都是培养学生用综合地理视角分析问题的良好素材。

在人教版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中,笔者引用《美丽中国》第四集《长城之外》展现的内蒙古东部丰美的草原、往西出现的干涸的塞外景色、嘉峪关之西连接到中亚的荒漠景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紧接着引导学生讨论:西北地区自东向西的地域分异规律以及造成该种景观差异的原因;本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什么,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该自然地理特征形成原因。该问题放手让学生结合地图及所学知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在合作探究中学习。在进行西北荒漠化成因探究中,笔者引导学生从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两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此时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充分展现智慧的结晶。这一教学过程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也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会用区域视角、综合视角分析地理问题。

三、促进学生感悟地理学科之美 激发学习热情

地理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人文美、人地关系和谐美,它可以使我们的地理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也使教师们有机会为学生在地理课堂中提供缤纷多彩的教学资源,使学生通过欣赏地理之美,领悟地球之奥秘,探索未知的宇宙[2],激发地理学习热情,感悟生活之道,同时地理美育也是地理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之一。《美丽中国》通过独特的视角、细小的切口真实地展现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郁郁葱葱的热带森林、飞禽走兽、中国山川美景、晨曦中的漓江等自然美,有历史古迹、地域风情、人造梯田、繁华都市、福建土楼、美丽茶园等人文美,也呈现沿海渔民与天鹅共生、藏族人民保护黑颈鹤等和谐美,地理之美,真可谓无处不在。

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节中,为说明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多样性,笔者通过展现《美丽中国》呈现的冰雪连绵的青藏高原、西南千姿百态的峰林、塔克拉玛干的一座座移动沙丘及神秘的巨型白龙堆等地貌类型,让学生在具有中国元素的背景音乐下经历一场视觉盛宴,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神秘色彩,激发继续探索自然的欲望。这时,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走向讲台,可用诗词歌赋等各种形式表述这些自然美景美在何处,在活跃的课堂中让学生鉴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紧接着笔者抛出问题:这些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这些地貌对当地的人类活动会产生什么影响?怎样才能维持人类和自然之间的这种和谐之美?让学生在热烈讨论中,在欣赏地理之美中,充分认识人类活动要适应自然、尊重自然、尽情展现人地关系的和谐美。

四、引导学生思考人地关系 树立正确人地观

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类生产生活也将反作用于自然,因此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是在人地关系不断协调中完成的。人地关系是贯穿整个地理课程的主线,谈“天”是为说“地”,谈“地”是为说“人”,最终目的是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地理学科永恒的主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注意人地关系的渗透,关注学生正确人地观的形成。《美丽中国》呈现的人与自然共处的人文风貌、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的审视,这些都引领着我们思考在中国社会迅速发展的变迁之际,中国能否维持与自然调和的远古期望,能否调和人民的渴望与保护环境的长期需求。

笔者在“区域农业发展”学习中,例举云南梯田农业发展的例子,在该案例分析中,可利用第一集“锦绣华南”所展现的壮观的云南梯田、以及人们用简陋工具在陡峭的山坡上开拓梯田这一素材,引导学生讨论:云南地区种植水稻的区域条件;此区域每一山坡都布满上千个梯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将对周遭的生态环境造成什么影响。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决定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认识到我国面临的巨大人口压力与有限的土地之间的矛盾及我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该节内容学习中也可让学生走向讲台谈谈家乡农业发展及面临的问题,实现家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等,帮助学生由感性的观看欣赏到理性认识我国的人地矛盾,进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1] 赵清波.地理视角:思维火花的多棱镜[J].地理教学,2010,(07):6-8.

[2] 廖书庆.让学生感悟地理之美[J].地理教学, 2011,(21).

(责任编校:张佳琦)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纪录片美丽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